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丝路

《天朝丝路》

第134章三日三捷八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初夏的雷雨来的猛烈,去得也快,一时三刻便雨过天晴,长安城上空搭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未央宫前殿,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汉武帝刘彻极为赏识大将军卫青敏锐的大局观,这一点在汉军中独树一帜殊为难得。

“大将军所言甚是,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在场的都清楚皇帝刘彻的心思,因为从一开始他们都参与了河西之战的谋划和各项筹备工作,速战速决,在草原膘肥马壮的秋季到来之前结束河西战役,对大汉帝国最为有利。

大多数人都赞同大将军卫青的主张,唯有长乐卫尉雁门太守程不识出言反对:“陛下,军国大事,欲速则不达,切不可草率行事,臣以为,还是等骠骑将军霍去病得胜还朝以后,根据战况再详细谋划,稳妥行事不迟。”

飞将军李广出班上奏道:“河西初战,匈奴右方各部形同虚设不堪一击,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战机稍纵即逝,一旦等到匈奴大军集结完毕,再出兵就成了消耗战,况且我军出兵河西,粮草补给线漫长,不利久战。兵贵神速,臣附议大将军的奏议,尽快制定作战计划,臣愿担纲一部与匈奴人决战河西。”

“此言差矣!”

程不识当仁不让的说道:“俗语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是大事临头越要头脑冷静。再说,从目前的形式判断,骠骑将军霍去病此战也仅仅给匈奴右方休屠王和新近设立的遫濮王部落造成了沉重打击,但别忘了河西右方可有十几万控弦之士,他们的主力还在,仓促行事万万不可。”

看到两个家伙针锋相对,大将军卫青起身说道:“两位将军都言之有理,皆有可取之处。”

“再战河西,肯定要等到龙骑卫凯旋而归再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提前筹划。”

“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龙骑卫肯定也元气大伤,急需补充战力,再加上安西军还要抽调两个卫换防,战马刀枪粮草等各项物资的筹备调运工作刻不容缓,急需着手料理。”

“速战速决,发起夏季攻势不容更改,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诚然,匈奴右方根基还在,还有最少十万大军就是我们最大的拦路虎,不论何时我们最终都必须面对面解决掉这个隐患,不然收复河西走廊就是一句空话。”

“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匈奴右方最大的短板又是什么!”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打起了精神,聚焦神采飞扬的大将军卫青。

“我们大汉帝国举国一盘棋,一旦开战,所有郡县都要为前线服务,即便前线作战的只是数万大军,可别忘了他们身后可是站立着五千万大汉百姓,这就是我们再战河西、战而胜之的底气所在!”

“反观草原匈奴,只不过是相对服从单于王庭的部落联盟而已。此战匈奴右方休屠王失利,肯定要上报单于王庭寻求支援,一来一去,恐怕最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再说草原狼本性决定了他们各自为政软肋,即便现在匈奴右方聚集起十万大军与汉军对决,急于复仇的休屠王和其他浑邪王之类的部落肯定心态不同,说不定浑邪王现在就已经盘算着如何吞噬休屠王的地盘,你说一旦开战,他们会拧成一股绳吗?”

“陛下,发起夏季攻势的决定不能有丝毫更改,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展开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部署到位,不得有任何闪失!”

“好!”

刘大官人毫不犹豫的拍板定案:“就按大将军的计划行事,马上部署下去,紧锣密鼓的展开前期筹备工作,但凡有拖后腿者,立马拿下,让能者居之,不吃凉粉把板凳让开!”

“另,丞相大人尽快把接收河西的人选,再慎重考核一遍,一定要摒弃门户之见,优先选拔民政经验丰富,行事果敢的干吏进驻河西,将来要在第一时间稳定局面,不能发生大的动乱。”

“着大将军卫青,及早着手,率部前出北地郡靠前指挥,临机处置突发事宜,不得有误。”

“当然也别忘了奖惩事宜,此次河西大捷,各项军功奖励要在第一时间兑现落实,同时要大张旗鼓的宣扬,要做到人尽皆知,来提振军民士气,为收复河西走廊造势。”

汉武帝刘彻雷厉风行,磨刀霍霍对准了遥远的那片热土。

有这样一个强势的掌舵人,大汉的水手们也轻松许多,只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光明前进就行。

…………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虽然两个人治军风格迥异大相径庭,但刘彻依然把他俩视为汉军的中流砥柱。

李广是有名的飞将军,即便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提起他的大名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见影响之深远;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小学课本上,一首唐朝诗人卢纶的古诗《塞下曲》,更是把飞将军李广夜巡射虎的形象,活灵活现扎根于华夏儿童幼小的心灵。

不知道能行嘛,每次考试都要问这首诗中的‘将军’指的是谁,答不上来要扣分,更是与孩子们的升学考试紧紧相连在一起,能不清楚‘李广’是谁吗?!

程不识是谁,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这家伙名如其人,不显山不露水,就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徉或一段阻挡草原铁蹄的稳固长城。

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李广是现在HEB省的太守,程不识是今天SX省北部的太守。

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是名声很大的人物,他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

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

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当然成功与否只能看老天爷眷顾谁。

李广无疑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突击队敢死队队长,他的团队最擅长执行侦察、偷袭、斩首、截断敌军粮道等九死一生的危险任务,他的人设更符合人们心目当中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但李队长的风格适用于带领小股部队灵活出击,率领大兵团作战就难有作为了。打匈奴时,大军五路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根据部伍属性的不同安排相应的任务,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

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

程不识带领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

程不识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

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

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

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

程不识指挥军队的风格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达到第二级,无法下达到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非常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具体说来,居上风的时候,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平常的时候,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

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调和这两种风格,但如何调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

从一般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局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较稳妥一些。所以说,真打仗,宁可学程不识,不可学李广。

套用东汉马援的一句话说:“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