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制造西游副本

《我能制造西游副本》

第115章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将士们围坐在篝火之侧,停下手中的酒肉,静听庄诗的歌唱,

庄诗的歌声清冷,如同浸润着月光,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听到这里,远征苍狼妖国的将士们回首望月,果然,天边有好大一轮明月,

一时诗景交融,分不清是真是幻。

“《从军北征》,不差,”

李世民捋着胡须点评,不过,却也没有太过高看这首诗。

帝王的视角,和普通将士、士子的视角,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平年代,没有多少人想要打仗,想要去残酷的战场上搏命厮杀,

然而,从皇帝的视角来看,现在去天山的冰天雪地里打仗,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以后不用在戈壁滩上打仗,

不用被戈壁滩上活不下去的胡虏,打进锦绣山河的大唐,祸延子孙!

何况,李世民一生,当真是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向披靡,天下无敌,

基本就没打过败仗,

对于他来说,战争,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打下的所有地盘,都是唐帝国的领地,是他的‘家底’。

征途苦楚,望月思乡,这种情绪,李世民是很少的。

不过,

李世民心里琢磨,这首诗的作者李益,若是能寻到他的先祖,倒也可以适当奖掖一二,

作为西游通关文牒,或者说副本通行证的发放者,李世民也是有系统的!

自然,也能看到系统商店中,凝聚了人族圣道之光的一首首诗词,

系统的简介里,李益是大约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曾官至礼部尚书,

对于时代比较近的诗人,尤其是还有一二十年就要出生的陈子昂、王勃等人,以及还有大约六十年就要出生、注定名垂千古的李白、杜甫等人,李世民是下了大力气去寻访的。

反正历史已经改变了,不如先把这些人物的父祖照顾起来,

至于说这些人物是否还会出生,李世民却顾及不到了。

不过,若不是今夜听了这首《从军北征》,李世民也不会起心寻访李益的先人,

倒不是李益的诗不行,

是他德行有亏!

以至于这首《从军北征》,评价也被拖累。

系统商店里,一首诗文的评级,不仅看文采、情感,更要看诗文背后的故事,诗人本身的气概道德,以及诗篇的传唱度等等。

《正气歌》,论文学水平,李世民都觉得一般,他上他也行。

但正气歌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所谓臣心一片指南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等到南宋朝廷都灭了,皇帝、家人、亲友都来劝文天祥投降,

他说:天地有正气。

愿意殉了华夏圣道。

这就是所谓仁至义尽。

因此正气歌,也是正气凛然,永垂不朽。

而《从军北征》,要李世民来评价,也是有绝品的档次,仅次于神品诗文,

然而,在系统商店中,这首诗的评级只有妙品,

标明了,是受作者李益的德行拖累,

李益曾和一个婢女相恋,婢女自知不可能嫁给李益,便相约相好八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彼此,

不过,李益考上功名后,飞快娶了高门大姓的女子为妻,把这海誓山盟的婢女弃如敝履,

婢女的地位自然不高,但华夏人,自古重视誓言,

李益因此名声很差,

甚至自己也疑神疑鬼,后来出门,还要把自己妻子剥光,放进桶里,用盖子盖住,

这事是记在《旧唐书》上面的!

可以说从负心人进化成了魔怔人!

念及此处,李世民又是摇摇头,

“可惜一首好诗!”

屏幕上,庄诗已开始了下一首词的演唱,

先是以吟哦开头,

李世民坐直了身体,如对大宾!

为自己儿子们操心的长孙皇后,也暂时放下忧虑,全神贯注关注着屏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这是贞观年间,还没见过的文学体裁,

事实上,流行的文学体裁一代代革新变化,从赋、乐府,到唐诗、词曲,甚至于现代诗,

中间又有如韩愈掀起的古文运动,现代的白话文运动,

系统里的很多诗词文章,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等人,字能看得懂,但是要鉴赏,实在有门槛,

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是那种只要学过诗书,只要一看词章,当即就会被震颤的神作!

是那种注定只有某个人,某位超世绝伦的天才,才能妙手偶得的文章!

这样一篇诗文,可以重塑民族性格,可以为文明添缀一颗美丽的宝石!

