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帝国之横跨欧亚

《新汉帝国之横跨欧亚》

第359章空城火炮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转瞬间,二人已经交手二百余回合,始终是平手,一直没有分出胜负。

而赵云也已经看清了山谷之中,甚至有几次他已经深入了部分进去,但是仍旧什么都没发现。

直至确定了四五遍以后,赵云开始确定,谷内还真的没有伏军。

但是确定的时候,赵云也开始了疑惑,如果说谷内没有伏军,总不可能真的是吕布是一个人来战吧?

赵云想到这,长枪一挥,逼退了吕布以后,赵云大吼一声:“待我回阵中喝口水先。”

说完,赵云策马回归了自己军阵中,吕布也没有追赶。

也不知道他是没勇气追赶,还是真的等着赵云喝完水再回来和他硬拼。

赵云回归军阵中,第一时间找上了黄忠、程昱等人,见面便张口说道:“黄将军、程军师,山谷内确实没有伏兵!”

一旁的魏延也在场,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有伏兵!!!

这是个什么概念,没有伏兵?如果真的没有伏兵,那么就意味着面前他们的敌人,只有吕布一个人!!!

这意味着什么,对方一个人居然拦住了自己八万大军,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敢相信的,也不能去相信的事实。

就算是后世历史中,诸葛孔明的空城计,也不敢这样玩儿!

但这个所谓的空城计,并不是诸葛孔明的专属,其实硬要说,诸葛亮还并没有摆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来造成敌人错误判断,常能达到排难解危之目的。

“空城计”中所含的这种谋略思想,古人不仅用于守城,也用于敌众我寡的遭遇战。

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透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惊退敌兵。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

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

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

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

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

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

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

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

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

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

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此事虽是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华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接下来,就是再次使用空城计的西汉飞将军,李广!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

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

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

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后半,写诸葛亮命马谡等镇守街亭去后,一直担心众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很快,他收到王平使人送来的安营形势图本,不禁大惊,断定街亭有危。

正当他准备派杨仪替回马谡之时,街亭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

这就意味着蜀军的咽喉要道已被切断,继续进兵已不可能。

诸葛亮急忙调兵遣将,安排撤退,并亲自领兵五千到西城县搬运粮草。这样,情节一开始就以急骤的节奏,烘托出紧张的气氛。

紧接着,作品的紧张气氛更加浓重,十余次探马连连来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真是变生仓促,出人意料。此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要打,打不过;要守,守不住;要跑,跑不掉。

眼看大队魏军呼啸而来,掀起的尘土已经逼近西城,形势真是万分危急!面对这似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诸葛亮身边的众官“尽皆失色”,读者的心弦也顿时绷紧,为诸葛亮捏着一把冷汗: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军事家,此时会不会计竭力穷呢?

就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惊险关头,诸葛亮采取了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行动,他传下命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

接着,他本人“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这就是堪称千古奇谋的“空城计”。

诸葛亮这一着,当然是十分大胆,十分冒险的。

如果他的对手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不顾一切地挥兵进攻,诸葛亮和他手下的众官都得乖乖地束手就擒。

然而,率领大军来到西城的却偏偏是精通韬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可不是那种年轻气盛的冒失鬼!

当他看到诸葛亮在城楼上满面微笑,焚香操琴,城门又是那般布置,不禁大为生疑。在他看来,面前的西城不是一座易于夺取的空城,而是一座暗藏杀机的堡垒。

于是,西城县前出现了奇妙的对峙局面:一方是势单力薄,只好死中求活,一方是兵强马壮,反倒止步不前。

蜀军官兵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魏军将士莫明其妙,不知主帅为何不下令攻城。

霎时间,战马停止了嘶鸣,鼙鼓忘记了擂动,连空气也似乎不再流动……这真是战争史上难以想象的奇观!

两军的对峙实际上是两位主帅智慧的较量,意志的搏斗。

经过短暂的狐疑,司马懿惶恐了,连忙下令退军。

其子司马昭问道:“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司马懿却拒绝考虑这种可能性,教训儿子道:“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就这样,魏兵迅速退去,蜀军化险为夷,诸葛亮的心情为之一松,欣然抚掌而笑,众官则在这令人目眩的急剧变化中惊出了一身冷汗……

司马懿呢?当他领着大军向武功山撤退之时,忽听山后喊杀声连天,早被诸葛亮安排作为疑兵的张苞、关兴两员骁将先后杀出。

紧张之中,司马懿辨不清虚实,以为诸葛亮真有埋伏,越发认为自己撤得对。

于是魏军尽弃辎重,仓惶败走,而蜀军则趁机安然撤回汉中。

至此,诸葛亮的“空城计”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冒死作出假象,最后成功了。

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可谓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但这是虚构的,原因:

