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下源空

《善下源空》

第40章精英的知识被大众掌握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双脚走不出大山,双手改变不了命运,但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觉醒,觉醒的大脑渴望智慧,智慧照亮前行的路,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有善于读书的人,才能灵活运用出各种知识蕴藏的力量。一个人成为精英中的精英,若是只为他自己谋利,他就会给社会搭起一个金字塔型的组织,控制住他能控制的一切,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器,在这台机器面前,弱势群体是无力反抗的,金字塔型的组织对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知识领域的金字塔可以用更系统的,深入浅出的知识来摧毁,一个顶尖的精英,不是把知识据为己有,而是把他毕生所学用通俗易懂的话教给大家,把大家的认知能力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台阶上,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万在发不知道,这一切都未发生过,只能想象,也许,这是根本的脱贫之道。

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万在发心里很失落,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只恨自己被人压制,什么都做不了,他对不起自己一生所学,若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学这么多东西有什么意义。再看看现实的社会,不挣钱的学问没有人关心,要影响社会,改变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只有研究透资本运用的高招,破译富裕的密码,才能尽可能地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这,便是无穷无尽的知识力量,很遗憾的是,很多人荒废了自己的大脑。

万在发是痛苦的,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社会,在金钱挂帅的时代,知识不是用来回报给父老乡亲的财富,而是变成自己手里的吸金利器。对个人是有利的,对整体却是不利的,大家把知识分享出来,只会收获得更多,那些保守的人,是没有存在感的,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人,尽管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要是孔子,鬼谷子,老子等先贤不乐于分享学问,是不会受到后世敬仰的。

在家乡,万在发碰到下雨的时候,总有人不收摊,打着大伞做生意。在天冷,天黑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跑摩托车的人没有回家,而是等着拉客,对这些身体勤奋的人,刚开始是感动,敬佩,后来是同情,其实他们是可以早点回去的,腾出一些学习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现在他最不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清醒人,知道很多人宁愿吃身体的苦,不愿吃学习的苦,不是他们不学习,而是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没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后代在资本为王的时代,得不到优质的教育,大多数人是翻不了身的。资本垄断的教育,会极大地抬高了获取知识的成本,而一个先进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乐于分享知识的。村民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只是没有条件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罢了,多数人不知道应该主动去学些什么,只能通过手机被动学习,很容易被洗脑。就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很多人走入社会,不得不为生存努力奋斗,也会放弃学习,因为那些重要的知识和经验,是没有机会去接触的。万在发想,大多数人要是掌握了世间很多顶尖知识,要控制这个国家和民族,让他们的大脑成为其思想的跑马场,驾驭他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一个民族搞不好自己的教育,最重要的那部分知识被少数人掌握垄断,却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改的那个什么开证实了这一点,教育市场化会葬送一个民族的未来,因为这会让顶尖知识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

万在发深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身体的勤奋能换来一时的稳定,换不来主动的人生。这些年,他的心思不会放在怎样才能买一辆车上,怎样与人打交道上,怎样去研究修好一台机子上,家里接个电线,灯泡开关坏了,都是弟弟来搞,倒不是因为他懒,家人能搞定的事情,就让给他们做,到现在,万在发连摩托车都没有骑过,他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就这样,万在发成为村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人。正是把精力和金钱投资在大脑上,万在发变成了一个有才华的穷人,被很多人看不起,他深知自己资质平平,能在一家企业弄出点动静,是这些年勤于学习和思考的成果。

万在发回到老家,发现自己与儿时玩伴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喝酒,喊拳,打麻将成为村里的话题,这些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他愿意学的,他们却很乐意花很多时间投入进去,在杯盏交错中体会到了朋友带来的快乐,这叫今朝有酒今朝醉,知足常乐,倒是他万在发不明事理,活得痛苦。就是在村里当管事的四叔,也说他把书读糊涂了,连村里的规矩和基本礼仪都不懂。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乡俗的力量,会同化一个人,变得随波逐流,不融入进去,就只能独自相处了。村里办丧事,很多人倒是玩得很开心,很尽性,慢慢地,万在发不再讨厌丧事了,因为丧事反映了大部分人的生死观,既然都要死的,就应该活得痛痛快快,死也要死得热热闹闹的。少则停放五六天,多则半个月才把死者抬上山,子女多的人家,请来吹唢呐的,拉二胡的就多达十几班,这边还没有吹完,那边二胡就拉响了,敲大鼓的,围着大鼓边敲边扭动着身姿,戴着孙悟空面具的,耍着滑稽的猴棍,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感觉这不是办丧事,倒像是庆祝死者功德圆满。在慢节奏的乡村,这时候很难体会到城里人那种冷漠孤独感,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的告别仪式,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要落叶归根的原因之一吧。

去过几个大城市的万在发,已经厌倦了其快节奏的生活,就是必要的仪式,也是举行一会儿就结束了,没有乡村那么有仪式感,高楼大厦把人心隔开来,反觉得乡村的繁文缛节才是生活中应有的一点艺术点缀。刚闯社会那会儿,觉得家乡落后,是被繁文缛节束缚了,现在想起来,能在这里安居乐业的人,何尝不是活得通透的人,尽管他们对现代的高科技不是很了解,挣钱欲望也不强烈,但对人生的理解,却是很深刻的。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没有金装的人生就是不思进取的人,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未必深刻。价值观差异很大,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世界的人种点地,打点短工,就过上了悠闲的生活,另一个世界的人为了房贷,车贷,孩子的培训费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真的说不清楚哪个世界好。正是因为懂得城里人的苦恼,有些贫困户宁愿过着悠闲的生活,也不愿意搬进扶贫干部指定的大楼,不需要扶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不是固执,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就是对两个世界的人很了解,万在发明白,经济基础不稳,没有一批会教学生的优秀教师,是很难改变一个落后地区人的思想观念。没有人不想搬到新区,接受好的教育,过上好的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搬得出,稳得住,无后顾之忧,还得把乡土好的文化保留下来,没有文化做纽带,一些人就只能孤独终老了。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光是巩固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基础,还得普及教育,让普通大众提起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提高认知能力,在资本控制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分享出来,从整体上提高了教育水平,还是有可能办得到的,尽管任重道远。

精英垄断了顶尖知识,叱咤风云,落后地区的普通大众,认知能力有限,只能掌握一些普通的知识,也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提供出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各种条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