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黄巾

《回到三国当黄巾》

三国人物生卒年(一)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40人生卒年的史料辨误或说明。前29人生卒年明确,按生年排列。外加200人生卒表。另,古人算年龄皆虚岁。

目录:

(01)陆康(21)陈骞

(02)荀爽(22)孙邻

(03)王烈(23)曹睿

(04)张纮(24)管辂

(05)孙坚(25)陆抗

(06)刘繇(26)孙休

(07)太史慈(27)孙皓

(08)鲁肃(28)孙亮

(09)刘辩(29)曹奂

(10)孙策(30)马元义

(11)吕蒙(31)曹嵩

(12)刘协(32)李傕

(13)孙权(33)吕布

(14)陆逊(34)刘辟

(15)孙翊(35)吴氏

(16)刘基(36)陈武

(17)凌统(37)刘巴

(18)全琮(38)周贺

(19)朱据(39)蒋琬

(20)韦昭(40)鲁淑

(01)陆康

194年,孙策依附袁术,为术攻庐江太守陆康,见《三国志孙讨逆传》。《后汉书陆康传》称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此“受敌二年”实是一年。策破康后,脱离袁术,渡江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策已在曲阿,见《吴录》载策表“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吴郡曲阿……”。故,康必亡于195年。其生卒(126—195)。

(02)荀爽

其生卒与荀攸等人谋诛董卓有关,而《三国志荀攸传》有处虚假,于是易误以为荀爽并非亡于190年,现解之。

史料。关于谋诛董卓。《三国志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二月……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后汉书郑太传》——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何颙传》——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说明。依《三国志荀攸传》事在192年,荀攸被抓不久,因董卓死得免。伍琼问题先不管,下文另讲。依《后汉书何颙传》事在190年,因《后汉书献帝纪》、《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以荀爽亡于190年5月,《后汉书郑太传》与此无冲突。而《三国志荀攸传》却与矛盾,“会卓死得免”是问题所在,暂且无视此段。事件顺序为,190年1月诸州郡讨董卓,2月迁都长安,后荀爽、荀攸、郑太、何颙等谋诛卓,5月爽病亡,事露,攸使人说卓得免。可若以“会卓死得免”为是,则将推翻相关记载,以延长荀爽的寿命,或者给出合理解释,荀攸从190年被关到192年,从洛阳被带到长安,期间无危,直碰上董卓死得免,此外,还要推翻《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这显然是没道理的。陈寿为作《三国志》,看过《魏书》,却故意不以实文,是其美化荀攸。《魏书》之虚远大于《三国志》,但于此事,王沈可以直书,而陈寿不同,其为蜀人入晋,时荀家有势,寿向之示好也可以理解。

结论。《后汉书献帝纪》以荀爽亡于190年,正确。爽生卒(128—190)。

另,伍琼问题。《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董卓传》、《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作“城门校尉伍琼”,依《后汉书》(谢承版)又有“越骑校尉伍孚”。而《三国志荀攸传》为“越骑校尉伍琼”,误。琼与孚,皆字德瑜、汝南人、被董卓所杀,虽然,但并非同一人。伍琼,是因先前推荐韩馥、刘岱、孔伷等出宰州郡,而馥等到官又参与讨董,再加琼劝止迁都事,故被董卓所杀。伍孚,是因刺杀卓事败而亡。且二人官职也不同。再看《三国志荀攸传》“越骑校尉伍琼”之误,当作“城门校尉伍琼”还是“越骑校尉伍孚”?若为前者,则攸传以琼参与荀爽等谋卓事,然依《后汉书郑太传》加攸传本身,应是迁都事后,爽等谋卓,而此时琼已亡。当从后者,则攸传以孚参与此次谋卓,也就没有前者的问题,后孚刺杀卓,败而亡。

(03)王烈

《后汉书王烈传》载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辽东,年七十八”。《先贤行状》为“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并不矛盾,寝疾非病亡,但若不看《后汉书》易误。其生卒(142—219)。