何况词,本身便是用来唱的!

所有人都无比期待庄诗的演绎,

画面中,庄诗叹惋又潇洒的吟哦毕,进入了正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一句一出,李世民的脸顿时就黑了,

长孙皇后与小兕子,却是如闻天籁,一脸震撼与茫然,

庄诗的歌声,配上这首词,就像是一个【灵魂提取器】,在人的头皮上一抓、一提,

整个人的灵魂都在战栗!

但庄诗越唱,李世民的表情却越难受,

简直黑得像是烙糊了的锅盔!

好不容易等一首词唱完,庄诗的吟唱余音绕梁,

李世民终于憋不住开口,“糟践了啊!”

他痛心疾首!

庄诗唱得好吗?

说实话,非常好,

但是,庄诗毕竟没有与这首词完成共鸣,

这可是神品词章,

庄诗舍身成仁、践行圣道的精神内核,与这首词的情感也不是很契合,

没那么容易共鸣!

与词文没有共鸣,已经是一大遗憾,

更大一层遗憾,是庄诗歌声的传播方式,

李世民毕竟是通过电视、通过音响在收听,

她灵魂吟唱的美妙,通过电视,恐怕要失真九成,甚至还不止,

真正的美好,一定得是听现场!

就算如此,李世民也是身形震颤,如同接受了一场洗礼,

他悔恨啊!

不该听的!

以后若是有机会,能当面听到这首词的吟唱,听到与这首词完成共鸣者的发声,

那该是何等受用?

可以后就算有这个机会,第一次听到《明月几时有》的新奇与震撼,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李世民浑身难受,

他转头看后面,却见臣子们都是如痴如醉,还没有从震撼中回过味来,

平民百姓们听不大懂意思,不过光听音色,也深受震动,

纷纷鼓掌,

这是一首谁听了,都要叫好的绝妙词章!

士子们还在回味,

画面上,庄诗已经准备开始最后一首诗的演绎,

李世民调整心情,等待《静夜思》,

这首五言绝句,可以说一从系统商店中出现,就富集了争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太简单了,

但是,却是神品!

无数人百思不得其解。

李世民此前也不明白,为什么这首绝句是神品。

要说起来,五言绝句,乃是各类诗文中的奇葩,

它的篇幅太短,可以说相比起七律、七绝、五律,五言绝句,就像是一个刺客、一道剑光,

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又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太上周易,凌厉如剑,而且只出一剑,

剑气稍差的,也能气冲斗牛,

剑气强的,却能石破天惊,霜寒照彻天下州府,久久不绝!

《静夜思》,应当就是这么一首诗,

李世民听着庄诗的吟唱,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他观察着后方观众的脸色,

不管是饱读诗书的士子豪族,还是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贩夫走卒,

于这一首诗,都产生了共鸣,

这和前两首诗词,完全不同!

如《水调歌头》,所谓‘转朱阁、低绮户’,平民百姓见都没见过朱阁绮户,甚至看都看不懂什么意思,“千里共婵娟”,果然好词,然而‘婵娟’是什么,没读过书的人,真不懂。

而大唐文盲率是多少呢?

可以说,人均胎教,文盲率超过98%,甚至更高!

一百个人里,能有一个,不是听明白,能看明白《水调歌头》在讲什么,都是难得!

而《静夜思》呢?

李世民目光透过幔帐,扫过所有观众,

他确定,除了未解离别的小孩子,所有人,都听明白了这首诗,都听懂了这首诗!

甚至,这是一首不用专门去记忆的诗!

听一遍,小孩子都记住了!

仿佛,这首诗本来就一直刻在每个人心底,每个人潜意识中,都已经作出了这首诗,只是不知为何,又忘却了!

可不嘛,李世民都瞥见好几个小孩子,摇头晃脑,虽不解其意,也在那里唱诵《静夜思》!

也许等他们长大,等到他们人生某一个阶段,天涯孤旅,抬头望月,这首诗便会重新浮上他们心头,某种程度上,被他们赋予各自的体悟、独特的生命力!

这太恐怖了!

