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幸福生活

《古代幸福生活》

第五百七十八章,温情(十三)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天空中一抹微明出现,方氏就起来了,还是青桃进来帮方氏梳妆,两个人对着镜子里虽然不是太高兴,也不是不高兴。

“快点儿帮我梳头,二爷是这个点起来,让他等我就不好了。”今天是朱明进人的第二天,方氏一早就起来准备受新姨娘的礼。

不过方氏还是有情绪,看着青桃在首饰匣子里挑簪环,方氏忍不住说了一句:“一会儿二爷看到我,总是要有些喜色才是吧,想想他昨天让你说的话,”

青桃如实地把朱明的话学给方氏听:“二爷不高兴,说只到秀柳房里去。”听到方氏又在提这件事情,青桃怕朱明一会儿过来听到,在身后对着方氏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方氏把话咽下去,换了一句别的话出来:“青杏昨天冷清一夜,也是难为她。”

昨天到半夜时分,方氏都没有睡着,让人去打探,朱明进了秀柳房里而且已经熄灯。虽然没有指望朱明一个晚上两个姨娘房里都去,至少方氏想一想,也应该到青杏房里坐一坐再在秀柳房里歇,人都娶进门,有傻爷们会不去的吗?只是新人进门,总要去看一看吧。

不想朱明一回来直接进了秀柳的房间,然后没有过多久,房里的灯全都熄光光。有的人爱点着小灯睡觉,也有人觉得黑一点儿睡得香,朱明也是房里习惯点一盏小灯,可是昨天夜里想到方氏一定会让人在外面看,进了秀柳房里不久,大灯小灯全部熄光光。

反而害得方氏一会儿让人去看一下,一会儿又让人再探一下,心里七上八下的。朱明不在方氏,青桃房里时,方氏和青桃就一起做伴,方氏一夜没有睡好,青桃也是知道的。

“戴这个喜字儿簪子吧。”青桃挑了半天,挑出一对红宝石喜字金对簪,方氏看了就想笑:“我倒比她们还要喜庆呢。”

青桃端详过后,把喜字金对簪对方氏插在头上,这才道:“夫人做主给二爷进了人,这本来就是夫人的喜庆事儿才去。太夫人那里又说进姨娘不用去叩头,就夫人受这个头,当然是要郑重一下,不是为二爷上了这么多的心。”

方氏更有兴头起来,自己看着镜子里这个人,也是三十以上的人了,还是青春容颜,只是青春容颜在家里全然抵不上一个孩子。

直到梳妆后,丫头们送上来红枣茶,方氏接在手里喝两口这才奇怪了:“二爷怎么还起来,让个人去催一下吧,昨儿进新人,今天就起晚了,父亲知道又是一顿好听。”

话间刚落,方氏的脸色已经沉下来,因为看到打扮好的秀柳和青杏身后各跟着一个小丫头,一起往房里进来。

秀柳进来给方氏行过礼后,才道:“二爷一早就出门了,说是今天外面有事情。”再不会察颜观色的人,看看方氏的表情也就知道在等朱明。

“好,”方氏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压住心里突然升起的火气来,勉强让自己说话平静一些,看着另外两位姨娘进来,别别扭扭地一个人受了两位新姨娘的头。

早饭送上来的时候,方氏平时是让青桃陪着吃,想让青杏也坐下来,秀柳也要坐下来,索性方氏大大方方地道:“你们都回房去吧,我这里平时也不要人站规矩的,各自用早饭吧。以后二爷歇在哪一个屋里,哪一个早上就不用来了。”

这里才和青桃坐下来吃早饭,不时拿着丝帕在脸上擦拭汗珠,方氏只是道:“八月里,又没到中午,怎么天气还是这样热呢?”

青桃就没有怎么觉得热,想来方氏总是心情的原因,就笑着回话:“吃饭的时候是会热着一点儿,总要过了中秋节,夜里才渐渐暖和起来。”

这才无话的方氏继续吃饭,依然是过一会儿擦拭一下汗珠,吃过饭才对青桃道:“去让人看一看,二爷一早有什么事情?”