(04)张纮

依《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张纮传》,纮亡龄六十,亡于孙权徙治秣陵时(211年),非是权称帝迁都建业时(229年),212年,秣陵改名为建业。许嵩误会此间事,《建康实录太祖下》以纮亡229年,又称其亡龄六十一,皆误。

另,218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建康实录太祖上》载张纮劝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误,时纮已亡,此应为张昭语,有所改动。《三国志张昭传》载昭劝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孙坚

坚亡年三说。其一、191年说,《吴录》载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依《三国志孙讨逆传》,得出策年十七,在191年。外加《汉纪》(张璠版)、《吴历》并以坚亡191年,《吴历》作者胡冲,其父琮与孙权为同学。又,《吴录》载坚亡龄三十七。于是得出坚生卒(155—191),此说有最高力度,不可动摇。其二、192年说,有《后汉书》、《三国志》两部正史支持,但无法成立,《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袁术传》、《三国志孙破虏传》、《后汉纪卷二十七》并以坚亡初平三年(192年),皆误。其三、193年说,有时人王粲(曾依荆州刘表)支持,然亦无法成立,《英雄记》以坚亡初平四年(193年),误。

2011-08-2822:13回复

gg1521

知名人士104楼

(06)刘繇

《三国志刘繇传》载其亡龄四十二,亡年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孙策攻刘勋、黄祖事皆在199年,见《三国志吴主传》。又《吴录》载孙策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臣以十一日……”,则十二月十一日破敌,后听闻繇病死。199年策已霸东南,繇势力虽为残余但策必收豫章,即使消息晚知,繇也必亡于199年。《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三国志刘繇传》载“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故繇生卒(158—199),相关事顺序,孙策破黄祖于沙羡,闻刘繇病亡,遣太史慈抚安其众,策定豫章,收载繇丧。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事顺序为,198年刘繇亡,孙策遣太史慈往抚安其众,199年策破黄祖于沙羡,还定豫章,收载繇丧。二者大有不同,《资治通鉴》误。

(07)太史慈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慈亡龄四十二,误。依《三国志太史慈传》为四十一。其生卒(166—206)。

(08)鲁肃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肃亡建安二十三年,误。依《三国志鲁肃传》为建安二十二年。其生卒(172—217)。

(09)刘辩

《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典论自叙》并以辩亡于初平元年(190年),是为正史加时人曹丕语,可信度很高,又《后汉纪卷二十六》载,《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采。然陈寿于《三国志》却将此事转入中平六年(189年),即董卓弑帝在诸侯联军向洛之前,引其三误:1、《三国志武帝纪》载“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2、《三国志董卓传》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单看此可算寿行笔简略而有生误会,但若加另二处同视,其应有意使辩亡年提前。3、《三国志臧洪传》载“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时辩未死,当作“董卓废帝”。

因而情况有三。其一、笔误,中平末至初平初,事虽多但顺序明确,不应三处同误。其二、查错,陈寿生于233年,距离初平初未远,能采能问且为良史,辩亡事重而轻易可知,不当出错。其三、故意,将诸侯起兵和辩亡先后互换,可加董卓之恶而增诸侯之正于史书,尤其联军中有曹操,寿行笔多偏之,但其书拥魏不是王沈性质,重在卓万罪之人,有所处理也难说不是寿本人意愿,加“笔误”、“查错”可能性很小,故此说基本成立。另,范晔清楚辩亡年,于《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皆不误,但《后汉书臧洪传》为“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当是错采《三国志臧洪传》。

其亡龄。依《汉纪》(张璠版)可知189年辩十四岁,则亡龄十五,然《后汉书灵帝纪》称“皇子辩即皇帝位(在189年),年十七”,则亡龄十八,又《后汉书皇后纪》直言十八。当从范书,其采诸史书而后出有正史之称,且分置两处无冲突可排除笔误。故辩生卒(173—19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