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回来看看

《我就是回来看看》

第四十七章 影响力与发声渠道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看着亚力克那副愕然的表情,莫非心里满意了。

于是继续装比,“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认真去看,去分析,去伪存真,找寻答案,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

“那些宣传上的东西,没有一毛钱的价值,它只会蒙蔽你的眼睛,拉低你的智商。所以,你如果学不会,那就听我的就行了。”

“没说的,你指哪儿我就打哪儿,唯你莫非马首是瞻。”

亚力克“啪啪”拍了两下自己的胸膛。

颇有些义气相随的敞亮劲儿。

周崇华算是看明白了。

这孩子这是早就沦陷到盲目了啊。

要不然,绝不会是这种惟命是从,不论对错的做派。

他并不明白,在后世,这种人会有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叫做脑残粉。

但是,说心里话,对于这些信息,就连他这个同宗同源的香江人,都不是太了解呢。

更不要说作为英吉利人的亚力克了。

而事实就是如此。

如今的香江,整个的环境与共识就是这样的。

暴发户心态爆棚,不说眼高于顶,但在最起码先入为主的观念上,人们的普遍观念,还是有些就高踩低的。

或许说一句崇洋媚外或许有些夸张,但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

在他们眼里,欧美才是主流,是香江心里梦想的目标。

而一衣带水的内地,此时还是穷乡僻壤的落后国家,别说和欧美发达国家去比较了,就连毗邻的大和、新加坡甚至是马来都有所不如。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句话放在香江,是相当一部分不会认可的。

这部分人,就是后来所谓的“香蕉人”了,他们不光会忘本,还能数典忘祖,背弃民族信仰,国家大义。

说白了,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殖民的生活,将自己幻想成了外国人……

当然了,站在80年代这个时间门槛上。

这种意识观念虽然有,但是,远没有后来那么普遍和鲜明。

如果把这个时间点,再向后推十年甚至是五年。

那么,这种扭曲的三观,就会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导下,开始茁壮成长,慢慢的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形成主流。

这个过程,会出现在香江,也会出现在台南。

而这些,都是莫非不想再去经历一次的阵痛……

他是医生,不只是能治病救人,也能做得更多!

话题谈到这里。

莫非也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对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也要两手一起抓,而且还要两手都要硬呢。

宣传阵地怎么可以轻易放弃?

想到了就做,就是这么任性……

于是,他再次看向亚力克,“哎?亚力克,我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儿……”

“噗嗤……”

亚力克还没什么反应呢,周崇华却瞬间笑喷了。

你有完没完了啊,老是玩这一套,想起一出是一出的,玩呢?

这一刻,他都开始为亚力克默哀了,甚至内心里,还有些很复杂且纠结的窃喜。

因为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惨的那一个。

幸甚,幸甚啊!

周崇华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看到莫非和亚力克齐齐望过来的眼神。

他很明智的选择了自保,“不好意思啊,忽然想起了一点其它的事情,你们接着聊,当我不存在好了。”

亚力克有些不明所以。

但莫非怎么可能看不出他心里的龌龊。

他冲周崇华“呵呵”笑了两声,打定了主意要秋后算账。

否则,岂不辜负了自己“恩怨分明小郎君、有仇必报真君子”的名号?

周崇华也是虱子多了不怕痒。

扮横耍无赖装无辜嘛,就像谁不会似的,来啊,谁怕谁?

莫非无视,转头继续拉亚力克做壮丁,“你回去之后,联系一下英吉利丽的呼声公司,收购他们手里香江丽的电视有限公司的股份。

“我估计,差不多1000万英镑左右也就够了,实在不行,那就利用一下你手里的资源,总之,这家电视台我要拿在手里。”

在他的印象里。

丽的呼声把它转卖给澳洲财团的时候,应该是在1981年3月份,价格在1亿2000万港币左右。

但是,虽然那时候的丽的呼声,因为经济的原因,已经开始了衰败。

但丽的电视台本身,却正处于巅峰期。

他们甚至一度摧毁了无线电视台(TVB)的多元化节目设置。

而现在,还是1979年的12月。

去年,佳艺电视台刚刚倒闭,丽的电视台也还在蓄力阶段,所以,价值也许还没有一年多后那么大。

1000万英镑上下,应该足够让丽的呼声总部满意了。

实在不行,那就继续砸,砸到他直到接受为止。

他记得丽的呼声手里,就攥着丽的电视台61·2%的股份,剩下的都很分散。

包括怡和、嘉道理家族、永安郭氏家族、渣打银行、徐世勋家族等,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

对此,莫非也没什么太大的想法,能买就买,不能买也无所谓。

反正只要这条传播渠道,能贯彻自己的意志,那就一切好说。

至于赚钱分红,甚至是提建议亦无不可。

但是那些指手画脚搞事情,就不要去做了。

否则,他不介意直接秀一下肌肉,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底线……

“丽的电视台?你这次跨领域的步子,迈的可有点儿大啊。”

周崇华沉吟着,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电视台和研究院之间,确实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啊。

莫非却有自己的不同见解,“那你就错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领域是不能互通的,无非就是怎么联系而已。

“况且,你不觉得现在的舆论,是一直在引领,甚至是主导着香江的社会风向吗?只是这种引导的潜移默化,没有那么明显而已,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存在。”

“莫非说得对,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重视。”

