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新媒体

《圆梦新媒体》

第22章 食品工厂体验记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张军来到他们的办公室,说道:“文案的,全部跟我来会议室开会。”在他身后还跟者一位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年纪比张军略小,身高大概180米多,身材瘦削,虽然年纪上来,可眼神依然锐利。

张军介绍道:“大家可能有些人不认识,我来介绍一下吧,这位就是餐饮联盟的秘书长翁秘。”

翁秘站了起身,他打声招呼:“大家好,我这人比较爽快,不喜欢拐弯,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吧。”

“可能大家对我们餐饮联盟不了解,原因是我们大多都是专心做餐饮和酒店联盟那些做高端的不同,这些年,我一直在抓餐饮的品质,后来,回过神来后,反而拉下了知名度。所以,很恳切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们推广宣传,这里报酬这边都可以谈,不是问题。”

杨立新听完,提问:“翁秘是想我们帮助你做具体哪一方面的推广呢?我们这里有品牌形象、公司文化、产品推介和包装设计等等。”

翁秘说道:“都做,我前几天已经和张总签署了全方面合作协议了,接下来,艾迪就是我们的顾问团。”

张军含笑说:“翁秘,我们岂止是顾问简直就是你的军师。”

看到张军那点头哈腰的舔狗样子,连杨立新都感觉震惊,平日高高在上傲视群雄,现在为了金主居然可以如此卑微。

想不懂,这或许就是成年人的利益关系吧。

翁秘接着说:“这边餐饮联盟推广是最终目的,但不着急,现在第一步,我这边先给大家一个推荐,是近期冒起得比较快的,它的名字就是火龙锅。地址晚点发张总手机,你们到时候,派人先去他工厂观摩一下。”

会议过后,杨立新见柴文静的表情有些凝重,于是问道:“静静,你怎么了?”

“静静要离职了,你不知道吗?”徐恩惠反问。

原来,柴文静早在上周就已经递交了离职申请。

徐恩惠也叹了口气:“过段时间,就到我了,我准备考研。”

啊,这。这对于杨立新来说,虽然不至于晴天霹雳,却也让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在前面跑是远远不够的,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大家齐心,才能同步发展。

可是现在,他完全没有察觉出自己身边的同事的微妙变化。

这旅游策划公司啊,真的是,事多而杂,一会儿在路上跑着,下一秒又要出文案了,还偶尔要加班,除了要出业绩,还要出点击,这换谁吃得消啊。

柴文静对着杨立新说道:“对不起新哥,我没有将这事告诉你,毕竟这事也是我家人安排的,他们在深滨市,帮我找到了鹅厂的客服。”

“既然是鹅厂的工作,那待遇应该不错了,祝福你。”杨立新伸出手。

柴文静也伸出手握住了杨立新的手:“谢谢,我一有空,会回来探望大家的。”说着,她将一盒一盒的小点心派发了给大家。

杨立新看出这小点心,其实多少能猜出就是马田做的,她口中说的去深滨市,估计多半也是为了马田。

同事离职的心情尚未平复,杨立新和杨可馨就要动身到南城了。

这个位于南城的工厂,居然还不是镇中心,而是位置较镇郊略微偏东北。

杨立新实在不解,这一间工厂有何卖点,翁秘要特别拎出来推荐?还要他自己亲自去一趟?

“唔~这厂还没到啊?好远啊。”就连杨可馨都鲜有的抱怨了起来。

杨立新笑了笑,安慰她道:“是这样的了,领导一张嘴,属下跑断腿。”

周磊则说:“我也只是负责你们的往程,而不负责返程。因此,回来的话,他们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啊?”杨可馨失望地叹道。

工厂所在的位置可谓真的是绝妙,不是正儿八经的在一条大路上,而是在一条羊肠小道的尽头,真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周磊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开定位都差点找不到的那种。

大大个字写着“火龙锅”,门口也不算很大气,只够两辆货车同时进出入而已。

令杨立新意外的是,这间工厂并没有看到原本有的那种轰隆隆的噪音、竖立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的那种。

周磊离去后,杨立新和杨可馨则在保安室签到,等待里头的人过来接。等待的时间中,就跟保安攀谈了起来。

那保安似乎觉得在这里工作很安心,他认为完全可以做到安稳退休。

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士来了,她介绍说自己姓梁,是这里生产车间的主管,然后,说带他们去工厂先转转。