青桃只是站着不动,笑着劝解道:“这有什么可看的,或许临时又没有事情了,咱们在家里哪里管得到这些事情去,坐一会儿到不如再出去走走散散闷,池子里今天家下人清水草呢,去看看她们采菱角多好。”

房外有风吹进来,竹帘是高打起来并没有放下来,外头日头一点一点儿起来,方氏突然想起来:“去喊青杏来,出去转也带上她一起,”看着青桃有几分为难的神色,方氏掩口笑道:“有我呢,你不用担心,秀柳原先就是家里人,路都熟悉不用我带,以后我去了太夫人,大嫂房里,让人找我去,也让青杏熟悉一下路才好。”

青桃勉强笑一下还是说一句:“陈姨娘也一起带去吧。”秀柳娘家倒是姓陈。院子里秋风送爽,方氏对着这秋风只是摇头,对青桃道:“不用,只是带着去认认路罢了,再说太夫人说姨娘不必来叩头,咱们家的规矩还是大,再一起带出去,不是象是去要赏的。”方氏对于这个规矩还是觉得满意。

这才没得说的青桃喊了青杏出来,既然姨娘第二天不必各处去叩头,青桃亲自帮青杏挑了一件青绫裙子,水红色罗衫,也不好打扮得粉光脂滑得跟新媳妇一样,早上见方氏的郑重妆束,青桃又帮着修整一下,这才带着青杏一起走出来,跟着方氏出房门往院子外面散闷去。

觉得这里新奇的青杏在空气中嗅一下,道:“真香,这里桂花一定多。”空气里一阵甜甜的桂花香气,若有若无地不时萦绕在鼻间。

看着青杏贪花香的样子,方氏笑了一声,青桃指给青杏看:“多呢,以后别这么说话,咱们家就是花多,王妃最爱花。”

尚在稚嫩的青杏就不说话了,跟在后面只是贪看两边的景致,一会儿又要说话了:“今天是特意来我出来玩的吗?来了这些天,还没有好好玩过。”路边有一架不认识的花朵,青杏又拉着姐姐问:“这是什么花?”

说花也方氏的景致也勾上来,前面就是申氏的院子,方氏漫打着手里的绣美人芭蕉的团扇,道:“去看看三弟妹去,不知道她在作什么?”

在院子门口问过三爷也是早早出去,方氏心里才舒服一点儿,进来先不急着往申氏房里去,站在院子里看那一架紫藤花,对青桃青杏道:“就是只有叶子,也是好看的。”竹架子和紫色垂垂花朵,和竹子架和生机活泼的绿叶,看着都好看。

迎出廊下的申氏笑吟吟接了话:“二嫂喜欢,明天院子里别种葡萄才是,葡萄虽然好,种那么一架子能结多少。”

“我是想着你去年有学哥儿,要吃酸的青果子,为你才种的,”方氏用团扇掩口,笑着不忘打趣一句,这才微提起裙裾走上台阶,和申氏一同走到房里去,青桃青杏跟在身后进来。

丫头送茶上来,申氏才对丫头吩咐道:“取我备的礼来,新姨娘上门了不能空着手不给人。”丫头答应一声进房里去了。

方氏这才“呀”地一声,对申氏客套道:“太夫人不让去叩头,我只说在散闷,随便带她出来认路,不是来要东西的。”

再走出来的丫头手上是拿着两个首饰,都是打开盒子盖捧在手上,申氏让给青杏,含笑道:“一个是给陈姨娘的,帮忙带去,别笑话不好吧,看二嫂说的,我也是随便备着的,本来是准备过去看看的,不想就来了,倒省的我走路。”

方氏这才笑一下:“是吗?既如此就恭敬不如从命。”让青杏给申氏叩头道谢,方氏心里好笑,我们不来,申氏弟妹还打算移步过来赏我房里的姨娘吗?

一旁的小桌子上是一个针线筐,里面放着未做成的男人腰带,上面掐金挖银的纹路,却是朱明的。申氏拿过来给方氏看:“这样子好看不?亲戚们来说,是今年的新样式,我看着好,就学着做一条出来给三爷。”

方氏也觉得做的好看,对申氏道:“花样儿也好看,学哥儿不在你房里,你倒有不少空儿做自己的体已活。以后我们有了孩子,想来也是不用自己上心的。”

看着实在是喜爱,拿在手里细细地看一回:“我也给二爷也做一条去。”申氏就看看青杏:“这不是有人做,我现在也懒了,做半天活控半天头,就觉得不舒服,二嫂家里巴巴地送来这个人,总是有别的好处?”

好奇的申氏喊过“千里迢迢”送到京里的青杏问她:“必是针线好?”看着方氏只是摇头笑,申氏再问低下头不好意思的青杏:“那就是厨艺好?”一个丫头抬成的姨娘,肯定是说不到德言容功这几条上。

“都不是,你全都猜错了,”方氏抿着嘴儿笑,对申氏道:“自己家里的干净人儿,总比人牙子手里出来的强,那一年我上京,”就是和朱明成亲那一年,方氏跟着想起来朱明初成亲时,也还算是温存。

看着申氏还在等自己说话,收回思绪的方氏往下道:“在瓜洲停船歇了一晚上,隔壁停着一条船上都是女孩子,就是人牙子外地买了人往京里送,船头上就可以看到搂着抱着嬉闹,这样的人进来,不是要出事情吗?”

