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武夫

《嫁武夫》

第102章 寿州之围2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刘彦贞虽是我南唐的一员勇猛,却不善谋略,无论是兵法谋略,或是在军中的威望,以及两军对阵的经验,委实逊色镇国公甚多。臣认为他绝非李谷的对手,恳请陛下恩准,镇国公重掌兵符……”

“住口!”李璟大怒:“此事不必再提。”

镇国公得知此事,在府内连声冷笑。同样不看好此战的,还有一人,正是被软禁皇宫的江铭玥。

只因——唯独她知晓历史的走向。

自她入宫不久,南唐后宫接二连三发生了奇事:后宫嫔妃们,纷纷跑到勤政殿请旨,愿入毓秀殿。李璟原本还很欣慰,以为众嫔妃识大体自愿去侍奉皇后钟氏,一问才知,她们一个个竟是为了进去看病。

江铭玥一面整顿后宫事务,一面悉心为钟氏调理身体,毓秀殿、寿昌殿两头跑,每日为众妃嫔和宫女、太监、护卫们诊脉看病。

她整日忙得团团转,赫然成了皇宫中一位免费女医,前来求诊者络绎不绝。

在皇宫期间,明面上有钟氏、周娥皇、永嘉公主、六皇子的照拂,暗里还有大皇子、燕王的保护,她暂无性命之忧。这点,也让镇国公安心不少。

江南,连日阴雨绵绵。她难免担忧初入军营的赵隽,能否平安无恙。

这心思,藏的极深。

白日里不显,每到夜深人静时偶尔才会露出端倪,她只庆幸,家书已送去寿州,不知小公爷可曾收到?可会听她的劝告?

寒冬时节,两国战事已起,她在劳碌和忧思之下,终于病倒了。

显德二年,十二月。

李谷自正阳县搭浮桥渡过淮河,先锋都将白延遇,连续在寿州城下、山口镇、上窑击败南唐军数千人,筑堑围攻寿州。

南唐的这个新年,百姓们人心惶惶。

毓秀殿,已解除封禁,钟氏凤体痊愈。江铭玥依然被留在宫中,倒是能得知两国交战的消息。太医院钦佩她的医术,对她的寒疾很是上心,用了不少珍贵药材,病情才见好转。

显德三年,正月。

柴荣命王朴、向训留守东京,亲征淮南。这一年,乃南唐保大十四年。

寿州由刘仁赡坐镇,严防死守。赵隽初次见识了两军对垒的生死厮杀,多次出谋划策,致使李谷的周军久攻不下。此时,唐将刘彦贞率军三万来援,已至来远镇,距离寿州仅两百里,又派数百战舰往正阳而来。

李谷连夜召集文武将佐商议,以没有水战器具为由,为防浮桥被破坏我军将腹背受敌,当即下令焚毁大营及粮草,抢先撤军,退守正阳。

“我军退却,南唐军一定追击。”

柴荣刚抵达围镇,听说李谷退军,派人连夜前去阻止李谷撤退,但已追之不及。

大军在撤退时秩序混乱,以至于数百名淮北的役夫都被留在寿州。柴荣大怒,于是派禁军大将李重进,主持南征事务,领兵赶赴正阳,阻击拦截唐军。

刘彦贞有勇无谋,听说李谷主动退军,就以为敌军害怕,不顾刘仁赡等人的劝阻,执意率兵追赶而来。

刚追到正阳,不料李重进的军队抢先一步。唐军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就被迫迎战。李重进勇猛无比,三军中夺帅,斩杀刘彦贞,擒其部将,率军渡过淮河,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缴获军械三十万,一鼓作气打败了南唐的军队。

后周,首战告捷!

柴荣抵达正阳后,驻军于寿州城下,命李重进代替李谷率军攻打寿州,又征发亳、颍、徐、宿等州数十万丁夫攻城,昼夜不停。

刘仁赡在寿州城墙上,俯瞰敌方的军营,不免忧心忡忡。周帝御驾亲征,可见此人征伐南唐的决心。

这一战,不容乐观啊!

赵隽身披战甲,同样站在城墙上,眼中却跳跃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下方那年轻的男子便是周天子吗?他那堂兄,可曾随军前来?

军报送来金陵。

韩熙载得知后周换了主帅,改命李谷为寿州行府,不由松了口气,随即又扼腕叹息。此乃李谷以退为进、诱敌深入之计,可他在周天子柴荣面前,却并未辩解。

此时,未来的大宋天子赵匡胤,被柴荣派去袭击南唐水军。

南唐文臣武将们,一致认定周军不善水战。赵隽自收到家书后,就暗中多方探查,心知后周十二大将个个不可小觑,而赵匡胤的勇猛,犹在李重进之上。

果然如他所料!

两军交战,唐军又一次败北,足足折损九十余艘战舰。赵隽密切关注战况,闻讯后仗着艺高人胆大,就要只身出城,前往正阳去会会此人。

“亦川,切莫以身犯险,眼下当务之急是守城。”

刘仁赡极力劝阻,才让他打消了此念。赵隽站在城墙上远眺,心中甚感遗憾。

二月,赵匡胤紧跟着袭击清流关。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十五万大军,驻扎在清流关。

赵匡胤兵临城下,皇甫晖请求布阵决胜,他大笑着答应了。于是,皇甫晖摆阵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阵中,一刀就砍中了皇甫晖的脑袋,姚凤等将领均被擒获。

滁州城破。

柴荣在淮河作战指挥,命王逵攻打南唐鄂州,也就是后世的湖北武汉。

南唐冯延鲁担任东都副留守,率先弃城逃走,躲进一座寺庙里,削发为僧,只可惜太倒霉被周兵擒获。光州刺史、舒州刺史、泰州刺史也纷纷弃城投降。

这日早朝,冯延巳又被政敌弹劾了。

冯延鲁,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额之子,乃冯延巳的异母弟弟。他被后周所俘,恰恰给了韩熙载等人弹劾冯延巳的一个理由。

正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冯延鲁本该报效朝廷,却临阵脱逃。若不是成了后周的俘虏,罪该问斩才对。

工部尚书查文徽力辩群臣,陈觉和宋齐丘等人,也在朝堂上帮着说了不少好话。李璟素来袒护昔日的东宫旧僚,今日又出来和稀泥。

下了朝,消息不胫而走。

毓秀殿中,后宫众人对此事议论纷纷,除了惊恐两国战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称赞天子仁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