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易谋天下

《三国之易谋天下》

第三十三章 青州内政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陈珪有指着一个三十多岁,一副傲然神态的士人道:“此乃孔融孔文举,孔子二十世孙。”

“见过文举先生。”陈应作揖道。

“义贞客气,今后还要多亲近。”孔融笑道。

“这位是康成公弟子,北海孙乾孙公祐。”

“这位是康成公弟子,乐安国渊国子尼。”

“幸会幸会!”

大家相互见礼。

众人落座,陈珪道:“好在有康成公,方能在大雪之前,将这黄巾安顿下来。”原来是郑玄让自己的弟子随黄巾到各郡县,协助安置,这些郡县的官吏方不敢怠慢。

“哪里,汉瑜受命于危难之间,老夫不过尽一些绵薄之力罢了。”郑玄笑道,“我等士人当心怀天下,心忧社稷,今汉瑜既愿为青州父老出力,老夫作为青州人士,也当出些主意。”

陈应早就在心中计划,要在青州效仿当初稷下学宫,办一个让天下士人向往的学府,于是起身道:“父亲,孩儿有一设想,请容禀告。”

“讲来。”

“昔日稷下学宫广纳百家,汇聚天下贤士,真乃千古第一学宫也。荀子也曾三次担任学宫祭酒,使之成为各学派荟萃之地。今青州人才汇聚,父亲何不仿效稷下学宫,建一书院,纳天下求学士子,将来为国为学,岂不壮哉?”

陈应朗声到。

“唔,”陈珪略一沉思,便想到了其中的关键,道:“吾儿想法大善。”于是起身,对着郑玄一礼,道:“康成公乃当时大儒,堪比孟子荀子,今青州学院祭酒一直,望康成公莫要推脱。”

“这,”郑玄觉得有些突然,不过陈珪说自己可与孟子、荀子相比,心中还是颇为受用。“吾怎可与孟、荀二位先贤相比,今后勿要在言。这祭酒一事,容我思虑一二。”

陈珪与陈应相视一眼,觉得已然十拿九稳。陈应上前道:“今洛阳有鸿都门学,然并非所有士子都可入学,其余士子早盼新学府久已。康成公莫非不愿怜惜天下士子求学之心?”

陈应知晓郑玄心中定然愿意为这学院祭酒,只不过要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且要顺理成章。

众人一听,皆劝到:“此事非康成公(恩师)莫属。”

郑玄见状,便道:“既然汉瑜与众人抬爱,老夫就出任这祭酒一职。”于是皆大欢喜。

于是陈珪又聘孔融为青州书院教授,在孔融举荐下,又延请其好友陶丘洪等为教授,郑玄则举荐襄楷、孙乾为教授。一时青州书院名震青州,并向周边州郡传开。有无数士子慕名而来,给战后的青州带来了不少的生气。

而后来投者,又有陈宫、太史慈、徐晃、于禁、典韦等人。

话说在孔融等人考察下,在原稷下学宫旧址,重建了青州书院,并请郑玄题字:青州书院。又由自己父亲陈珪题校训,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石碑于院内。又请孔融于大门两侧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众人只觉此言甚妙。

又立碑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众人见后,无不对陈应佩服万分,其名声大有超越孔融直追郑玄之势。不过对陈应来讲,自己要低调,最好少有人关注自己才好。凡是自己父亲出头,自己躲在后面出些主意。这件事之后,每当陈珪欲要陈应抛头露脸时,陈应便推脱。陈珪见拗不过他,便由他去了。

再说青州刺史部此时状况。

刺史兼中郎将(前青州刺史张琰),陈珪,有监督各郡之职,同时因其为中郎将,又可统领各郡兵马。

青州别驾从事,沮授,辅佐陈珪处理政务。

青州兵曹从事,陈宫,辅佐陈宫处理军务。

青州簿曹从事,陈应,处理刺史部财务。

太史慈、管亥、徐晃、于禁具为军司马,各掌兵马两千至三千。

齐国相,焦和*,此人崇尚清谈巫祝,缺乏军事才能,后贿赂十常侍,得迁齐国相;

济南相,沛国曹操,未到任。

平原相,颍川陈纪。

乐安相,吴郡陆康。

在陈应看来,这些郡守多半是不会听陈珪的,统一青州还需从长计议。目前所能用的便是威逼利诱,以刺史监察之权,抓住这些郡守把柄,再以中郎将之权,控制各郡兵马。愿意配合的,陈应勉强可以给他们留一条富贵安稳的路,倘若不配合的,黄巾大军便是送他们归西的最好的办法。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陈珪、沮授等人也非常赞同陈应的说法。

在陈珪几番招安与安抚之下,现青州境内仍有几股黄巾及海贼势力,其中黄巾首领黄龙,聚众数万于东莱,徐和啸聚与泰山,司马俱盘踞于北海;又有东莱人管承,占据北海淳于一代,乃是当地有名的海贼。