话是这样说,可是申氏也分辨两句:“咱们家里买人总来不要这样的,都是提前和人说,大多都是这京里或是京郊附近的,怕她们想父母只是哭,也有个根底知道。二门外面新进来的一个妇人,上次我们说白净的新面孔,原来家里也是个小官儿,在家是小姐,出了门子也是奶奶一样,不想婆家娘家一起犯了事,这才到咱们家里来。咱们家的管事的,都会刨根问底呢。”

青杏只是忽闪着眼睫听进去了,王府里进个人原来这么麻烦,想想老爷太太不放心,自己陪着送上京里来,青杏觉得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象是重大,一定要生个孩子出来才行。

“二嫂房里一下子进了两个人,”申氏手拈着针线,还是笑吟吟地对方氏道:“太夫人房里也赏了丫头,我也想着母亲赏我们一个呢。”

方氏脸色寒了一下,重新浮上笑容来,看着申氏停一下,象是在想怎么说,才继续道:“养孩子看着小小的真不错,只是生太疼了,怀胎又是几个月,昨儿晚上二嫂这里接新姨娘,我去求太夫人,有好丫头也赏我们一个才是。”

然后抿着嘴儿看着方氏只是笑:“王爷是不要,二爷房里给了,三爷房里也应该给一个不是。”方氏笑着说一声“是”,心里却嘀咕着,又不是金子银子,一个丫头我们有了,三弟妹也要争一下公平,好在大嫂房里是不要,不然的话房里都进姨娘,这倒热闹了。

此时的申氏又是一声叹息:“想想男人真舒服,不生孩子也不用管,高兴的时候去看一看这就完事了。”

朱辉就是这样,学哥儿养在太夫人那里,朱辉就是去给太夫人请安的时候去看一看,学哥儿太小了,身子软绵绵的,朱辉抱过一次觉得不好抱,打算等大了再和儿子多亲近。但是让申氏看起来是一心的抱怨。

“王爷那个时候可不是这样的,”申氏每每想起来朱宣在小王爷们小时候总不是这个样子,也有怨言。

方氏在细看腰带上绣的梅花,对申氏道:“我要是有了孩子,才不管他看不看,不看最好,长大了不认这个老子。”

“二嫂你又说气话,咱们这样家里哪有这样的事情,做儿子的怕父亲,做弟弟的怕哥哥,就是小王爷们,前天毅将军又和世子顶了一句,被王爷又骂了一顿,今年小王爷们看着也成长多了。”申氏把手里的绣花针换上新线扎在腰带上只是先不做,陪着方氏慢慢地说话。

这时才想起来:“有没有去看大嫂,还是先去候着的好,大嫂不忙的时候就可以去见了,带着你们的新姨娘也去见一见。”申氏看着青杏只是手里握着自己刚给的见面礼低着头站着,总是害羞的样子。

方氏这才站起来:“大嫂不讲究这个又事情忙,而且是顺路,所以先来看你。你一下子把两个姨娘的赏都给了,回去让秀柳也来给你叩头。”

等到方氏走出院子,香杏送出去后回来问申氏:“真的是要太夫人也给咱们一个人,三爷是怎么说?”

申氏白嫩的手指拈起绣花针来,做着针指对香杏道:“三爷能说什么,他只能说我贤惠,心里不要骂假贤惠就行了,太夫人的东西,学哥儿是不能跟小王爷们比,小王爷们有十万,学哥儿能有一成我就知足了,要给丫头,当然一人一个,咱们也多个人,冬天夜里做活越多一个人不是也挺好。”横竖月钱公中出,使唤着用的是自己。

“到是能抹牌,”香杏只想到这一句的好处,又露出为难的神色来道:“王妃房里没有人,您和二夫人都往房里进人,王妃不说咱们跟着打趣吗?”

