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黄巾

《回到三国当黄巾》

汉末三国历任官职爵位(续五)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3.左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左署的郎官。同五官郎,左署郎也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左署中郎无定员,官秩比六百石;左署侍郎无定员,官秩比四百石;左署郎中无定员;官秩比三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左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左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无员。”

一八四年左右,皇甫嵩任左中郎将一职。同年十月,皇甫嵩因征讨黄巾有功而被晋升为左车骑将军。

一九零年左右,蔡邕任左中郎将。蔡邕在董卓死后(一九二年)被王允指为董卓同党,不久后死在狱中。此事也是王允做过的诸多蠢事之一。

一九三年左右,刘焉的儿子刘范担任左中郎将。一九四年三月,刘范和马腾等人密谋除掉李傕,事败后被杀。

二一四年左右,杨宣任左中郎将。《裴注三国志·魏书一》:“(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献帝起居注曰:使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持节、印授之。”

二二零年左右,李伏任左中郎将。《三国志·魏书二》:“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廙等宣叙众心,人灵同谋。……’”

4.右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右署的郎官。同五官郎,右署郎也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右署中郎无定员,官秩比六百石;右署侍郎无定员,官秩比四百石;右署郎中无定员;官秩比三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右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右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无员。”

一八四年左右,朱儁任右中郎将一职。一八五年春,朱儁因征讨黄巾有功被晋身为右车骑将军。皇甫嵩和朱儁是镇压黄巾军起义的两大汉朝主将。

5.虎贲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虎贲郎。虎贲中郎将手下还有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各一人,官秩比六百石;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各一人,官秩比六百石。仆射负责教导虎贲卫士射箭;陛长负责管理值班的虎贲卫士,朝会的时候则站在议事的宫殿之中负责警卫。《后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仆射,主虎贲郎习射。陛长,主直虎贲,朝会在殿中。”

虎贲郎的前身是西汉武帝时的期门。汉武帝喜欢微服私行,他经常和西北(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中会骑射的贵族子弟(期)约在宫门前会合,然后一同出行,所以称其为期门。《汉书·地理志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汉平帝时(王莽)改期门为虎贲郎,贲通奔,虎贲即能像猛虎一样奔跑。虎贲郎的人数在五百到一千之间。《后汉书·百官志二》:“前书武帝置期门,平帝更名虎贲。蔡质汉仪(《汉官典仪》)曰:‘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戴鹖冠,次右将府。’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虎贲郎和下文的羽林郎、羽林骑应该可以算是南军(南军此称多见于西汉,关于南北军在卫尉部分详解)之一。不同于三署郎,虎贲郎和羽林郎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是确实有武艺在身的,必要时也可以参与战斗,有点类似现在中央警卫部队的意思。不过光和元年(一七八年),灵帝公开卖官鬻爵,虎贲郎和羽林郎只要花点钱就能当上,也就无所谓什么武艺、军功了。《后汉书卷八》:“(灵帝)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另,虎贲郎是皇帝赏赐给重臣的“九锡”之一。

严格来说,虎贲中郎将和下文的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应该算是武官。但为了官制的完整和阅读的便利,暂时先列在这里,以后的武官篇还会再有提及。另,光禄勋作为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的直属上司,虽然有点兵权,但还是偏向于文官。汉朝文武的界线不是很明确,身为文职却带兵上阵的,也不在少数。

虎贲郎也有中郎、侍郎、郎官之分。虎贲中郎,官秩比六百石;虎贲侍郎,官秩比四百石;虎贲郎中,官秩比三百石;除此外还有节从虎贲,官秩比二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本注曰:皆无员。掌宿卫侍从。自节从虎贲久者转迁,才能差高至中郎。”

一八八年左右,袁绍任虎贲中郎将。同年八月,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

袁绍之后,一八九年左右,袁绍的兄弟袁术任虎贲中郎将。董卓进入洛阳后(一八九年),袁术为避祸而弃官逃往南阳郡。

另,二一三年左右,桓阶为魏国(汉朝的诸侯国)的虎贲中郎将,非汉朝的虎贲中郎将。《三国志·桓阶传》:“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

6.羽林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羽林郎。羽林郎的人数在一百二十八人左右,并且无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官秩统一为比三百石。羽林郎的地位要稍低于虎贲郎。《后汉书·百官志二》:“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羽林郎,比三百石。……蔡质汉仪曰:‘羽林郎百二十八人,无常员,府次虎贲府。’”

羽林郎的前身为汉武帝时的岩郎。汉武帝打猎回来后,让他随行的侍卫在殿门前屋檐下的廊屋(殿堂周围的小屋)中休息,所以这些侍卫被武帝称为岩郎。《后汉书·百官志二》:“本武帝以便马从猎,还宿殿陛岩下室中,故号岩郎。”

百官志中说羽林郎多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子弟之中选拔,其实并不全面。羽林郎和虎贲郎除了从特定郡县中选拔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世袭(荀绰晋百官表注曰:“虎贲诸郎,皆父死子代,汉制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另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军功的将士。

7.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各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羽林左、右骑(军)。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手下又各有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一人。羽林左、右骑各有九百名骑兵。《后汉书·百官志二》:“羽林左监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骑。丞一人。羽林右监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骑。丞一人。注汉官曰:‘孝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监官属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羽林骑的前身为西汉武帝时初置的建章营骑(负责建章宫的守卫,建章宫为西汉三大宫殿之一),后改名为羽林骑,“羽林”是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按照《后汉书·百官志二》中的排序来看,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应当不从属于羽林中郎将。但《通典·职官十六》中说:“(西汉)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谓之羽林中郎将,领郎百人,选陇西、汉阳、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马者以为之。一名岩郎,言其御侮岩除之下。”而《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也说了:“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所以我认为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应当还是从属于羽林中郎将。羽林中郎将是羽林军的主管,而羽林郎则是羽林军中的低级军官,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则分管羽林左、右骑(除羽林郎外的羽林军),这样解释似乎比较合理。虽然前汉和后汉可能制度不一,但《后汉书》中也确实记载甚少,难以考证,只能做一个较为合理地推断了。

一九六年,献帝(实际)曹操以枣祗为羽林监(不知具体左右)。同年,枣祗建议曹操采取屯田制。曹操采纳了枣祗的意见,并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让他和典农中郎将任峻一起在许县一带屯田。屯田制对曹操势力的影响十分巨大。

太尉部分修改:

西汉初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官职应该被并称为三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汲黯说这句话的时候,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乃上书曰:‘……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公孙弘说这句话的时候担任丞相。不过,西汉初的三公和东汉的三公制大为不同;西汉初丞相位于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上,而东汉的三公则大致是平级。

西汉武帝在建元二年(前一三九年)撤除了太尉一职,在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设置了大司马一职,并给大司马冠以将军的名号(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六十六年),又设置了不冠将军名号的大司马一职(霍禹,霍光之子,无兵权),和冠以将军名号的大司马并存,也就是说同时有两个大司马。霍禹之后,汉成帝绥和元年之前,再无人担任过没有将军名号的大司马。

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汉成帝采纳了大臣何武的意见,去掉大司马的加官骠骑将军,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让丞相、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汉哀帝建平二年(前五年),又废除了汉成帝时的制度,改大司空为御史大夫,大司马后仍冠以将军号。汉哀帝元寿二年(前一年),又恢复了汉成帝时的三公制,去掉大司马的将军号,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并且还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的三公制延续了汉哀帝元寿二年的三公制。

东汉初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改大司马为太尉。太尉为三公之首,太尉主天,司空主地,司徒主人。(《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三公官秩为一万石。(《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