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在秦时

《考研在秦时》

第七百六十五章 儒家的未来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听说了么,陆言主持秦国第一届全国考试,考中的人,可以直接去咸阳做官。”

“考试制度,之前建了学校,现在这考试也弄出来了,那秦国的士子岂不是……唉, 秦国有陆言,何其幸也。”

“荒唐,秦国也有士子?不过是一群识得斗字的贱民,这群人考试,又能考得出什么名堂。”

“不错,陆言这伪君子, 所行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

“切, 生来就权贵了不起啊, 还不是被陆言、被秦国,撵得如同鼠辈。”

“就是。以前秦国匹夫在战场用性命拼改命,现在读书也有出路了。唉,我们这些,算了,不说了。”

在整个先秦时代,能称得上制度的人才选拔制度约等于没有。

一个自负才学的人想要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他没有多少选择。

最有效的是有国君发布类似招贤令的东西,然后跑过去投靠。

要么投奔某个比较出名的大贵族,在他手下当门客,先把自己的名声混出来。名声大了,就有机会做官。

而更更多数的所谓人才,他们生来就是人才,不需要选拔这两个字。

秦国之前实行以军功取仕的制度,军队战斗力剽悍,被东方称为虎狼之国。

现在考试取仕也成为制度,许多在东方难以出头的读书人, 再怎么不喜欢秦国,心里头也开始痒了。

……

桑海,小圣贤庄内,一顷烟波照人衣,伏念和颜路两人,正在湖心亭内,对坐品茶。

“大师兄,想过接下来该怎么走么。”

颜路双手捧着茶,低头看着茶水倒映的自己的脸,模样竟显得有些乖巧。

之前儒家其余各派上门逼迫,欲要小圣贤庄开除陆言。伏念以一种不损小圣贤庄威名的方式,将陆言除名,并且没有造成任何流血冲突。

因为他开除了陆言,现在小圣贤庄在齐国的境遇很好,并没有受到三国联盟的任何打压。

虽然现在看起来,儒家小圣贤庄的地位依旧超然,可颜路是知道的,大师兄的理念是支持秦国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重整天下秩序,让百姓回归安宁。

可眼下这个状况……

伏念没有回答颜路这个问题,而是莫名地评论了一句:“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中央书院,教化之功,法制之道,礼法结合。陆言将荀师叔的理念,贯彻得很好。”

荀子的治国思想,隆礼,重法,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这个礼,不是指周朝的礼乐制度,而是一种和谐的社会风尚,它需要用礼义的教化方法来达成。

重法,不需要解释了。

无论是从学说理论,还是实践主张,陆言都是荀子当之无愧的、最优秀的学生。

对比韩非,穿越之初的陆言可能对韩非子存有来自后世学生的尊敬;可后来明确了自己道路的陆言,韩非子,我也是陆言子啊,挡我的路,我绝不手软。

谷藍

伏念当时要开除陆言,都想好了可能跟荀师叔翻脸。结果,谁也没想到荀子竟早就有意逐出陆言。

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伏念只当是因为韩非死在陆言手上,所以荀子才会将陆言驱逐出门。

可现在秦国中央书院举办考试的消息传过来,他立即就理解了,陆言迄今为止在秦国所做的一切,都是由荀子的一套治国思想发展而来。

包括那个大逆不道的天人主客相分的思想,也是由荀子天人二分的思想更进一步。

韩非那个不着调的学生,主动跑去邯l郸,计划杀了陆言这个最得意的学生,然后被陆言杀了。作为老师的荀子,怎么会舍得将陆言驱逐出门的?

伏念是越想越不能理解。

他会想这件事,主要小圣贤庄将陆言除名,把秦国上下都惹红了眼。就凭陆言在秦国的声望,小圣贤庄若是投靠过去,恐怕能被口水给淹死。

短时间,小圣贤庄还是会在三国联盟这艘船上,可他又是注定要支持秦国的,就不得不想办法解决陆言这件事。

颜路了解这个困境,它是陆言设计,伏念应对之后形成的。若伏念应对失败,可能儒家现在的状况,还要更加悲惨。

颜路沉默了半晌,端起茶抿了一口,“陆言兄,的确是路生平仅见的逸世之才。”

伏念微闭上眼睛,同样端起茶喝了一口。当他放下茶具,再睁开眼睛时,突然冒出一句:“你以为,儒家入秦之后,能可在中央书院,占据一席之地。”

让儒家壮大,这个梦想依靠小圣贤庄这种运作模式,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但陆言设计出来的中央书院,就很适合儒家。能够制定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标准,将自身理念最大限度地辐射影响整个天下,没有比中央书院更妙的设计了。

颜路眉头一紧。他听说陆言一贯制定的考试标准,对儒家并不是很友好,以前很多儒生就吃过亏。

可见秦国迫切需要的人才,并非是儒家教育出的人才。如果要让儒家入主中央书院,其中风浪,不知道要掀得多大。

“大师兄,你想得,未免太远。”颜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看好。

不过,他却没想到,伏念的理念主张,同样非常适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并且,如果真的让伏念带着儒家成功入主中央书院,那陆言复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会是杀伏念、灭儒。

伏念的思想,在原剧中,集中表现在,他与张良争辩关于处理墨家叛逆。

其中伏念已经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儒家理念。

这个时候的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父子同理。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那这个世界才会好。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秩序,每个人遵守各自的角色。就算是国君,你也要做好国君,你是有义务、有标准的。

而到了后世那个“三纲五常”,它就已经异化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并且它的提出者,董仲舒还将这种纲常,上升为天道一样的宇宙规律的东西。

乃至以后有那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主、父,在孔子那时,依旧有义务、有标准。到了后世,却只剩了对下的压迫,什么义务、标准,没了。

伏念支持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重整社会秩序,因为有一个大秩序的世界,天下才不会乱,人们生活才能安定。

所以原剧中的墨家,在伏念眼中,他们对抗始皇帝,行为超越了臣民的界限,那就是叛逆分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