申氏对妙姐儿自觉揣摩得不少,对香杏道:“大嫂才不会这样想,再说打发姨娘,不是都弄明白了,是王爷的意思,不是大嫂的意思。”申氏停到这里,突然脸上有一抹红色,申氏自己瞎猜,王爷一进京就打发姨娘走,这姨娘住在城外,平时也是够不着王爷,难道王爷借些在掩饰什么,申氏不能不想到朱宣是不是战场上受了伤,先把姨娘打发走,再改邪归正听起来象是顺理成章。

觉得自己胡思乱想的申氏脸上只一红就赶快绕开了这个:“请太夫人赏丫头,要说多心的人只有二嫂,我刚才当着她的面都说开了,看着她脸色寒了寒倒没有说别的,反正过了明路,让人家当我是个争东西的吧。”

停下针指的申氏往院子看着,脸上模糊不清的笑容,给两个儿子就应该是双份的,一人一份才是,想一想太夫人房里的丫头象秀柳这样的还有没有……

再走出来申氏的院子里,象是桂花草叶气息更浓了,青桃先笑着道:“象是在剪草,才有这股味儿,真是好闻。”隔一段时间,杂草或是草地就是修剪一下,青杏也觉得稀罕:“这么大的地方,难怪人不少,我刚来时还疑惑,这么多的人,可怎么使唤得过来?”

这话引起方氏和青桃只是微笑,走上几步,方氏才微笑道:“主子使唤奴才,奴才也使唤奴才,这就使唤得过来了。”

脚下的路尽头,又是一条两边有树木的夹道,青杏透过树隙还是在看热闹,突然惊讶地道:“这么多的马?”

树林外不远处就是家里的演武场,至少是七、八匹马在那里,有大也有小,方氏看一看道:“王爷带着小郡主在骑马。”

朱宣的座骑也在,一身青衣的朱宣手上抱着端慧郡主,黄衣黄裙的端慧郡主正在乐陶陶,手指着父亲的马道:“就骑那个。”然后再补充一句:“先骑父亲的,再骑母亲的,快把母亲的马也牵出来。”

窥测的三个人看着王爷把小郡主抱到马上去,马缰交到她手里交待一声:“拿好了,父亲牵着马带你走一圈。”

兴高采烈地握着马缰绳的端慧郡主在马上欢快地踢着小腿,不知道是催促那马还是催促父亲:“快点儿走,再快点儿,”然后就是格格地笑。

站在马一侧一只手实际上是把着缰绳,另一只手扶着女儿的朱宣,正在和端慧说悄悄话:“大人说话以后还插嘴吗?”坐在高头大马上的端慧郡主把小脑袋摇得象拨浪鼓,然后停下来再伏下身子在父亲脸上亲一口:“以后你们说什么,我都不听,也不跟你们一起说话。”

朱宣笑着道:“不对,”端慧郡主想一想,再补充一句道:“等回到房里的时候,只有父亲母亲的时候,我再对你们说。”

“对了,”朱宣很高兴:“这才是父亲的好女儿。”带着马走上两圈,端慧郡主突然问出来:“要是母亲再生***,父亲还疼我吗?”

朱宣先是愕然一下,再问端慧:“端慧难道不要***?”端慧大声回答:“要,也要小dd,我有好多花儿,可以给妹妹戴,我有好多糖,不给哥哥吃,只能弟弟吃。”

“为什么不给哥哥吃?”朱宣带笑问道:“哥哥们哪里又不好了?”两只手握了马缰的端慧郡主松开手,反正是父亲扶着也摔不了,端慧低头在自己的小荷包里看一看:“不多的时候只给弟弟吃。”

然后两只手重新握着马缰,继续欢快地在马上踢着小腿:“驾,驾,走快点儿……”

方氏回头悄悄对青杏道:“看,就是生个女孩子,反而更是宝,我们家的女孩子都比男孩子还要金贵。”昨天王爷先是教训小郡主,到吃饭的时候再抱着过去,任谁看了也不象是教训过的样子。

随着方氏和青桃一起离开的青杏也是愕然,再看一眼那场中耀眼夺目的一对父女,在后面低声对姐姐道:“只听说有这么疼姑娘的,亲眼见到是第一次。”就是方氏从小在家里,是第一个女孩子,也是没有过象这样,青杏更是认出来,牵马的那个人是王爷,而青桃刚才又对青杏重新说了一遍:“是王爷和小郡主。”

上午大多在偏厅上理家务的妙姐儿正在和刘妈妈在说话,太夫人让刘妈妈过来对妙姐儿说一声:“先时若花、如音没有成亲就给了你,也算是给了你房里两个丫头。昨天给了二房里一个,就是三房不说也要给一个人才是,难得她自己说出来,太夫人倒是放宽了心,怕平白给了三夫人会多心,先对王妃说一声儿,亲家老爷过了中秋节回家去,再把丫头给三爷。”

