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后续2

《九门后续2》

第16篇南派与北派的区别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区别是擅长技巧不同。

北派”以“巧力”见长,如盗洞打在何处(棺前、棺尾)、掘成何形(方洞、圆洞)都有讲究,十分诡异。南派则以“巧技”见长,可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他们手段超强,“南派”的绝活是寻找墓葬。

2、盗墓方式不同。

北派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特别讲究,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既是他们盗墓利用,也是他们盗墓绝技。南派则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此法便是南派中的“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是他们惯用手段,当然也是绝技。

总结:盗墓风格不同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发掘墓葬,“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单纯依靠工具锋锐,所以我们将“北派”盗墓称为“粗放型”。南派在寻找古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他们对中国古代的风水知识有独到研究。

扩展资料:旧社会工具

1、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

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

2、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南派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

首先咱们说说这个“北派”吧。北方黄土干燥,土质比较黏稠细腻,容易凝固,墓葬多为土墓。盗墓首先要确定古墓的具体地点,针对北方古墓后特点,一种方便快速,又能准确定点的工具“洛阳铲”横空出世,所以“洛阳铲”就是“北派”最显著的特点。

“洛阳铲”顶端金属所铸,横截面呈月牙形,底部锋利如刀,使用时将铲用力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铲头就可以带出泥土。经验老到的盗墓者一般都是根据泥土的性质来判断底下有没有墓葬,如果带出来的是五花土即有古墓,生土则是没有。

“洛阳铲”的发明极富传奇色彩,相传民国时期,河南洛阳邙山地区马坡村有个叫李鸭子的盗墓贼,一次去孟津县赶集时看到农民用一种头部呈筒状的铁铲挖洞,利用惯性一下便可深入数尺,李鸭子见到此番情景大受启发。作为一名“骨灰级”盗墓者,寻找古墓的位置地点一直困扰着李鸭子,而这农人的劳作让他的问题迎刃而解。李鸭子回家后就打造了这么一把形状相同的铁铲,之后寻找古墓的成功率大增。洛阳地区的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一时间盗墓之风更是猖獗。由于这种铁铲是由洛阳地区发明并广泛使用,所以外界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

“洛阳铲”从发明到运用不过短短一个世纪,不止成为盗墓贼手中的盗掘利器,同时也成为了考古学者最喜爱的考古工具。

除此之外,“北派”最喜欢的工具还有利斧、凿子、耜、镐头、铁锹和镰刀等锋利的工具,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盗掘古墓,“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依靠工具的锋锐实行“三光”政策,因此“北派”属于“粗放型”。

简单介绍了一下“北派”,咱们再来说说“南派”吧。“南派”更精于技术型,如同中医的闻、问、望、切四字要诀。闻,就是闻气味。依靠气味的不同,“南派”经验丰富者甚至可以嗅闻填土的气味,区分出地下墓葬的朝代。历代墓葬秦汉时期灌注水银,随葬朱砂防腐,唐宋后习惯抹上青膏泥。

问,就是打探消息。与当地人闲聊侃大山,历史传说,古迹名胜都透露着古墓的信息。古地名如带“坟”、“窑”、“陵”、“墓”、“冢”命名的都有烧窑遗址和古墓群,盗墓者再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类来判断。

望,就是看风水。墓地选址大都是风水宝地,富子荫孙之所。盗墓者最佳的身份掩护就是风水先生,但也不是所有的风水先生都是盗墓者,必竟这种职业太损阴德。

切,就是区分古墓的大小和年代。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墓葬封土上用工具打几个洞口,然后顺着洞口从墓中摸出几件殉葬品,根据出土的物品来判断价值和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

清朝文人徐珂在其编撰的传闻笔记《清稗类钞》中曾记载过一件异事。一个名叫焦四的广州盗墓贼判断古墓的技能神乎其技,焦四是个青皮无赖,生性好逸恶劳,纠结了数十个同伙疯狂的四处盗掘古墓,百试不爽。一日焦四带领同伙在荒郊野外寻找古墓,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焦四急忙让同伙分散开来,站在不同的方位感受雷电的特征,并回来向他汇报。过了一阵雨停了,有一个同伙回来报告说他站的地方地面有震动,并且带着隆隆回声,焦四闻言大喜,带领众人来到震动处挖掘,果然地底下有座大古墓。三叔的重启上面也有提到过。

“南派”大多是以聪明才智和技巧来寻找古墓的所在,往往都有所依据,并非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