一边走,她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家的公司:“咱们火龙锅在维州四区三县,开了三百多间,员工数也都达到三千多人呢。整个流沙湾地区覆盖了六座城市,老板下一步打算往北进军。”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他们来到了工厂车间,戴上了口罩和头罩、鞋套就进了里面。

杨立新第一眼就被墙上的一张纸吸引住了,上面写着:

做满一年,或评选到优秀员工者,父母免费吃一餐。

做满三年,每年三千教育补贴。

做满五年,享有公司分红。

这工厂是全自动生产,因此,每条生产线所需要的人并不多。

听梁主管介绍,这据说是全省首家做火锅从配料,到渠道销售,再到门店系统化的工厂。

当然,说这些对于两人来说作用不大,因为说多了他们也听不懂。还如不给他们送点火锅料,回去打个火锅呢。

转了一大轮,他们总算见到了火龙锅的老板杨勇,还有就是另外两个不知名的同伴。

杨勇见二人来了连忙让下属招呼。

这名员工梳着大背头,衬衫西服,一脸微笑,嘴里不停地招呼他们喝茶。

事后,他们两人都戏称他为“喝茶哥”。

杨勇见面寒暄几句后,杨立新就开始引导他述说一下创业的经历。

原来,年轻时期的杨勇,满脑子就是想着赚钱,先是省吃简用存了2000元,又找亲戚朋友借点,准备了一台当时流行的扑克机来创业,结果机器没有买到就被人卖了,钱也骗走了。接着,他又企图通过汽油高卖赚差价,也以失败告终。

“28岁的时候,我做电焊工人,后面觉得日子枯燥就辞职了,在路边摆了四张桌子,卖起了麻辣烫,两年后,我还认识了我如今的老婆,接着就和两个朋友,也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两位,一起合伙开了间火锅店,就是火龙锅的前身。”

杨勇说着,叹了一口气:“哎,这一晃,就过了二十年咯。名气是传出去了,但工厂总归只是一间普通的生产厂,人们对这个品牌的了解,最开始,还是从那个个性化的服务开始的。”

火龙锅以服务态度闻名,这点杨可馨就知道了,毕竟这种网红店,她打卡不少。而杨立新虽说没有去过,但也都略有听闻。

其实火锅店,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的。客单价基本上低于90元,因为火锅店没厨师,用的材料也不贵,成本本就不高,但这间店却做到这种规模。完全是依仗其独特的服务方式,火锅料外送、甚至连锅都送,排队的时候,还会请你喝果汁。

吃的时候,节目也层出不穷,变脸、魔术、脱口秀,送你手机防护套,以防被火锅汤溅射,为失恋的顾客都埋单,送单身的人士一杯优格。员工永远保持微笑,各种细节拉满。这种笼络人心的方法,试问哪个顾客不为此而埋单?

然而,杨勇却苦恼:“也许是事业上的瓶颈期吧,我们始终无法突破销售额。你们有没有什么良方?”

“商业这方面,我不太懂。但据我所知,维州人的嘴很刁钻,南方人又不喜欢吃辣,追求新鲜,那些雪藏的牛肉基本提不起兴趣。“杨立新有话直说。

但这句话,却让三人陷入沉思。

随后,杨勇又和杨立新聊起来,不知不觉就已经天黑了,他还送了两人一人一盒火锅套装。

离去时,两人还被大伙儿簇拥护送,这让两人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杨立新甚至觉得手中的这盒套装变得沉甸甸的。

杨勇三人送到办公楼楼下就停住了脚步,并交代梁主管继续,于是梁主管一直送到门口,还问杨立新他们的车呢?

杨立新不敢说他们要搭公交,只好说,听到前面路边。

两人一出门就快步往前走,生怕梁主管跟者出来。

“哎,羞死了,还被问车在哪里说。”杨可馨笑道,“不过呢,拿了人家火锅套装,今晚可以大火锅咯。嘻嘻。”

“哎呀,这火锅我宁愿不要,往后肯定还有很多需求了。”杨立新摇了摇头。

两人聊着聊着,忽然发现,怎么走那么远都不见有马路,都是乡间小道。

原来,这附近没有公交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