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列传

《七十列传》

第二十八章:李牧(上)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赵国,代郡,北面,是茫茫大草原。草原上的霸主,是大大小小的匈奴部族。

匈奴部族和中原汉族在那个时候,一直都不对付,大家说的话不一样,写的字不一样,三观不一样,互相看对方,都是些敌人。大家想的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生产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匈奴以游牧为生,看天吃饭,天热了不行,有旱灾;冷了也不行,有雪灾。每逢有灾的时候,牛羊就没了食物,意味着他们也没有了食物。

没有了食物,那就是天塌下来了,肯定要想办法。办法是现成的,就是去汉人地盘上抢。

汉族以耕地为生,自然更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储备,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抢。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当匈奴遇到灾难的时候,他们就会相约来汉人的土地上,烧杀掳掠,抢人、抢钱、抢物资,以便贴补自己的生活,把中原国家当做自己的储物室。

后来,没有什么灾难,他们也时不时会来逛一圈,就当免费旅游,还能带走纪念品。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习惯。

他们也不攻占土地,在他们看来,汉人的耕地远比不上大草原更丰美;城市局促不堪,不仅自己住不习惯,牛羊都不喜欢。

虽然不占领土地,但你老来抢我也不行啊。双方的分歧没有办法弥合,战争就是常态。

匈奴人的优势是骑兵为主,速度快、射箭准,机动性高。中原国家的优势在于,可以据城而守,可以结车阵御敌,武器更好一些,但灵活性不够,守有余,战不足。

所以,一般的战斗,若野战,匈奴胜,守城,汉军胜。但是人家匈奴过来就是抢东西,你老守着,本身已经是落入下风了。所以,一直以来,中原各国略处下风。

战国时期,与匈奴接战最多的就是赵国。赵国为中原列国,阻挡了匈奴的入侵。因此,他们吃的亏最多,也最了解匈奴。

所以,后来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学习匈奴,胡服骑射,赵国骑兵才一跃而居诸国之首。

在这个大背景下,李牧登场了。他一亮相,就是主掌代郡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权力非常大,代郡的行政事务似乎都能掌控,而且代郡所有的收入,皆由他来收取,并不给赵国上交。所以,他的军队很富有。

李牧拿这些钱,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建立了一支间谍部队,这些人,就一个任务,渗透到匈奴人里面去,随时探知他们的动向和想法。

第二件事情,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快速有效,他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修筑了很多烽火台。这样,匈奴人这边才组织人马,要出动呢,那边李牧就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训练军队。以骑兵为主,战车为辅,重装步兵,皆持长矛,练习战阵。所有士兵均要精通射箭。

然后,他制定了奇怪的规定:每当匈奴人来的时候,他会提前预警,警报拉响,所有人必须回到城中。军队全部守城,不许与匈奴人战斗。士兵擅自接战匈奴人,即便是胜了,也要斩首。

于是,经常发生的场景就是,匈奴人自以为秘密行军,要突袭的时候,发现到了地点,城外几乎看不到牛羊,更别说人了。等待他们的是守卫森严的坚城。面对坚城,他们毫无办法,只能在城外面耀武扬威一下。

这样,匈奴人来了很多次,都没有什么收获,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损失。大家相安无事。

唯一的不好处就是,李牧的名声不大好了。代郡的百姓都认为,李将军什么都好,就是胆小了些,太害怕匈奴人了。匈奴人自然更是这样认为了。李牧胆小怯战的名声,响遍大草原。

李牧对手下的士兵非常好,大家都为他抱不平,纷纷请战,说:“将军,请你下令,我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是,李牧全部拒绝,且严令不许与匈奴人发生冲突,说:“你们好好训练,才是正经事。”

这样几年下来,李牧的胆小怯战的名声就传到赵王的耳朵里。

赵王身边从来不缺小人,这帮人早就嫉妒李牧在代郡的收入之丰厚,这下逮着机会,可着劲儿在赵王耳朵边说小话,说李牧不仅胆小怯战,丢我大赵国的颜面,而且他收取那么多的税收都自己拿了,一点都不交给国库,又不打仗,他拿那么多钱干什么?

赵王就下令给李牧,说:“你不能这样丢我大赵国的脸,必须给我好好打几仗,不能让匈奴人小瞧。若是你不敢,就给我回来,别在前边丢人败兴了。”

李牧依然故我,只好顶着个胆小怯战的名头回来了。回来之后,请假回家,修身养性去了。

新任将军去了代郡,一反李牧的规矩,只要匈奴人一来,他就整军迎敌,美美地打了几次仗。开始还互有胜负,后来越打越惨。

军队仗打败了,老百姓也跟着倒霉,人和物资都被抢了不少。

匈奴人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今天这个部族来抢一下,明天另一个部族跑来,再抢一下。有时候,大家结伴而来,共同抢一下。简直就是出来郊游聚餐了。

时间长了,老百姓和赵军都吃不消。大家不可避免地想起,当年李牧将军在的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