亚力克继续刷自己的存在感。

虽然话里没什么新意和营养,但可以加深莫非的认同度啊。

这就是合力的效应。

作为捧哏,他做的很有觉悟。

周崇华看了眼对面的两个人,陷入深思……

丽的电视台。

是香江历史上的第一家电视台,也是全球首家华语电视台。

是的,它成立的时间,比祖国的央视还早了一年。

只是刚开业时,它还叫丽的映声。

是香江丽的呼声的全资子公司,以收费有线广播形式经营。

虽然打着华语电视台的旗号,却只有一个英文频道,还是黑白画面的。

直到1963年。

丽的映声才增设了中文频道,以粤语为广播语言,至1967年,它的用户已经多达6000户。

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9月。

无线电视台开播,无线接收,全部免费,还有一部分是彩色画面的节目。

直接导致丽的映声的用户,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

1973年,丽的映声的牌照到期。

于是丽的呼声联合怡和、嘉道理、渣打以及永安郭氏、徐爱周家族等,正式成立了丽的电视台。

同年,丽的电视台获得中英文无线电视台的主办权牌照,于12月正式开播,也采取了彩色无线免费模式。

而随着去年佳艺电视台的倒闭。

丽的电视台也与无线电视台,也再次形成了双雄并立的格局。

现在的无线电视台,大股东还是李孝和家族,坐在董事局主席位子上的,也是李孝和本人。

赵逸夫虽然管理着整个无线电视台的日常事务。

但是此时的他,手里掌握的股份,却其实并不多。

直到明年李孝和突发心脏病去世,赵逸夫才从李家手里,收购了一部分股份。

以此成为了无线电视台的第一大个人股东,进而登上了董事局主席的位子,正式开始掌权无线电视台。

所以,对于莫非而言,如果此时就能掌控丽的电视台,那么,就等于在香江占据了传媒领域的绝对先机。

而对于这样的机遇,莫非从来都是先拿到手再说的。

“看来,丽的与无线的碰撞,将会是自己与六叔的较量了啊,这会不会对老人家有些残忍?”

莫非心里这样嘀咕着。

表情里,却颇有些恶趣味得逞的跃跃欲试。

还好,周崇华和亚力克都已经离开了。

不然,看到他这个诡异的笑容,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心有余悸,留下些什么心理阴影。

莫非稍加思索,再次走进一号试验车间,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莫世文。

既然丽的电视台可以收入囊中。

那么,就有必要给它升级相应的软硬件配置。

进而迅速提高电视台的档次,将这种逼格延伸到从业人员和节目质量上,把影响力推高到相应的高度。

专业领域的经营理念、科学管理、节目创新、发展规划,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引进或培养对口的精英人才。

而丽的电视台,如今也正好人才济济。

包括黄夕照、徐晓明、丽的三雄、史南生、萧若远、黄鹰、黎大炜、李惠民、程晓东、萧升、伍卫国、章国荣、梁晓龙、芈雪、文雪儿等,现在都还在丽的呢。

所以,这些人才,是足以扛起电视界的半壁江山的。

只要莫非随便指点一下,别的不说,压制住无线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但是,想要在硬件配置上与无线拉开距离,甚至是碾压,那就需要借助莫世文的技术支持了。

1979年的现在。

电视节目还处于播放电视剧、综艺节目演播室录制等固定场所制作的状态。

现场直播、外景采访拍摄、实况转播等,还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也不是香江的电视台,有能力去做到的。

而原因,就在于设备器材的限制。

你能想象,做个街头采访,都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还要配备专人负责同样几十斤的录像机,然后音响师、灯光师,甚至需要专门管理摄像机与录像机的连接电缆,这样前呼后拥的情形吗?

太繁重了好不好,那就不是人干的活。

说白了,无论是采访,还是热点追踪,这年头是很难存在的,全凭一台照相机,局限性太大。

所以,莫非首先要做的,就是这方面的更新换代……

听完莫非的要求,莫世文甚至都不需要思索。

直接道:“便携式摄录一体机,还是可以实现的,也不怎么复杂。至于是选择模拟记录方式,还是选择数字记录方式,就在于你了。”

“嗯?这年头已经有数字技术的说法了?”

莫非倒是愣了一下。

在后世,数字化可谓是深入人心。

做什么都要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难道在1979年,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多新鲜啊,”莫世文面无表情,“这个概念其实早就有了,而且几年前,就有很多技术人员,热衷于讨论这样的问题了。

“就在今年的NAB展会上,安培、索尼和Bosch,还一起展示了自己在数字领域最新的研发成果,从而掀起了各家公司,对于数字化录像机研发的竞争。”

“是吗?这么说来,国际电信联盟的数字记录标准,早就已经通过了?”

莫非倒不是觉得心疼,只是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少了点儿亲身参与并见证的体验感。

莫世文:“现在的主管组织还叫CCIR,也就是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它在1993年才会和国际电信联盟合并。

“而且,数字记录方式的统一标准,也不是由它决定的,而是SMPET,也就是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

莫非眼睛一亮,“噢,听你的意思,现在这个标准还没有确定?”

莫世文:“……”

特么,你从哪儿听出来这个意思的?

工具人虽然不会产生情绪,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莫非理解能力上的无语。

但是,莫非其实也猜对了。

因为数字记录格式的统一标准,还是在1980年才确立的。

事实上,模拟记录方式的录像记录制的节目,在质量上已经很完美了。

但是他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每经过一次复制,就要降低信噪比2~3dB,四五次之后,图像的质量就会有显著变坏,甚至是无法播出。

这也是数字化技术出现的一大原因所在。

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实现了数字化,就不会再出现图像质量下降的现象。

于是,一种崭新的记录格式-数字记录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