这不知道算是申氏争东西,还是算申氏贤惠,妙姐儿答应下来,问明白是哪一个丫头给三爷,刘妈妈这才出去。

厅上小丫头们在换几上的图屏,妙姐儿坐着看摆得端正不端正,直到满意才发话:“好了,就是这样放着吧。”外面才有人回话:“二夫人带着新姨娘来了。”

妙姐儿听得不舒服:“回一声二夫人来了就行,不用把新姨娘也带出来。”然后吩咐人:“去房里告诉丰年,昨天让她拿出来的两样东西就送过来吧。”

等到方氏进来的时候,身后却只是青桃和青杏。妙姐儿只是微笑,方氏弟妹又做错一件事情,带着一个姨娘到处走,把另一个姨娘给丢下来,要带着行礼也是到处去不是。

“有没有去过母亲那里?”家里没有这样的规矩,姨娘进门带着到处逛,不过既然出来逛了,不如一处一处去到。

妙姐儿这样的提醒,才让方氏想起来,还是要把秀柳带上才行,方氏微颦眉对大嫂道:“我可不是为了是新姨娘才带出来的,不过是想着是不熟悉,陈姨娘对家里的路熟悉,各人住在哪里也知道,所以才只带着青杏出来。这样一弄,我又要让人误会了。”

这个误会的人只会是朱明才是,别的人绝对不会为了不是自己房里的人多这种心的。妙姐儿也是微微皱起眉看着方氏道:“看看你这事情做的,改天让青桃带着出来认路也就是了,今天要带,要么你带两个来,”妙姐儿不得不说方氏两句,这是应该说的,而且方氏最近象是糊涂的时候多。

方氏也觉得有些难堪,对妙姐儿强笑道:“让人看着,倒象是我存心冷落她一样。”赶快对着青桃道:“回去接了陈姨娘出来,我们一会儿去太夫人房里看看。”

一语未了,又被大嫂说了一句:“你也太听说了,我不过是说一句,母亲说过不让第二天叩头,你明天再去吧,或者是晚上指个什么事情去一下也就是了。”

看到丫头们都在面前,方氏已经是红了脸,妙姐儿才又描补一句道:“母亲上午都有客,家里的老亲们都是上午来,你下午候着母亲睡起来,再带她们两个去吧。”妙姐儿越觉得方氏没有孩子,一年比一年象是想的窄一些。”

看到丰年走进来,把王妃赏的东西给了青杏一份,也是一件首饰,因为秀柳没有过来,妙姐儿让丰年送去:“你去一趟给陈姨娘,就说我说的,不用过来行礼。”

这样一弄,方氏和青桃更是红了脸,听听沈王妃还有话说:“你们出去,我和二夫人单独说几句。”丫头们答应一声是,这才一起走出来。

青杏是进门后第一次见沈王妃,前面见过对着王爷王妃当然是多加关注,只觉得王爷那人看着让人害怕,王妃则是唇边总有微笑,让人看着亲切,不想今天当着丫头们的面就说方氏不该只带着一个姨娘出来,退到廊下的青杏看着手里的刚接的赏,一件镶金手钏,光华闪耀让人爱不释手,只是青杏的心里有几分怕沈王妃。

丫头们都出去以后,妙姐儿把方氏说了几句,觉得这位弟妹真是让人操心。面对大嫂的说,方氏只是唯唯诺诺,听着大嫂先说过不应该带着一个姨娘出来逛,让人看着象是冷落太夫人的丫头,方氏只能听着。

房间静寂一会儿,方氏听妙姐儿的教训可还是不多,不过妙姐儿还是要说出来:“房里姨娘们多,二弟妹辛苦了,不知道二弟妹是打算如何安排的?”

没有想到大嫂也问到这里的方氏更是低了头,依着方氏只想着朱明在青杏房里多一些,可是朱明昨天已经给方氏一个钉子碰,还打了青桃。

是不是大嫂听到什么?方氏担心大嫂听到朱明为自己安排朱明去青杏房里的事情,要是再传到太夫人那里,当然是不中听。

方氏只恨朱明,哪里不好找一个丫头,偏偏太夫人那里要一个来,申氏弟妹跟着争人不说,以后只要太夫人在,方氏对秀柳就要客气一分,有心让青杏生孩子,也象是在和太夫人过不去。

胡乱想着的方氏听到大嫂又开了口,妙姐儿难得是对方氏郑重的神色:“我是管不到二弟妹房里去,不过是为二弟妹和二弟和睦才说这样的话,你别嫌我说的不好听。要么二弟妹辛苦一下安排好,要么你听凭二爷去哪里,什么也没问。

秀柳和青杏,一个是太夫人给的,一个是亲家老爷夫人给的,先生后生都是你的才是,不要只想着没有孩子,就乱了分寸。”

平时不怎么说这样话的妙姐儿脸只看着几上新摆的玉插屏,侃侃慢慢道:“这全是为你好的话,为二爷去哪里,再和二爷生分,倒辜负了你为二爷安插人的一番情意。”

方氏听到最后一句话,忍不住捂着脸哭起来,先开始时只是啜泣,后来是肩头抽动着哭得很是伤心:“二爷哪里,还能看到我的情意?”

