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小户

《小门小户》

第 48 章 第 48 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我到唐家的时候,还不到六岁,六岁的小姑娘能做什么啊?就是一边学规矩一边给大丫鬟们跑跑腿。管事的嬷嬷见我长得端正,嘴也巧,就把我分到老太太的院子里凑趣,后来老太太去了,我又伺候过家里的三姑娘。”

“再后来,三姑娘嫁人了……”

丁氏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时光,上一辈的唐家三姑娘是庶出,不得嫡母喜欢于是就被随便打发了。她不想跟过去做陪房,将来被嫁给姑爷家的某个管事小厮,或者给姑爷做妾,于是就求了三姑娘留在了唐家。

在唐家最后的两年里,她待在大厨房虽说只是做些打杂的活,还每天不得歇,远不如在三姑娘身边轻省,但她也很高兴。

“然后,我就遇到了陶砚他爹,自己赎身出来了。”

丁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陶家人丁不旺,我嫁过来的时候陶砚他爷已经死了,奶也只多活了一年,后来就只剩下我们两人过日子。陶砚他爹和陶砚一样,也在县衙当捕快,我们的日子还算顺利。”

“他和陶砚干爹张捕头,以及他温叔就是年轻时候认识的,他们三个人时常聚在一处喝酒呢,那个时候他温叔也是捕快。”

“对了,二丫啊。”

“陶砚他干爹现在是县衙的捕头之一,捕头再往上,则是典史。整个县衙一共有三个捕头,每个捕头手底下又有七八个捕快。捕快你知道吧,就是抓人的,街市上如果有小偷,就是陶砚他们去抓。”

柳二丫听得很认真,“娘,我知道,上回我就见他抓人了。”

丁氏笑道:“对,他们一天到晚做的都是这样的活,有时候还要出远门,不过二丫你也别怕,陶砚打小就习武,比一般人强些。如今就在他干爹的手底下呢,他干爹待他好,就跟亲儿子一样,若是有危险也不会让他去。”

“而他温叔呢,是仓大使。”丁氏的目光转到陶砚那边,“陶砚啊,你跟二丫说说,仓大使是做什么的?”

柳二丫也好奇,仓大使是做什么的?这名字听着有些怪。

“仓大使是管库房的。”

陶砚直截了当地说道:“每年收到的粮税和田赋都要存放到粮仓里面,若是收银两则是存放到银仓。这些都是温叔在管,我去年跟他出过一次远门,就是知县大人令我们将收上来的赋税运到府城去。”

原来是这样,柳二丫明白了,“那典史呢?”

“典史管监察狱囚之事,就是县衙里只要是抓人、关人、刑狱等等都是他管。干爹是我的头儿,魏大人是干爹的头儿。”

“对,”丁氏道:“这次你们成亲,典史魏大人还特地来喝了一杯喜酒,不过我们家和他没什么往来。陶砚啊,你后面当差的时候记得去打听打听是怎么回事,再问问你干爹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缘故。”

“你就只是一个小小的捕快,怎么魏大人会来喝你的喜酒呢?”

丁氏实在想不明白,“若是前任蒲知县还在的时候倒有几分可能,毕竟你爹救过他一命,不看憎面看佛面,但魏大人可是现任知县带来的。”

陶砚答应下来,“知道了,娘,我回头问问干爹和温叔。”

“好,你记着这事。”

丁氏喝了一口茶,“二丫啊,娘再跟你说一说陶砚他干爹干娘。张家和我们家那是通家之好,陶砚她干娘姓阙,你跟着喊干娘就行。家里还有一个老太太,不过她老人家卧病在床多年,已经不出来走动了。”

“他们嫁大儿子比陶砚大两岁,叫张威,和陶砚一样也在县衙当差,不过他并不是捕快,而是巡街的差役。” m..coma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张威媳妇温氏,就是陶砚他温叔的侄女,你昨天见过了是一个周全人。不过你要记得他们两个成亲两年了但是还没孩子,你干娘急得很,遇上了可别说漏了嘴。你干爹干娘还有一个女儿,嫁到了临县去这次没来。”

阙氏和温氏柳二丫昨天都见过了,她边听边点头。

“还有就是他们家小儿子张凛,和你们家石头差不多大,皮得很,昨天那么多小娃娃跑进跑出你可能还见过。”

“张家就这几个人,等以后遇到了娘再详细跟你说。”

说完了这些,丁氏又说起了温家,“温家是个大家子,他温叔是温家长子,温家和张家以及陶家都不一样,他们家是从祖辈起就是在县衙当差的。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十年了,根深蒂固。”

柳二丫疑惑,“娘,县衙的差事,是可以传给家里人的吗?”

这是她听着听着就产生的疑惑,为什么张家干爹在县衙当差,他儿子张威就在县衙当差。温叔家里从祖辈起就在县衙当差,所以他现在也在县衙当差。而陶砚他爹之前在县衙当差,所以他也在县衙当差……

怎么县衙的差事,还能传给儿子?

