戏说龙鳞童

《戏说龙鳞童》

30章为葬母大街卖自身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三十章为葬母大街卖自身

黄家少爷慷慨解囊

却说姑娘薛文娟自卖自身,就引来了人们的围观,但见薛小姐眼中流泪,向周围的人飘然下拜道:“各位乡亲父老,小女子是一外乡人,本要去投亲路过这里,却不幸落难了。然而,母亲被人放狗咬伤,继而又亡故!弟弟又因此身患重病,现在无钱就医,危在旦夕,小女子实指索取赔偿,状告到府衙大老爷不问。也因此,无钱殡葬母亲和给患病的弟弟医治,小奴家万般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不自卖自身。如若今天有幸谁能把俺买了,只要随便给点钱奴家就跟您去,哪怕是当牛做马,俺也心甘情愿。还请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子和大哥、大嫂们,各位发发善心,积德行好,可怜一下俺这弱女子,以救俺燃眉之急,搭救俺一家出火海!小女子我会一生一世,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的。”

由于薛姑娘去府衙告过状,有些人也见过她,知道她们一家的冤情,就听私下里人们议论纷纷!等大家都知道了以后,也有不少人同情她,可是能肯慷慨解囊,真正出手援助的人就不多见了。再说人们都很穷,也是一家不知一家,大都是黎民百姓上街,很多人家都有困难,家里整天吃糠咽菜,那怕是省吃俭用都难维持生活,既然养家糊口都不成,还那有多余的钱买人。要说也只有大户人家和官绅财主家,他们家里才有钱,有时需要买奴仆、雇佣人、当长工,为他们家里做事或当使唤丫头。而富人又很少上街,薛姑娘自卖自身,从早晨到日中,又从午后,一直到下午,日头快要平西,已经是大半天了,只光有人看热闹的,可就是没有人去买她。而正当姑娘薛文娟自卖自身,觉得没有指望的时候,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候,就看从北街里赶过来一群人,也不知他是干啥的?或许这一下就来了买卖。

但见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骑马的少年公子,看年方有十七八岁,生得剑眉虎目,鼻高口方,豪气凛然。上身穿的是短靠马夹,下身穿英雄滚裆裤,足蹬软底快靴,肩宽蚂蜂腰,全身结扎得十分利索,左挎弓,右带箭,背后背着一对银装锏,英俊潇洒,非同一般。在他的马后又跟了六七个人,尽都是普通打扮,看样子都是家奴。有人牵着狗,有人驾着鹰,再不然就是身背弓箭,或手拿铁叉、棍棒什么的。最后边的一人,则用扁担挑着打来的一嘟噜山鸡、斑鸠、野兔等猎物。看他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的,甭用问便知这些人都是出城打猎去了,就看他们来到十字街头,一见围了不少人,那位少年英雄在马上,也是居高临下看得十分清楚。他见里面有位青春少女,头上插着草标自卖自身,又见那些围观的人,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什么?心里就有点纳闷。那些围观的人们其中有不少人,都认识那马上的少年,大家一见是他来了就主动,闪开了一条路让他进去。但见那位公子下了马问身旁的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知道内情的人就把薛家的遭遇,以及姑娘的母亲、弟弟是如何、如何,到底怎么一回事又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地给他讲说了一遍,并且还为那薛家小姐叫屈和鸣不平。那位公子闻听二话没说,便把自己身上所带的散碎银两,全都拿了出来准备作为捐献,但他觉得太少,又把家丁们叫到跟前,让大家把身上所带的银两,也都拿出来凑在一起,总共加起来也只有六七两银子,于是,就让一个上了年岁的家奴,去把银子送给了姑娘。那位老家奴走上前去说道:“这位姑娘!方才听人言讲,说你家遭了不幸!我家少爷想帮助你度过难关,可是我们今天一早出来,本是去到野外狩猎,众人身上谁都没有带多少钱。我家少爷把他自己,又连同我们这些仆人的,所有衣兜全都找个遍,也只凑合了这一点钱,公子让老奴我给你送来,以略尽点微薄之力,尽管这点钱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还请姑娘你收下。另外我家公子还让俺叮嘱,希望你就别在这卖身啦!赶快回去操办你母亲的后事,要好好安葬她老人家才是正理,同时,还要给你弟弟马上请医治病。我们少爷说啦!如若这点钱不够,晚一天他再让人给你送些,你要是有什么困难就只管说出来,他会尽量帮助你度过难关的”。

小姐薛文娟闻听,一开始心里还真有点害怕,不敢接收!因为她也不知道到底啥情况,为什么别人要帮助自己?所以在心里就只打鼓。那位老家奴从她的表情看,好像也似乎察觉了点什么?立刻心里就明白了,便说道:“请姑娘放心,不要害怕!这是我家公子的善举,实际上并无任何恶意,你就哂纳了吧!”……