候着方氏哭了一会儿,妙姐儿才最后敲打几句:“就是太夫人再给三弟妹房里丫头,也是太夫人的心思,你也不用多想;你房里的事情以后不要让我再说话,已经大度了,就大度个样子出来,再让人看着你房里都是你的人抱成团,我听了第一个不同意。”

“是,”方氏抽抽咽咽答应着,妙姐儿才重新有笑容:“别哭了,又不是个孩子,只盼着你和二爷和和气气的,家里人都放心。青杏我看着不错,就是秀柳,是家里知根知底的人,再没有人说她不好的,以后多生几个孩子下来,我看着也高兴。”

刚进王府的新姨娘青杏在廊下先是听到房里传出来的哭声,再看到方氏出来面有泪痕,心里对王妃更是有了惧怕,来的时候不是都说王妃是好性子,管不到兄弟房里,不知道在里面说了什么,把二夫人给说哭了。

方氏走出去,与送东西回来的丰年迎面而过,丰年身后几个丫头,手里都捧着小托盘上,上面是热气腾腾的吃的,丰年对着二夫人笑一笑,先解释一句:“给小王爷们的点心,先送给王妃看一看。”

妙姐儿一一看过:“老侯爷太夫人那里先送去,再给小王爷们,王爷和小郡主在骑马呢,也送去吧,再给表哥泡一壶醺一点儿的茶。”妙姐儿是给念书的儿子们加的一顿点心,只要有时间就自己亲手做出来。

昨天晚上自己调好的馅子,交待厨房里今天蒸出来,看着都收拾妥当,让人赶快送出去才是,想想儿子们今天又会说好吃才是,妙姐儿又是微微一笑。

小黄门捧着一堆奏折匆匆走进殿门,交给出来接的人又走出去,殿内是皇帝和五皇子两个人在说话。

五皇子亲手接过刚送进来的奏折来,听着坐在龙案后的皇帝是谈话意犹未尽的淡淡倦意:“你打开来看一看,再来给我。”

打开前面几封绸子面的奏折,五皇子忍不住笑着呈上来:“父皇请看,还是弹骇南平王的。”皇帝只是看一眼,似笑非笑地丢在一边,对五皇子道:“你觉得南平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会有叛逃的心吗?”

五皇子躬着身子认真想一想,如果是问南平王会不会有叛逃的心,五皇子一定回答:“不会。”可是在敌众我寡,保命的情况下,五皇子不明白皇帝的用意,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回话。

“不用多想,不就是你的亲戚,”皇帝想想高阳的儿子,对五皇子道:“也是朕的亲戚不是。”五皇子觉得难以回话就是这个原因,南平王是自己外甥的岳父,如果不是,也早就回答出来了。

皇帝脸上浮现出微笑:“多少年的旧帐,到现在还忘不了,这位楼御史一天一本,搜罗南平王的不当之处往宫里呈,这个人呐……”皇帝依然是有微笑,只是摇摇头,心里想,此人心眼儿太窄。

明白过来的五皇子赶快也陪笑道:“为了身份不正的女人,儿臣也觉得楼御史太不应该,不然让南平王买个女人还给他?”楼御史发现此事以来,亲手扼死自己的小妾,所以一直痛恨至今。

殿内响起来皇帝愉悦的笑声:“你这个主意倒是不错。”收了笑声才对五皇子道:“南平王其人,是不会有叛逃的心,大丈夫一世英声,他最好战场上的名声,他父母亲在京里,不为父母想想,也要为孩子想想,再说有时候自负过了头,最喜欢打敌众我寡的仗。”

五皇子用心听着,这是皇帝第一次对着自己评论南平王其人。南平王圣眷之隆,别人都会在自己心里猜想。此时听过皇帝说的话,五皇子想想果然不错,南平王这个人样样要挑尖,果然是自负过了头,不过这样的人倒没有什么歪心想,只自负去了,想想事情办好,样样挑尖就行,五皇子在心里说一句:评的对此人最是好名,而且过于自负