青州若要安定,则必先平定这几股黄巾,在陈应看来,应当先近及远,现将这北海郡的司马俱拿下。一者司马俱势力最大,号称十万众,二者此人狡诈,颇有头脑。先灭司马俱,敲山震虎,余者小股势力不足为惧。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目前青州刺史部,拥有可战之兵一万余,皆为精兵,又有骑兵上千,应当不惧那司马俱。所谓号称十万众,其实可战之兵最多三万,其余都是些老弱妇孺。

“司马俱号称十万,我军一万,今吾欲另行征兵三万,不知诸位意下如何?”陈珪于军事不甚了解。

“使君不可。”沮授谏曰,“今司马俱虽号称十万,然其可战之兵不过三余万,且其多为贫苦百姓,乃乌合之众尔。今青州疲敝,粮草不多,若再增兵,恐难以相继。今我青州有精兵一万,又有骑兵千余,破黄巾不过顷刻之间也。”

“公与之言甚善。”陈宫道。“黄巾起兵近一年,裹挟百姓,攻城略地,其不事生产,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普通之黄巾早已困顿不堪,早已不复初起之兵势。前番使君招安,小股黄巾投降便是明证。今番只需出兵北海,再施以招安之策。我恐司马俱不降,其麾下也当有人愿降。”

“恩,公与、公台所言甚是。看来是吾多虑了。”陈珪忽然变得豪气干云,道:“就如二位所言,就领将士率麾下兵马,征讨北海黄巾。”

“父亲且慢!”陈应阻止道。

“哦?应儿难道不赞同?”陈珪疑惑道。

“非也,两位先生所言甚是。”陈应笑了笑,“吾只是觉得,如此出兵,岂不是便宜了齐国和北海?”

“哈哈哈。”几人闻言顿时明悟。于是陈珪道:“吾儿所言甚是,那就请两郡各出兵五千,北海再供应大军所需粮草两万石,与吾一同出兵,讨伐黄巾余孽。”

“正应如此。”众人称是。

所谓卧榻之侧,其容他人安睡,齐国相与北海太守二人,对陈珪多有微词,故可趁此机会,夺其兵权。两郡皆有兵马近万,此番让其各出兵五千,乃是顺理成章,且不会让二人生疑。

此行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又曰假道伐虢之策。

于是陈珪令以太史慈为主将,并领管亥、于禁二人率骑兵一千,步卒七千,以陈宫为军师,陈应为行军主簿,又邀请齐国郡兵五千,由郡尉王章率领,兵发北海。

在选择行军主将时,陈应原本意数徐晃,然其寸功未立,且武艺不及太史慈,故任命青州东莱人太史慈为主将。太史慈在几人之中,武力最高,最懂兵法,且在乡间多有孝敬父母之名,故陈珪以太史慈为将。

北海太守杨雄*听闻陈珪欲发兵征讨北海黄巾,心中大喜,于是命郡尉宗宝率军五千,随军出征。三出大军于北海城外相聚,杨雄邀请陈宫等人入城商议平定黄巾事宜。

陈宫、太史慈、陈应、王章四人入城,留管亥于禁二人及王章副将看守大营。

“杨太守,黄巾形势如何?”太史慈问到。杨雄见状太史慈年幼,不答反问道:“陈刺史为何不来?”

“回太守,刺史部尚有公务要办,使君无暇分身,故遣我等前来。”太史慈心中不喜,仍谨慎回答道,又言:“此为刺史公子,青州簿曹从事陈应陈义贞。”

“哼。孺子必是得父辈荫庇,混些资历罢了。”杨雄不屑道。

陈应出生以来,还没有人在其面前如此说话,虽说陈应平时与人和善,又谦虚,但不见得他好欺负,略一思索,便想到了如何处置这太守,但他表面不动声色。

太史慈也十分恼火,瞥见陈应时,便知此事不宜与太守做计较。又言:“陈使君令某领军,自然一切由某做主,还望杨太守予以便宜。”

“哦?太史将军可是世家?”太守又问。

“某家乃是寒门。”太史慈答道。

“既非世家,这韬略又能有几分。我有大将宗宝,乃万人敌也,今可令其统军,则必破黄巾。”太守傲然道。

“不妥不妥。”发声的却是那王章。

“有何不妥?”太守道。

“此战当以刺史部为主,我二郡为辅。且陈刺史乃有中郎将之职,又有陛下旨意令其统领青州兵马。今番征战黄巾,需得以太史子义为主将。”王章朗声道。

陈应几人与这王章接触不多,一路行来,此人不苟言笑,只是尽力约束部下行军。不曾想今日竟主动为己方争辩,看来以后还要好好拉拢此人。

(*此时北海太守空缺,杨雄为龙套,前任为陈留秦周,后任为孔融)

(*焦和原应为献帝初青州刺史,此暂定为齐国相,齐国相不详。)

此备注不做考据,只是查到了,便说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