1、空城计发生在阳平,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

2、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怕有埋伏,派一队兵马进去看看为何不行。

3、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距离不远,派一个神箭手射死诸葛亮为何不行。

4、三国演义说,司马懿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万五千人,那么司马懿围而不打为何不行。

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但不能说三国里面就真的没有空城计,其实是有的!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但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是虚构的。

因为在正史中,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不过,虽然历史上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真的有一个人用了一次“空城计”。

孙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论武功,孙坚可以跟吕布一较高下(也许打不过,但是还是能跟他打几个回合的),论计谋,就算荀彧也比他强不了多少。

在袁绍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作为十八路诸侯其中一个把董卓打得连连败退。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其实表面上是联军,大家互相帮忙尽力攻打董卓,但是实际上都心怀鬼胎保存实力,只有孙坚是认真的在攻打董卓。

孙坚驻军鲁阳,准备和董卓打一场大战役,古代的运输并不方便,所以打仗之前需要提前一段时间运送粮草,所以孙坚就派手下去运送粮草。

孙坚在军营中大摆宴席犒赏运粮人员(叫人办事就要请人吃饭),可没想到人还没送走,董卓的军队就到了城门口。而孙坚此时根本没有做任何防护,甚至连城门都敞开着,军队又都在庆祝,根本没有一点战斗准备。

孙坚看到这种情况,如果马上整顿队伍,然后把在城门外的将领都撤回城里,肯定是来不及,会被董卓攻进城内。但是如果在城内把城门关了,那么城外的将领一定没办法逃走,最终损失惨重。孙坚知道董卓这次派来的大将性格多疑,不是一个会贸然行动的人,所以他就想到了用空城计。

一边自己依旧淡定的在喝着酒吃着饭,一边下令让士兵们缓缓的做好战斗准备,然后慢慢向城内转移。等到城外的士兵和将领都进城之后,孙坚才放下酒杯下令停止庆祝准备战斗。孙坚利用宴席吸引这敌方大将的注意力,想让敌人误认为这是针对他们的计谋,同时让士兵做好准备。

等到孙坚做好战斗准备之后,董卓大军才发现原来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机。其实这也得益于孙坚之前的作为,如果不是孙坚之前把董卓大军给打怕了,董卓大军也许就会毫不犹豫的冲进城里。又加上孙坚对地方将领性格的了解,才能使空城计顺利完成。

所以,《三国演义》只是罢了,罗大大为了营造诸葛亮的形象,给他安排了这一出人意料的计谋,实际他并没有用。

但是,现在大家接受不了的是,一向以武力著称,能动手尽量别吵吵的吕布,居然摆出了空城计!!!

到底是艺高人胆大,还是后面有人指示,他们现在没有人敢确定。

只是一遍遍反复的向赵云确定,“子龙,你确定山谷中真的没有伏兵?”

赵云也是不太愿意确定这个事实,无奈回道:“确实没有,我已经确定了好几遍,山谷中如果有伏兵的话,我几次冲进去为何没有人出击,就算没有出击,按理说如果有人埋伏,山中的鸟儿不可能直接落入丛林中,殊不知,人惊鸟飞!如果真的有伏兵的话,那么鸟儿应该盘旋在半空,而不是无所畏惧的落在枝头上!”

众人一听也对,如果真的有伏兵,那么鸟儿怎么可能落在枝头。

“那现在怎么办?”黄忠开口询问道。

“要我说,只有一个办法!”一旁的魏延突然开口道。

“什么办法?”其余三人异口同声道。

“轰他娘的!”魏延恶狠狠道。

“轰他娘的?”三人愣住了。

“对!就是轰他娘的,既然我们也没办法确定是否有埋伏,还有吕布在谷口挡道,那就直接拉出神武将军炮对着谷口轰他娘的,就算是吕奉先武艺再高,他也不能凭借血肉之躯挡住这个神武将军炮的攻击吧?到时候,就算是山谷中有伏兵,是不是也该被镇住了?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将炮口对准山上,轰他娘的!我不信那些伏兵不出!”魏延解释道。

众人顿时眼前一亮,对啊!俗话说得好,一力破十会,对方就算是布置得再严密,可是谁能扛得住那么密集的炮火进攻?

所以,当五十门火炮对准鱼齿山谷口的时候,饶是对面的吕布也慌了神。

虽然他没有真正见过神武将军炮的样子,但是他可是听过扬州的战例,那可是能打穿城墙的玩意儿,如今却对着谷口,刘军他们想要干什么!!!