父子两个人在这里闲说话一会儿,皇帝面庞上刚才就有淡淡的倦意更是多了一分,心情松散下来更觉得有点儿累,皇后染病经年,结发夫妻,皇帝心里不能不挂念。想到这里皇帝交待五皇子:“传淮王、晋王、南平王来见我,再传那位楼御史来。”

时已近中午,朱宣跟着传自己的人,却不是往宫里去的路。也许觉得身后南平王有异样,传的人笑着用公鸭嗓子对朱宣道:“请王爷随我来。”这是皇帝身边,素日认识的黄门。

朱宣对身后朱寿等人使了一个眼色,如果不是青天白日,而且这人是皇帝亲信,保不准儿朱宣会把他拿下来问个明白再过去。眼前只能跟着他走。

穿过热闹大街,在城门外才看到树荫下的几个人,皇帝是笑吟吟地看着朱宣在面前行礼:“我在宫里烦闷,带你们出去走走。”

朱宣看看楼御史,两个人相见,当然是不会高兴。再看看淮王和晋王,朱宣当然是劝谏皇帝回宫去,淮王对朱宣使一个眼色,我们都劝了没有用,就看你的本事了。

南平王当然也劝不回去,皇帝只说了一句话:“把你的人打发回去,只留一个就行了。”因此留下朱寿,这一行人上马而去,只是去哪里却是不知道。

马上的皇帝似乎心情不错,一会儿看看两边农田,再看看树上有只鸟儿,御史当然是会做诗,五皇子忍着笑看着皇帝让南平王和楼御史这一对政敌斌诗来,当然只能是好笑,只有晋王还没有闹明白是什么事情找自己,心里还在想着。

离京里几十里的集镇上就集艳楼,天黑以后才行到这里,皇帝驻了马,颇有兴致的看着三个大红灯笼上的字道:“集艳楼,”然后拍拍自己的额头,回身微嗔看着南平王:“这就是你和二皇子带着大臣们狎游的地方了。你带路,让朕也看看风情。”

淮王也正色了,这里自己也来,看着南平王尴尬地在前面带路,在这里有小亲亲的还有晋王,五皇子没有来过几次,心里还存着侥幸,或许父皇不知道。想想带着一位御史来这里,明天他是弹骇还是不弹骇,五皇子想到这里,看一看楼御史,更是面色不好。

大家进来以后坐着,才发现皇帝今天象是挤兑南平王一样,口口声声让南平王帮着挑人,而且调侃:“想来你个个都认识才是。”

难堪到不行的朱宣心里想,表哥对妙姐儿说过一心一意,这奉着圣命来嫖,遵旨还是不遵旨呢?再看一眼跟来的五皇子,父子来嫖,有这样的事情吗?

正中坐着的皇帝还是不放过朱宣,一进来就让这里侍候的人出去,只是调侃朱宣:“喊几个歌舞不错的助助兴。”

朱宣不得已对朱寿点了几个,皇帝连这个都有心情听,听过以后又加了一个:“听说有一个叫曼娘的不错,”朱宣对着朱寿再吩咐下来:“再喊曼娘来。”等朱寿出去,朱宣才对着皇帝躬身一礼:“曼娘是这里十几年的红人,不想您也知道。”

手里弄着茶碗的皇帝笑容可掬:“只许你知道,不许我知道?哪有这个道理。”晋王、淮王都不说话,皇帝耳目之聪敏,在京里更甚。

一时人都过来了,人人都看皇帝自己点的那个曼娘,朱寿和皇帝身边来的人一起招呼曼娘到皇帝身边去:“去侍候那位爷。”

“你站着,让我看看,”皇帝面带微笑,看着眼前这个女子,上身是翠色挑线的罗衫,一条折裙,可以看到小腰细细,当然面庞儿白白,皇帝看完这才对着楼御史不慌不忙地说了一句:“你的眼光不错啊。”

一语出来,众人大惊,只有曼娘还在说笑:“这位爷说哪里话来,”而楼御史已经离座,扑通一声在皇帝面前跪倒,口口声声地连称:“我有罪。”

楼御史心里震慑异于别人,自己与曼娘是几年的交情,每次都是曼娘一乘小轿出来,在半路上换上楼御史来接的轿子,接到京里一处小胡同里住几天,一个月也只得那么一次罢了,瞒了这些年,不想被皇帝一语揭破出来。

