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装甲铁翼

《机动装甲铁翼》

关于各种设定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时间背景:

2050年后人类成功的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了电力资源问题后,大规模淡化海水、电动汽车、铁路、工业、军事等等得到大规模发展。

然而核聚变最重要的氦-3资源日益枯竭,关于月球氦-3资源开发冲突总算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爆发了。

2100年人类在月球上各方势力的争斗导致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从而最终演变成了地球上也跟随着爆发战争。

直到2110年随着地球联合国际共同签署的《关于氦-3和平利用协议》让长达十年的战争总算是结束,可这也仅仅是暂时的。

然而事实上真正让战争停下来的却是十分频发的自然灾害,人类解决了资源问题后反而变得不再尊重自然环境,最终导致了台风、海啸的频繁,尤其是荒漠化的现象遍布了全球,性质就像是终结了世界第一次大战的瘟疫一样。

这一场荒漠化的“瘟疫”实质上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席卷全球,只是恰巧在月面战争的时候被激发出来,伴随着战争一直持续到了2110年,全球荒漠化、沙漠化的区域越来越大,这也才是让月球氦3资源争夺战划上了休止符的真正原因。

所以这长达十年的战争也被称为“热核资源争夺战争”,就跟过去人类因为水源、石油、稀有金属等所发动的战争一样,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争夺的物品。

科技设定:

1.多用途机动作战装甲(MF/Maneuver-Function):

早期是从用于月球氦-3资源开发所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发展而来,初期月面战争的冲突也是率先由这些质量超过百吨的工业钢铁怪物发起,第一场冲突也是碰撞性质的,但之后越演越烈发展到了导弹、高能激光、电磁炮弹等都被应用上去。

MF首先投入到月面战争中,其后也用于在了地球作战中,通过更换形态从而拥有全地形的适应能力从而取得相当不错的战果,其制造费用高昂,但其作战效率却远超传统武装力量。

同时要控制MF需要驾驶员高超的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以及过人的判断等,所以选拔出来的MF驾驶员,也一般军械学校毕业的精锐。

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战争武器,其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时间,但是却从2095年发展到2110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三次变革,平均五年时间就有一次变化,而作为第三代的MF则是作为精锐部队的主力,由于制造难度和价格昂贵的原因,第二代的MF依然还是主力,至于初代则是在军方基本全部淘汰,倒是在民间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2.钛APH:

在月球“氦-3”资源开发的半个世纪里,偶然的在月球上发现钛的新金属同位素,并且大量存在于月球土壤中,多种优越的理化性质使得该材料也是MF占比最高的材料之一,并且还用于其他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没有钛合金APH,重型机器人的结构性、机动性、灵活性等问题无法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3.光学隐形薄膜(LCC):

月面战争持续的战火燃烧到了地球上后,本来不被看好在地球使用的笨重机器MF也因为它的研发成功获得了隐蔽性,虽然名字是称为“光学隐形”,但实质上的机理不仅是实现可见光的隐形,还能够在雷达的多种波段下隐身,覆盖了光学隐形薄膜的MF在保持静默的情况下,即使是光学传感器也难以在远距离有效的探测到。

利用纳米材料制成了亚微米级薄膜胶体,在这个材料上的时候能够实现将近0%的可见光反射率,理论在0.3%~0.9%范围波动,实际上第一代LCc早在月面资源争夺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研发成功,但是第一代由于隐形持续时间较短、热反应明显以及材料昂贵等原因并没有普及。

如今LCc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持续时间更长,能够长达十天时间让可见光反射率维持在1%以内,红外反射率也维持在5~10%,理论上不受恶劣环境影响能够持续一个月以上。

缺点在于无法移动,移动会破坏形成的薄膜胶体稳定性,一般MIF会在机身上挂载多个存储器,能够使用2~3次来实现多分段待机。

4.裂光式固定盾(ACS):

ACS研发于2095年,率先由ROEA研发成功并用在了持续十年的月面战争中,ACS实际上是利用纯度更为高的E碳sp05材料制成,以此来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热性和小型化,但会提高装甲的磨损率。

