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道德经.

《墨子与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6]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7],虽智大迷。

是谓要[8]妙。【注释】[1]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无瑕谪:善言,顺物之性,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瑕谪,缺点、毛病。

[3]筹策:出计定策。筹、策都是竹制筹码,是古代运算所用的计数工具。

[4]关楗:栓梢。古代门户的关楗是木制的,横的叫关,即栓,竖的叫楗。

[5]约:缠束,用绳捆物。[6]袭:因袭,继承。[7]资:借鉴,帮助。

[8]要:重大的,深奥的。【译文】善于行路的,不会留下辙痕;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把柄;善于计算的,不必使用筹码;善于闭门的,不用闩锁就使人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就使人解不开。

因此,圣人总是挽救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是因为懂得运用道的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恶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解析】此篇是老子的人生论,教人明白

“道”

“体”的互用。文中的

“五善”之人,乃完美之人、懂道和善用道之人,也就是老子之谓的圣人。

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物为用;不可自私用智,妄作聪明;更不可弃人弃物,使天下无可遗之人,天下亦无可弃之物;必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