这时候,一些周围的人也都附和着说:“姑娘,你不知道那位小公子,他就是我们凤阳府有名的大善人,还爱结交江湖朋友,被人们称为小孟尝。他今天对你慷慨解囊,施舍援助,他不会对你索取什么报酬的,你就尽管放心收下吧!”要说这可是讨饭花子捡个大钱包,真叫遇到了大好事!有诗为证:

姑娘大街卖自身,恰好遇上小善人。

公子解囊又慷慨,助人为乐献爱心。

说明世上好人多,疏财仁义值千金。

原来,老家奴说的他家少爷姓黄,名玉,本是官宦子弟,家住城里南街路东,上边人老几辈都在朝为官,他的上几辈爷爷都受过皇上册封,家中至今还有先王敕封的,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公子黄玉的父亲叫黄义雄,也是当年抗击倭寇的名将,曾在戚继光部下当差,也是战功卓著,曾为国家立下不少战功!也深得上面信任。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为国捐躯,只撇下年轻的妻子刘氏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寡妇熬儿一直到今,现在,儿子已经十七周岁了,也就是这位小公子黄玉。然而,他自幼酷爱武术,喜欢骑马射箭,也曾投过几个师傅教授武功!同时还好朋好友,时常,就结交一些英雄豪杰,在江湖上无论是白黑两道,都有他不少朋友。由于他人很诚实,性情温和,能宽宏大度,平易近人,且又仗义疏财,乃是仁义君子,被人们称为“小孟尝”。在凤阳府一带,他是出了名的,今天,他是带着家奴出去打猎,回来正好路过这里,也就是前面我所叙述的。

姑娘薛文娟听了别人所言也才敢相信,于是就把银子收下了!但却也让她感动得五体投地,泪水汪汪,就要跪下给老家奴磕头致谢。结果却被老人家阻拦!并且说道:“姑娘可别!这是我家少爷让我做的,并且他还说就这一点银子,也是微不足到不必言谢!”老家奴把话说完,就把银两给了姑娘,便马上和他们家少爷一行人扬长而去。

当那群人走出了好远,这边姑娘还在大声喊着:“老人家你放心!请转告你家主人,等我回去给母亲办完了丧事以后,还要亲自登门致谢和报答你们”。要说薛姑娘今天也算是幸运有福气,对她薛文娟一个弱女子来说,可真叫遇到了天上掉馅饼——赶巧了!也算是这辈子她烧了高香,使她遇上了好人。再说,她有了银子回到庙里以后,就在街坊和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到附近一家棺材铺里,给母亲买了个大头匣子,你道:“什么叫大头匣子?”其实就是最简单,或者说质量最差的棺材。虽然棺材不好,但是总比没有要强,如果要不是黄家少爷慷慨解囊,那梁氏的尸体还真得,用蓆片子捲住进行软埋。接下来,就在众人的帮助下,把她母亲梁氏的尸体成殓了,就在城外找了一处荒凉的地方,挖个坑进行了掩埋。薛小姐又把剩余下的一点钱,除留下几个铜板外,又给弟弟看病抓了药。

前面说过,薛小姐是读过圣贤书的,她很明白人间的事理,知道知恩要图报!她心想无论如何,自己都得向黄家去致谢。这天,她让附近的一家好心人,替自己照料着弟弟,她就先到一家点心店里,用剩余的几文钱买了几封高点带上,便一路打听着来到了,南大街黄家人住的地方。

原来,那黄家就居住在南门里路东,从一条胡同里进去,向前走不多远便是他家的府门。但见门前有三级台阶,高高的门楼上安吻兽,一对石狮子把门,列为东西两边,棕褐色地油漆大门用铁叶子裹后,又在上边铆了铜钉。而两个门环都安装在,龇牙咧嘴的怪兽头上,我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究竟是为何?”

大家若想知道,笔者就给诸位说段小插曲。相传,这还是由古代一位著名工匠,发明出来后而流传至今的。此人名叫公输般,是个能工巧匠,因家住在鲁国,人们则称他鲁般,或叫“鲁班,”又被后人奉为木匠祖师。他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先不说木匠的锯、斧头、凿子等家什。在古代,光用在军事上的工具、器械、就有许多种,如钩、拒和攻城的云梯,运输用的木车等,都是。特别在民间,到现在还有他,不少的传说和故事。