最后准备发射期间,赵云还是不忍心策马而出,奔至吕布身前,大喝道:“吕奉先,我敬重你是可敬的对手!但是今天我军是无论如何都要经过这个谷口的,现在我们已经打算用上神武将军炮,为了你的安全,我建议你还是迅速撤离!言尽于此,如果你不愿意听我的劝告,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告辞!”

说完的赵云,立刻打马回归本阵,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的,那也是出于武人之间的敬重,给了吕布最后的提醒!

至于吕布愿不愿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他也没有办法控制。

而吕布刚想说点儿什么,赵云却已经打马离开了。

思索片刻后,为了面子的吕布还是选择了留下,并没有及时离开了。

而返回了的赵云,看到谷口仍旧屹立的孤独身影,敬佩的同时,也心生遗憾。

可能,从今天开始,大汉公认的第一战神就要就此消失了。

随着黄忠下令点火后,五十门大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只见五十枚炮弹,成不规则的曲线,而且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向,快速冲向了鱼齿山谷口和山体两旁。

一阵地动山摇的巨响,一簇簇金光乍现般的火光,再加上一团团刺鼻迷眼的烟雾。

整个鱼齿山谷口,几乎被炸成了废墟,而谷口两侧的高山,更是被击碎了无数落石,整个谷口都凹进去了一大半,简直没有办法再看。

众人都不得不震惊于神武将军炮的威力,之前他们只是听说新改良的神武将军炮威力更甚于以前,但是没有真正的见过,如今一见简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更是出乎了亡于逃命的吕布身上,就在之前他还单枪匹马屹立在谷口,他不相信刘军居然为了这个小小的谷口,就真的动那么大的真格。

但是在看到赵云根本不作多说便撤回,再看到刘军阵营居然真的开始调整那些黑黝黝、长长的铁管子,吕布真的慌了,立刻赶着赤兔马向谷内憋屈的撤去。

也就是吕布前脚刚撤走一会儿,刘军神武将军炮群就彻底发威,一个个神武将军炮黑黝黝的炮口,纷纷奔出一枚炮弹,直冲鱼齿山谷口而去。

已经飞奔百米之外的吕布,仍旧能听到生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空中恐怖的气浪,不由庆幸自己跑得快。

同样的五十门大炮齐射,后世二零一九年,乌克兰五十门门大炮齐射,前线变成火海,俄雇佣兵伤员占满医院。

乌克兰媒体报道。一款S-300防空导弹在顿巴斯前线地区试射之后,又有一款重量级大威力武器被乌克兰军方拿出。

同样这火炮也在顿巴斯地区进行了实弹测试,这就是禁用的2S7型“芍药”203毫米重型自行火炮。

乌军方说到,这就是专门给俄罗斯的混合部队准备的。更可怕的是当时开火的可不止一门,差不多有50门同时开火,顿巴斯前线地区直接变成一片火海。前线地区部署的俄雇佣兵部队在这场灾难中死伤无数,顿巴斯当地的医院忙得不可开交。

俄罗斯军事专家说到,2S7型自行火炮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研制的一种大口径远程自行火炮,于1975年正式服役,总共生产了1000门左右,战斗全重为46吨,长12.8米,宽3.5米,发射增程炮弹时最大射程达47.5公里,持续射速每分钟可达2.5发,能发射多种常规的弹药和核弹,且具有较强的越野能力。

苏联解体后,大部分2S7火炮由资金缺乏的乌克兰继承,之后便被乌克兰封存了起来。最近俄乌双方的冲突逐渐严峻了起来,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这批重炮便被乌克兰进行了解封。

乌克兰军事专家表示,2S7自行火炮进行战斗的准备时间只需要10分钟,射程比所有俄混合部队现有的火炮更远,坚固的弹药库、工事和大型装甲目标都能被2S7自行火炮摧毁,让人不得不为2S7自行火炮的强大打击力量感到自豪。

同时乌克兰军方表示,日前包括T-72主战坦克、“冰雹”多管火箭炮和BMP-2步兵战车在内的大批装甲车辆出现在顿巴斯地区的俄混合部队中,所以这次乌克兰为了给俄方作出警告,才进行了2S7重型自行火炮的试射。俄方面则表示,为了针对2S7重型火炮行动缓慢这一弱点,大批米-28和卡-52武装直升机已被俄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相信一旦冲突爆发,俄方能进行漂亮的反击。

这也就仅仅是几十分火炮而已,如果是千门火炮,那将是无可阻挡的局面,这一点儿,在后世的我国成立以后,抗美援朝战役中,就有了鲜明而直观的体现。

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战争,米国已经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正当中美双方准备在在板门店签字的时候,李承晚突然间跳了出来。李承晚竟然叫嚣“我们要单独进军鸭绿江”。这是被米国训练两年,训练出自信了?当然现实打了他的脸,此战也是我军首次在火力上压倒入朝敌军的一战。

1953年,谈了一年多的停战,终于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中美达成了一致。原本,这个协定六月就可以签订。没有签署的原因,就是李承晚突然又跳出来想要自己进军鸭绿江。对于这个决定,美军司令克拉克连正眼都不想看他一眼。志愿军什么水平?韩军什么水平?

