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黄巾

《回到三国当黄巾》

三国资料大全·三国骑兵的行头和马的种类(续)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铁甲骑军

现代唯一的帕提亚铁甲的全身像,画于2世纪。尖顶头盔上插羽毛,盖住脸部只露出眼睛的锁甲,胸部和大腿是锁甲,腰部有两排片甲,胳膊和小腿是环甲,马全身覆盖鳞甲,右腿上可能是个钉头锤。(罗马全面战争里的铁甲骑兵可以说是完全按照这幅画设计的,特别是那个钉头锤,破甲利器啊,嘎嘎偶玩游戏的最爱,屠杀罗马步兵如杀猪狗)

铁甲骑兵可以冲垮任何其它种类的骑兵,人力发射的箭弹几乎伤不了他们。铁甲进攻时排成密集队形,一路小跑,但这种冲锋经常是一种欺骗战术,引诱敌军步兵组成密集队形,这样弓骑兵就可以对敌军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敌军用松散队形,铁甲的冲锋就变成货真价实的了。如果敌军的步兵已被弓骑的扰搞得疲惫不堪,队形散乱,那么冲锋赢面很高。反之,向阵形严密、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步兵冲锋,即使是铁甲也可能吃大亏。

一个飞驰中射箭的骑手,他的左手上握着三支备用箭。

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弓骑几乎无法被消灭,高素质的轻骑兵可以驱散他们,但这种情况下轻骑兵就失去了步兵的掩护,暴露在铁甲骑兵的攻击下。弓骑对重装步兵的杀伤效果更多的是在精神、士气上,而不是在肉体上。在卡莱战役,36000名罗马步兵中有20000死在战场上,无论帕提亚弓骑实际杀伤了多少罗马步兵,普鲁塔克在他的《克拉苏传》里称弓骑在这次胜利中起的的作用最大。弓骑将火力集中在敌军阵线的某一点上,为铁甲撕开了一个突破口

那下面的铁甲骑兵史

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原定居在中亚阿姆河以北。大概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出现了一次在欧亚腹地周期性发生的民族大迁徙。马萨格泰人被东边的游牧民族挤压,向西迁徙,又挤走了西边的西徐亚人,西徐亚人也向西迁到里海南岸,赶走了当地的西米里人(Cimmerian),西米里人向西迁到小亚细亚,消灭了佛里吉亚人,这次多米诺效应才算结束。就在这次迁徙后不久,马萨格泰人发展出马铠,覆盖马头和马胸,主要是厚皮革,某些部位加上青铜制的鳞片甲。

早期骑手穿的铠甲在西徐亚墓葬里出土了不少,不同形状的金属薄板挂在布织的衬背上。骑兵铠甲的出现取决于多个因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当地人用波斯著名的尼萨马(Nisaean)培育(或直接盗版)出了重型战马,这种马注定将要在未来的许多世纪里载着重甲骑兵纵横亚洲。现在的阿克哈-塔克马(Akal-Teke)据说是其直系后代。阿克哈-塔克马是土库曼马的一个亚种,体高15-16掌(很多人宣称它就是汗血马),虽然高,但并不符合古波斯浮雕上的图象,浮雕上的尼萨马要高大得多。关于这种古代战马的尺寸有很多争议,波斯人的绘画习惯、比例都还不清楚。这种马的样子很象现代的一些中-重型马,特别是爱尔兰Cob,体高15-16掌,马脸外凸,强壮的弯脖子,肩膀和后腿粗壮,腿骨粗,马脚灵活有力。

马躯干部的甲衣,前面的是铁甲,后面展开的是青铜甲。

为这种重型马制作的马甲是由生牛皮、角、青铜或铁制成的鳞片甲,有些马甲是整块的厚皮革。色诺芬在《远征记》里描述了前4世纪的波斯重骑兵:他们都有头盔、胸甲和胫甲,马匹配有面甲和披胸。希腊的骑兵甲有很多部件与后来帕提亚人和萨珊波斯人的相同,在一座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雅典娜神庙里,浮雕上刻有阿特拉斯一世战胜凯尔特人的场景,上面的希腊骑兵配有带面罩的头盔和环状臂甲。

上图是两套神庙浮雕上刻的环臂甲;展开状的是从苏格兰罗马要塞出土的青铜环腿甲。这种样式在年代更古老的波斯文物上有出现。为了防护达西亚人的双手大砍刀,罗马军团士兵在达西亚战役中普遍在右手配有这种环臂甲。

铁甲骑兵的甲胄非常昂贵,只有皇家卫队、大贵族和他们的臣属才装备得起标准的全套金属铠甲,其余人只能使用便宜材料制作的铠甲。标准的骑兵甲包括一个青铜或铁制头盔,部分头盔上有鳞甲或锁甲制的护颈和面具;胸甲是片甲、鳞甲或锁甲;臂甲和腿甲由金属环片组成,在关节部位用锁甲防护。马甲防护躯干和头颈,由于太重,重骑兵并不在所有的战斗中都穿着马甲。

主要武器是12英尺的长枪(kontos),有一个剑似的长刃和粗大的枪尖,次要武器包括长剑、战斧、钉头锤和匕首。长枪的用法是举过肩向下刺,或双手握持,象使用刺刀一样。

上图是两个前1世纪的帕提亚铁甲。1号戴着青铜头盔,护面锁甲垂在两边,躯干、腿部是青铜鳞甲,臂甲是环状片甲,长剑垂直地挂在腰带下。2号穿的全部是铁甲,胸甲外穿着厚外套。两匹马都有三件套(躯干、头、颈)的马甲,1号马是上漆的皮革,2号马是铁甲。眼部有半球型的青铜护眼罩。

弓骑

弓骑与铁甲相比,更加符合帕提亚人的游牧传统,由小贵族和他们的家臣构成,草原上的游牧民也大量加入帕提亚军队。骑射手穿着西徐亚式的皮衣或毡衣,宽松的裤子背面缝上带状的外裤以免被马磨坏裤子。公元1世纪以前,帕提亚弓骑都戴着西徐亚式的帽子,在这之后则更多的只是系一根发带。弓袋和箭囊挂在腰带上,放在左右的都有。

轻弓骑可以有多种攻击方式:左手持弓和备用箭支,弓弦上放好一支箭,攻击信号发出后,马匹先是走、慢跑最后疾驰,进入射程后放箭,距敌军四五十米处向右转,沿着敌军战线飞驰同时射箭。另一种更好的战术是在敌前急停调头,从马尾方向发箭,这种战术被成为“帕提亚射击术”。如果能包围敌军,射手们就可以绕着圈慢慢瞄准了射,就像卡莱战役中的情况。

射手的武器是一把杀伤力强大的反曲复合弓,由角、木材和动物的肌腱制成。木质核心作为框架,牛角薄片置于木架内,肌腱干燥后用胶水浸透,粘在弓臂侧,弓臂两端加上牛角。箭长约30英寸,弓袋和箭囊一体,这是西徐亚箭手的通用设计,到了帕提亚后期和萨珊波斯时代,分离的弓袋和箭囊开始应用。大约在200BC,出现了套在拇指上的扳指,质地各异。系在腰带上的斧头、短剑和匕首是箭手的第二武器。

帕提亚军中还有背着鼓的驴或骆驼,没有发现帕提亚人有使用战象的记录。军旗的尺寸样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龙旗(见上图)(不知道这个龙是不是从汉朝传过去的),青铜龙头,丝制的龙身。据信龙旗还起风向标的作用,这对弓箭手是很有用的信息。其它的旗帜还有马、神、日月星等等

铠甲与兵器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拋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