据说,有一天鲁班在河岸上行走,正考虑防止窃贼偷东西,如何在门上安装门环和上锁的事,却无意中看到了河里水草上,有个螺蛳探出了头,当时,鲁班就把它的形象记下来,让铁匠仿制打造出它的样式,便作为门环的铺衬使用。另外,在《水经注,渭水》一节里,就有鲁班画忖留神图像的故事,也与我在前面讲的内容大致一样。书里讲渭水河桥下,住了一个忖留神,鲁班听说它非常丑陋,就想看看它的形貌,这天他就来到河边,拱手施礼让其露出面。结果,忖留神却把头伸出水面,当时,鲁班就把它那狰狞的面目,记下来作为了门环下面的铺衬,其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且说姑娘薛文娟走上前去,用手轻轻叩门!不一会儿,门被打开了,就见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家院,姑娘一看认识他。原来他并非别人,而正是前几天在大街上,送给自己银两的那位老奴仆。当时他们一伙人,正是打猎回来路过十字街头,这位老家人就是跟随在他们小主子身边的那位,他的名字叫黄福,也就数他的年纪大了。要说来这黄福,从他爹那一辈就给黄家做事,他在幼小的时候,就常跟着父亲不断在府里出入,他爹死了以后,他又继承了老人的心愿,还仍然给黄家做事,到现在,又已经是几十年了。由于他老实可靠人本份,黄家人也非常信任他,他现在就是黄府里的大总管。

此时,老家院黄福也一眼认出了薛姑娘,他心说这不正是那天,自己陪公子去郊外打猎,回来时在大街上遇到的那个,自卖自身的女子么。便连忙说道:“哎呀!你不是薛姑娘吗?你怎么来啦?”

姑娘薛文娟走上前去裣衽为礼,飘飘下拜!“尊声大叔安好?奴家薛文娟是特来府上致谢!大恩人黄少爷和看望老夫人的,还请您老人家为小女子通报一声。”

老家院黄福说:“还请薛姑娘在此稍候片刻,老奴我这就进去禀报夫人得知。”

小姐薛文娟说:“就有劳大叔您辛苦了!”

“不客气!”黄福说着就往回走!当他来到后堂还没有开口,夫人刘氏就问道:“黄总管你有什么事?”

黄福说:“老奴禀报老夫人得知!前几天我们少爷出外打猎,回来时在大街上,周济了一位自卖自身的女子,现在,那一女子带了礼物,说是专程来看望老夫人,与致谢我家少爷的!有请夫人指示。”

刘氏夫人闻听心中非常高兴!心说,我儿做了善事也不给为娘讲,现在人家专意来答谢!老身这才得知,这可让我手忙脚乱,十分地背动。你说说这孩子,真是的人一长大,也不给娘讲知心话了!于是便急忙问:“那位姑娘人在哪里?”

老家院说:“现在府门外面等候!”

夫人道:“快去请她进来!”

“是!”老家院答应一声就出去了。

其实,这个事情前几天夫人就已得知了,那天儿子出去打猎,回来时在大街上遇到一落难女子,慷慨解囊,施舍救助的事,他们一回来就有人向她禀报过,夫人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还夸奖儿子做得对。说实话,当时她也动了恻隐怜悯之念!这两天她就不断在想,也不知道那落难的一家人如今怎么样了?她正准备让人去,打听一下那家人的情况,眼下,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的,我们黄家都要尽力而为。现在,一听说那位姑娘主动来了,又是专意来登门致谢的,她心里马上就激动了,不由得热血沸腾!则抑制不住自己的心脏怦!怦!乱跳!有诗为证:

夫人闻听少女到,心中兴奋要蹦高;

岂知老人有想法,胡乱琢磨把心操。

且说,老奴仆黄福不敢怠慢,又来到府门外便对文娟小姐说:“薛姑娘,我家夫人说请你进去!”

薛小姐道:“小奴家多谢了!”

“别客气,请!”老家院说着就在前面带路,薛小姐跟在后边,进去府门往里走。薛姑娘举目观看,但见影门墙高两丈,则由能工巧匠建造,上下两边尽为汉白玉和大理石垒砌镶嵌成的,中间画有一棵迎宾松和白云仙鹤图,真不亏为画工们的妙笔生辉,及其意境构思。闪过影壁墙迎面就是会客厅,有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甬道直达后面。绕过客厅才是二门,两人分为前后,穿宅越院往里走,又经过了一个天井院,而两边东西屋里大概住的都是些,丫环使女和家郎院工,黄夫人就住在后院正屋里,亦叫“堂屋”。

老家院黄福走上前去掀开门帘道:“薛姑娘请进!”