原理是利用电磁场效应,在带着质子正电荷的高能电浆束袭来前会产生一个负电弧围绕E碳护盾,从而尽可能限度的分散高能电浆束的威力,但是缺点是因为高能电浆束依然有着极高的热辐射会带来局部高温,从而会提高E碳护盾的磨损率,在防御状态下抵抗高能电浆束的时候其产生的电弧面呈淡紫红色。

此外看起来是针对高能破坏步枪的武器,但实际上应对粒子压缩步枪的攻击也有很高的抵抗力,巨大缺陷上是无法抵抗动能武器,或者说对E碳装甲抵抗动能武器攻击没有丝毫帮助

5.光学隐形系统(LCS):

与LCc使用的材料类似,只是其达到了更好的微米级薄膜,其会和MF的外装甲一同设计,通过多种电子传感器融合,相比LCc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组化、系统化。

其在最高规格的能量供给下可见光反射仅有~0.2%之间,在最高效率下可见光反射率则为0.1~3%,最低隐藏标准下会降低到5~10%。

LCS会有多种模式是因为其耗电量极高,尤其是最高规格隐身的时候,其每5分钟的电量消耗不亚于高能电浆步枪的一次高出力射击。

另外由于隐形材料是和装甲的模块化形成的一体虽然能实现移动,但是也仅限于极短时间的移动,而且为了保持最高规格的隐形,那么其耗电量会剧增,所以LCS不可能会经常使用

最后还有一个缺陷是在启动LCS后不是机体瞬间进入隐身,有一个延迟过程,第一代的LCS甚至长达1.5秒的延迟,不过第一代的持续低可见度隐形时间更长,现在第三代已经控制在了0.1~0.5秒的延迟时间

6.近卫反电弧复合装甲(AFCS):

原理为高温等离子体会因为爆炸而被吹散,从而通过在E碳护盾以及部分关节部位挂载AFCS,在通过机体的控制系统帮助下,在电弧接近前的瞬间将AFCS弹出并引爆,利用剧烈爆炸吹散等离子体,减少其威力甚至中断。

虽然是用来反制近距离的电弧刀攻击,但实际上也能对远距离的电浆束、压缩粒子束也有一定作用,由于其体积受材料限制的原因,无法做小,密度也较大,所以一般MF是选择性挂载,即使挂载也只会是部分装甲区域。

7.电磁干扰场产生装置(EIFG):

在二十二世纪初后,电磁干扰场产生装置研发成功,能够干扰几乎所有的电磁射线,致使一定范围内的电子传感器几乎完全失去作用。

而对电子传感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电磁干扰场强度(EIFI),一般以95%的电子设备失效称为电磁压制完全,50%以下则为失败。

实际上EIFG也并非是容易普及的东西,直至后续核反应堆小型化技术的出现才让其走向应用和普及,从而遏制了EIFG本身对电力系统的高度依赖。

名词简写说明:

ROEA:东亚共和国

PUN:太平洋联邦

NMA:北欧军事同盟

SWUN:南亚联合体

SW:铁翼

关于MF设定:

1.先驱者M1

机体编号:Fv001

空重:54吨

满载:78吨

高度:米

所属:东亚共和国(ROEA)

MF代数:第一代

2.先驱者M4

机体编号:Fv002

空重:45吨

满载:73吨

高度:米

所属:ROEA

MF代数:第二代

3.尖刺蜂鸟

机体编号:SV-04

空重:41吨

满载:71吨

高度:米

所属:北欧军事同盟(NMA)

MF代数:第二代

4.扫荡者D2

机体编号:AC-02

空重:49吨

满载:81吨

高度:米

所属:太平洋联邦(PUN)

MF代数:第二代

5.铁翼

机体编号:SW-01

空重:44吨

满载:70吨

高度:19.5米

所属:未知

MF代数:第三代

6.重锤

机体编号:MXZ-A1

空重:57吨

满载:86吨

高度:20.2米

所属:SWUN

MF代数:第一代+

7.天巡者M7

机体编号:Fv003

空重:48吨

满载:75吨

高度:米

所属:ROEA

MF代数:第二代+

8.铁翼M2

9.海翼

10.空翼

11.扫荡者D1

12.海翼M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