可以说,从受众来讲,从传唱度来讲,《静夜思》,把《从军北征》《明月几时有》,拉起来灭了千百遍都不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世民都忍不住跟着曲调轻唱,

多简单!

文盲越多的时代,这首诗的伟大程度越凸显。

这首诗非常简单,却几乎是大道至简那种简单!

简单得不像是那个叫李白的所谓谪仙人写的,

而像是千百万人,无意间早就创造出来,藏留心间,

以往一代代人类,当他们抬头望月,难道不会有《静夜思》里的感触吗?

只不过,恰好是李白,把这首诗,从华夏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捞取出来,

于是成为千古绝唱!

也只能是李白!

这名字就取得对!

李是大唐的李,白是明月的白!

李世民不禁想起,自己曾看过的那后世的两首现代诗,

一首《寻李白》,夸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句话,李世民本来是嗤之以鼻,

李白再了不起,也只是一介诗人,于大唐子民几乎无益,

偏偏后世人,却似乎把李白当作了盛世大唐的象征,什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嚯,好大的口气,牛皮都吹破了吧!

现在,李世民却稍微有点理解了,

就如那后世诗人,另一首《独白》中所说,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为什么九州一色是李白的霜?

李世民低头,果然,地上的明月如霜,

这一幕一入眼,李世民就知道自己着了道了,

这首《静夜思》,也植入了他李世民的魂魄!

“不愧是诗仙,不愧是华夏文化的一条根脉,华夏诗歌的一缕仙魂!”

李世民由衷赞叹,

想一想,自李白之后,华夏后人,见到地上月白如霜,可不得想起《静夜思》,可不得想起山河故人?

一首诗,便塑造了后世千万年的思乡心魂!

不愧是李白!

“这就是我的计划!”

玄都观中,陈广望着皎洁月轮,向李青青宣布。

他喝得醉醺醺的,李青青不得不用力扶住他,

可李青青还是不明白,“你到底做了什么?”

“在我的那个时代,不仅有肉体基因,也就是血脉传承的说法,还有所谓【模因】。”

“模因,就是文化的基因!”

“李白的诗文,李白的精神,难道不是【模因】吗?甚至,我们用的一篇篇圣道诗文,说起来是与天道共鸣的【咒语】,其实,也是一个个【模因】,靠着这些模因,我们甚至唤醒了孔圣人等先圣先贤,唤醒了三皇五帝。”

“唤醒一个李白,应该也行的吧?”

陈广看上去把握十足,心底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要完成这一切,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在末世历史上,李白如孙悟空一样,是真正存在过的人,而且,是真正有过大修行的人!

达到了万我归一,证得独独之我,一证永证,

这样,才能用他精神的一个片段,用他的一个【模因】,一就是万,万就是一,唤回他全部的魂魄!

这又涉及到时空悖论,

原本的末世历史上,李白也许只是个平凡的诗人,

但在陈广重启人间圣道的世界线上,未来,李白真有可能被复活,成就诗仙,真正有了大修行!

如此,才能在此刻,被陈广从末世招魂!

这太复杂了!

陈广只是稍稍一想,就觉得喝多了酒的脑壳隐隐作疼,

他干脆不再多想,手一拨,打开腰间紫金葫芦的盖子,

是成是败,试了再说!

李青青好奇看着陈广的动作,

这紫金葫芦,最开始,是银炉童子,借着送九转金丹的机会,悄悄赠予陈广,

当时,陈广就发现了里面的猫腻,

四十九枚九转金丹,无比珍贵,

但更珍贵的,其实是这个紫金红葫芦!

笑话!

陈广可是看过《西游记》的!

这葫芦,乃是混沌初分,天地开辟,太上老祖,协助女娲完成补天功果,炼石补天,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就是这个紫金红葫芦!

太上老君,留到如今!

银炉童子把这葫芦送给陈广,显然有老君的默许,

之前陈广进入玄都观大殿,觐见老君,更是得老君在这葫芦上另作加持!

彻底放开了葫芦的威能,

现在,就是成败在此一举!

陈广手扶着沁凉的葫芦身,在这李白的长安城中,在这末世的月光下,带着三分酒意,喊出了那个名字,

“李白,李太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