小姐薛文娟说声:“多谢了!”尔后,心情就激烈跳动!顿感精神紧张。要说这可是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又一点也不了解对方,还真害怕,因为某一点不周和那句话说错了,会惹得人家不高兴,所以她心里就有点发毛。然而,已经到了此时,就是怕也没有用,薛小姐即慌忙迈步走了进去!等进到屋里以后,就觉得室内空气清新,又不时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味!使人一嗅到就觉得,心情舒畅。姑娘薛文娟又往四下里一打量,但见桌明几净,陈设摆放,幽雅协调。屋内正中,放有一张八仙桌,上边放着茶壶、茶碗,已经泡上了香茗,周围摆好了椅子,在靠后墙处,放有一张条几,长约丈二,上面放有香炉、蜡盏等物,同时,还在一个白瓷瓶里,插了几枝兰花。而在条几的另一端,有一赤金香炉,好像刚刚焚过香,余火虽烬,余烟尚存,其雾蒙萦绕,满屋尽是氤氲。再观那后墙上,正中贴了一张三蓬神!你道:“何为三蓬神?”

诸位若想知道,请莫要着急,听我慢慢给你们作以说明。过去,在中原一带,通常各家各户,一般都在堂屋或正室的后墙上,因奉祀贴着一幅,分为上、中、下三层的神画。上边为玉皇大帝,两边金童侍奉,身后有玉女执扇。中间是关公老爷,两边分别站着关平、周苍,一人持刀,一人捧印。下边则为赵公元帅,人们都称他是“赠福财神!”在他面前,也有两个童儿抬了一筐金银元宝,上边还题写有“天官赐福”四个大字。再看两边对联,上联写:“敬天地长命富贵;”下联为:“谢神明金玉满堂;”横批是:“神灵护佑”。据说,每当逢年过节,还要给它们烧香、上贡和礼拜!要说这也是从古至今,人们敬神的一种习俗。

姑娘薛文娟见在一边椅子上,坐着一位中年妇人,看她年纪约过四旬,一头青丝乌发,脸上细腻白嫩,柳眉杏眼桃花面,体态轻盈似翩翩,虽然已是中年,但脸上并无一丝皱纹,而且漂亮标致,风度不减当年。上身穿青衣,下身湖兰裤,足蹬一双粉底绣鞋,举止端庄,和蔼慈祥,更显示出了,她是一位贵夫人的雍容华贵模样,不用问就知道,她肯定是这家的主母——黄夫人!在她身旁有位小丫环侍奉,薛小姐赶忙走上前去,双膝跪倒就拜。

这时候,黄夫人心里正充满着许多,奇特地幻想和一些美好地遐思!因为她这一辈子就只生下,公子黄玉一个儿子,堂前并没有多男、多女。也就在儿子刚满周岁时,丈夫就为国家捐躯了,只撇下她们孤儿寡母,使她年轻时就开始熬寡,一直到现在十六七年了,可说她的生活是多么地孤独!时常就光想身边有个女儿。她认为女孩要比男孩子强,因为女孩子一般都和母亲比较贴心,不相男孩子,幼小时离开母亲不行,而一旦长大成人后,能离开手脚独立了,就不那么亲娘啦!甚至,有的离开去不理娘、不管娘、忘了娘!正所谓:

儿走千里母担忧,总把儿女挂心头;

孩儿出外不想娘,母亲在家常发愁。

生儿育女为防老,想为自己留后手;

人间虽然亲情浓,不肖子孙也常有。

然而,真让黄夫人操心的还是孩子的婚姻成家之事,因为儿子又这么大啦!也该成家立业了。要说他们黄家的门头,并不愁儿子成不上媒没人说媳妇,可是当老人的不那么想,她们的心思又确实不好琢磨。此前,也有不少媒婆登门提亲,给介绍了一些门当户对的人家,什么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可是儿子都不遂意,光说如今谈这事还尚早。可说儿子黄玉的性格,她这个当娘的也摸不透心思,而且又拗不过他,所以就只好随他的便了!一直是高不成低不就,则挌置下来了。

然而,今天的事情也是巧合,薛姑娘这一来又触及了夫人刘氏的一块心病,且身不由己自然而然地,就在胡思乱想了!要说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当娘的通病。黄夫人一看姑娘薛文娟,则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豆蔻年华之时,见她长得杏眼娥眉,蓄含了绵雨云愁,其面似桃花,掩盖了风情月意,樱桃小口轻盈,能招致蜂狂蝶舞!而杨柳细腰,更显出了身材苗条,旖旎娇柔。可以说,是一个水灵灵,鲜枝嫩叶,一掐则冒水的美人坯子。虽然姑娘身上穿的衣服破旧,看着不那么华丽,但也是浆洗得干干净净,舒适可体!又因她是个出类拔萃的美人儿,所以她穿啥衣服都好看。黄夫人观罢是心花怒放,高兴万分!真像是昨夜做美梦,一早就有喜讯到一样,也摸不着堂屋南山了,若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