克拉克甚至直白的说:“让华国人教训下韩国人吧!”除了米国人,英国人也谴责李承晚。丘吉尔也认为英国绝对不同意这种行为。外国舆论也说李承晚是“出卖和平的叛徒”。甚至米国中情局要暗杀掉李承晚。从这些舆论来看,李承晚不得人心是一方面,也看出志愿军通过两年多舍生忘死的战斗,确实已经把西方给打服了。他们现在厌战情绪浓厚。

但是李承晚还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甚至鼓动汉城人民高喊“继续战争”。于是,李承晚派出自己的5.9万韩军向志愿军阵地发动进攻。

这其中不乏精锐,也包括韩军战斗力最强的首都师。

但是很明显,大人说话小孩最好不要插嘴。中美之间的对话,现在作为小弟的韩国突然跳出来要继续战争。那结果,当然是被我们志愿军教做人了。

中央军委很快发现了韩国与西方的矛盾,抓住这个机会狠狠教训韩国,只有打疼了他才能保证停战协定的顺利签署。面对韩军,第20兵团调集4个军外加朝鲜9兵团共24个军的兵力泰山压顶般向韩军攻来。

除了精兵强将,志愿军还调集了1100门大炮参战。这其中不乏有加农炮、榴弹炮、喀秋莎火箭炮。

此战如果说是一场战役,不如说是一次演戏,来检验我军步炮协同能力。

1953年7月13日,寂静的阵地上突然万炮齐发,短短28分钟,志愿军就向韩国阵地倾泻了2000吨炸药。

这一次炮击,志愿军战士都热泪盈眶。抗美援朝打了两年多,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被敌军的优势炮火压制。

正是装备不如对方,不知有多少战士献出了生命。现在,终于轮到我们压制敌军了。

在炮击之后,我志愿军兵分三路向韩军压过来。韩军首都师、第3师、第6师和第8师全部被打残,两周内收复148平方公里阵地。此战之后,李承晚再也没有叫嚣的资本,《停战协定》顺利在板门店签订。

其实,李承晚应该感谢我们。要不是我们迅速把韩军打残,说不定李承晚已经被中情局暗杀。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密集火力就可以取得绝对意义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华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

此次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该战役持续鏖战43天,交战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击退联军900多次冲锋。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最终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两个班阵地。

战役中志愿军共投入步兵为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

投入炮兵部队有:炮兵第二师、炮兵第七师、火箭炮第二零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部队有:高炮第六零一团、六一零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二十营、独立第三十五营,计高炮47门。

“联合国军”共投入步兵有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地面部队合计7个团又2个营。

(中方认为韩第九师3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参加了战斗,但没有对方材料的证明)支援部队炮兵十六个营又3个连,8个坦克连,以及各直属队及第105新兵编练师9000余人,参战总兵力约4万人。

共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2个营,170余辆。航空兵1个大队,飞机约100架,共出动约3000余架次。

联军发射炮弹190万枚,志愿军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其中弹药5530吨,平均日消耗128吨,战役**发射炮弹40余万发,相当于联合国军的1/4。这一物资消耗量为华国战史上所罕见。为保障后勤供应,共投入运输车辆2163台次,火线运输人员8500余人,动员民工6万余人。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

还有就是因为此战志愿军上报击败米国在朝鲜最后的预备队-第187空降团,导致15军后来被改编为空降军,虽然从美军的记录来看,这个187团这一年一直呆在日本,没有参战的记录。

但是这也就是后世我国才能在如此密集的火力中坚持下来,换作别的军队早就土崩瓦解。

但是这也就是后世的军队,现在是古代东汉年间,没有人敢直视这样的火力,也没有人敢硬抗如此火力!

包括真正潜伏在鱼齿山中前部的伏兵,在看到如此情形后,由负责的校尉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开什么玩笑,没见到他们心目中的战神,吕布吕奉先都带头骑着赤兔马,头也不回的逃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