“哈哈哈,”只有皇帝一个人笑得畅快,对楼御史道:“你起来坐下,我们结伴出来玩,何必这样。”看着楼御史战战兢兢地重新起来坐下,皇帝才对着朱宣笑容满面:“我来做个和事佬儿,你陪他一个女人吧,把这个女人赎了身子送给他,以消前债。”

晋王、淮王都被茶水呛了一下,随口出这个主意想着当时是逗乐子的五皇子也被茶水呛了一下,只有曼娘欣欣然高兴,过来谢过皇帝:“多谢大爷。”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身份,可是楼御史是谁,曼娘是知道。

能让楼御史吓得跪在地上的,只能是比他官职高的人。朱宣是哭笑不得,今天晚上跑到这里来就办这件事情,但是赶快站起来躬身答应:“是。”眼睛瞄瞄楼御史,御史狎ji,自己当然是不会上折子弹骇。亏这老家伙做的这么隐密,朱宣也没有发现。

楼御史那小胡同里是他家人在京里做生意存放东西的地方,楼御史去也是应当,楼御史和夫人生气的时候,去那里住两天是习惯了,而且人来人往平时就人不少,不想就被皇帝知道了。

活该,朱宣心里这样想,几十岁头发都白了的,还有这个调调儿,刚才难堪的南平王觉得这一会儿真解气,第二个心思就是和在场众人一样,皇上耳目聪敏,人人再加深一下理解。

厅上丝竹曼舞,人人各有心思。曼娘当然是听吩咐坐到楼御史身边,不过楼御史此时小心谨慎的样子,身边不知情的曼娘喂酒喂吃的,都是战战兢兢地吃下去,又不能不吃。

五皇子是父亲在座,说了不要人,一个人在座,是亲随服侍。淮王、晋王身边都有人,两个人也象是楼御史一样,和平时出来是两样,拘束得不行。

只有南平王反倒随意下来,五皇子不要,皇帝拿朱宣开心:“坐到他那里去,左拥右抱是他最喜欢的。”

一左一右两个美人夹坐的朱宣看起来很高兴,左边有人喂酒,右边就有人喂菜;左边的人剥瓜子,右边的人就给果子,皇帝看着好笑,朕真的是带你出来嫖的了,在座的人就南平王一个人乐得不行。

乐得不行也好,战战兢兢如坐针毡也好,沙漏里的沙子都是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掉,时间近午夜时分,厅上酒香脂粉香气中,听着皇帝吩咐跟五皇子的亲随:“回去,让人帮我拿一件衣服来。”从腰带解下一块玉佩递过去:“用这个进家门吧。”

一个ji女笑着献殷勤:“这里备的有衣服,给老爷拿一件来披披则个。”皇帝说不好:“我倒不冷,让他备着明儿一早穿。”再看那个人果然是出去了。

从这里进城到宫里,至少有上百里的路吧,就是来回也要几个时辰,在场的人没有觉得有不什么不对,要衣服回去拿也是正常。做奴才的不就是跑腿办事的。厅上重起丝竹,继续花天酒地之中。

在场的人大多是能熬夜的人,皇帝是勤政熬夜惯了的,五皇子是年青熬夜惯了的,三位王爷不用问,也都行,只有楼御史上了年纪,这样熬着只是强撑着,趁着人不注意的时候,袖子带着鼻烟掏出来嗅一嗅,自觉得还能撑一撑。

回去拿衣服的人走了没有一刻钟,皇帝突然对晋王道:“我又忘了一件事情,让你的随从再一次,告诉刚才的人,再拿一个鼻烟壶来,”又怕ji女再把这里的送上来,皇上补了一句道:“现在是不用,备着明儿或许会用。”

本来要把自己的鼻烟呈上的楼御史手在袖子里动一动,又缩回去了。一人只带着一个亲随,当然留下来都是心腹。皇帝跟来的人要留着侍候,让别人的回去,当然被使唤的人应该是觉得荣幸才对。没有人把这个小插曲看上去放在心上,有人心一动,也是随即就深藏心底。

近天明的时候,晋王的人先回来了,呈上来一个明黄的鼻烟壶,皇帝身边坐着的几次请睡不成的ji女还在笑评:“您一定是位皇亲,这颜色不是一般人用的。”

皇帝挥挥手,让这些闲杂人都退下去,这个时候才看到皇帝身边去拿衣服的人回来却是空手而回。

厅上听着他回话,人人都在酒气中醒过来,最醒神的当然是晋王。朱宣和淮王对看一眼,再看五皇子垂首看着地上,皇帝派回宫去的人没有拿到东西,反而是晋王的人拿到了,这话应该怎么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