丁氏笑了起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柳二丫有些茫然,什么中,什么不远?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她没听过。婆婆说起话来和娘很不一样,有些话她听不太明白。不对,不单单是婆婆说的,而是婆婆和陶砚说起话来和她在家时候听到的也很不一样。

凑趣、通家之好、不中不远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捕头、仓大使、典史?

她以前从来没听爹娘说起过这样的话,比如温叔的那个仓大使,她初一听还以为是给粮仓看大门的呢。

丁氏并不知道二丫有些词听不明白呢,她笑了一下,“衙门里的差事啊,虽说不能传给子孙,但总是有些门路进去的。比如当年陶砚他爹是外出当差的时候,为救前任蒲知县去世的,蒙他老人家关照,陶砚想去当差的时候县衙的人没有为难。”

“再有便是武试、文试,若是比武胜过了别人,或者在某个方面有才干,也可以在县衙当差。剩下的还有使银子啊,说情啊,只要进去之后好好当差,知县大人他们也不会在乎这些小事。”

柳二丫这下子明白了。

于是丁氏继续说道:“陶砚他温叔家里父母俱全,有三个兄弟,他温叔自己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的儿子今年十岁,在书院读书,两个女儿都嫁了人。好了,这就是跟我们家交情最好的两家人了,其他还有一些,我们以后再说。”

“陶砚,你这单子写好了吗?”

陶砚正一会儿走来走去查看,一会儿提笔写字呢,闻言摇了摇头,“娘,才写到一半呢,不过重要的都记下来了。”

丁氏伸手,“那拿给我看看。”接过册子之后,她仔细翻看起来,“行了,差不多就是这样,剩下的等你吃完饭再说吧。”

吃完午饭后,丁氏说自己要歇一会儿,让陶砚和二丫两个人去把剩下的东西都整理出来,该收起来的就收到库房里。

于是两人就留了下来。

陶砚在桌前坐下,“二丫,你把盒子里的红纸拿过来。”

每一份礼上面都有一份礼单,这当然不是因为城里家家户户都会读书写字,送礼的时候都会带着礼单。而是温家借了个管家来,昨天收礼的时候就登记好了,所以今天他们只要稍微清点一下就行。

“于家送尺头一份。”陶砚一边写一边和二丫解释,“于家就住在前面那条街,他们家人很多。”

“崔家送升高图一幅,崔家是租了我们家第二进院子的那一家,就住在后头。”陶砚写完站了起来四处翻找,“升高图,崔家送了一幅升高图,二丫你看到他们家送的升高图在哪儿吗?”

柳二丫问,“什么是升高图?”

陶砚比划了一下,“就是用纸笔画的图,画好之后装裱起来。一般是卷成卷轴,就跟我手差不多长。对,就是这个,升高图。”他仔细打开,然后笑了起来,“升高图,原来就是画的竹子啊,怪不得叫升高图。”

竹子一节一节的,可不是一节更比一节高嘛。

亏他还以为是什么东西呢。

柳二丫跟在他旁边看着,小心地用手去摸,“这个就是升高图吗?真好看。”上面画的竹子和真的一样,不过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绿色的。

陶砚偏头看她,“喜欢吗?”

柳二丫点头,“好看,画得跟真的一样。”

陶砚当即把升高图卷起往她怀里一塞,“那给你了,崔秀才人不怎么样,但画的画还是挺好看的,这种在外面能卖三五百文一幅。我上回跟张威出门的时候,正好看到他儿子抱着几幅画去卖。”

柳二丫愣住了,她下意识地抱紧了卷轴,“真的给我了吗?”

“嗯,给你了。”

陶砚四下转悠,“这本来就是送给我们的,你喜欢就收起来,我找找看还有没有别的字画,你若是喜欢都给你。他们读书人送礼就爱送这些,我们这条巷子除了崔秀才之外还有一位秀才和两位老童生。”

“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送字画。”

最后两人把全部东西理完,发现只有崔秀才家是送了字画,其他人家多半送布料、点心、果物、吃食之类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柳二丫也很高兴了。她抱着那幅升高图回去,对跟在后面的陶砚也有了笑脸,还从枕头下取出银福牌递给他。

“这个是送你的。”

“送我的?”

陶砚诧异地指着自己,他长这么大,除了长辈之外还没有谁送过东西给他呢,不由得有几分好奇地打开。

“这是……”

“银福牌!”

柳二丫高兴道,还把自己的拿出来给他看,“你看,我也有一个,这是用之前你给我爹的那二两银子打的。我爹娘说那银子是知县老爷赏的,知县老爷考中了进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他老人家赏的东西都带着福气。”

“所以就用那二两银子打了这银福牌,我家里人一人分了一块,这一块是给你的。”说到这里,柳二丫有几分不好意思,她轻咬着下唇,看着陶砚道:“我娘说这块是给,给女婿的。”

作者有话要说:文中县衙人员的职务参考了资料,不要考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