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昆仑

《无敌昆仑》

第47章1卷玄黄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岁月悠悠,院子里,高榕树上附生、寄生的兰花、苔藓等植物,谢了又发,发了又谢。

繁花似锦的日子里,余生定定坐在树下,万物凋谢的日子里,余生也定定坐在树下,坐在树下,翻开一册册古老的经书,道士,仿佛石头铸成的雕塑,全心全意,读经背经。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

余生乾坤袋里的道经道藏,堆成两座山,一座很大,一座小许多。

大的那座道经书山,余生已经读完了,小的那堆,有些已经读了一两遍,但没有读透,没有背住,还要在读。还有很少一部分,从来没有被翻开过,一次也没有读过,等着余生翻开。

这两年来,道士余生的天目神通,越发玄妙,黑夜视物,犹如白昼。

因此,道士读经,日夜不分,困了便睡,醒了便读,愈发自然。

两堆书山,就是道藏三千。这三千道藏,不止是书,不只是书上文字映照的内容,重要的,还有记载内容的东西,纸张竹简,兽皮玉石,各有玄妙,各有道韵。

同样的道经,被不同的人记下,记在不同的地方,是否蕴藏道韵,蕴藏怎样的道韵,读经人,会体会到完全不同的东西。

余生乾坤袋里的道经,便藏着各种各样的道韵。

三千载道体,三千大道书,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数百字,有的千余字,有的万余字,录着各种各样的玄法妙术,修行理念,传闻传说……

五岁时,余生曾经问老道人,“师傅,何为上真之道?”

然而,昆仑老道人并没有告诉余生答案,老道只是摇摇头,说,“你只管读,只管背住,该你知道时,你自然能知道。”

余生张了张嘴,他不太明白老道人的意思,他想再问,但他终于没有问。

后来,等他读到《上清太上八素真经》时,便明白了自家师傅说的该知道时,自然会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因为,他想知道的一切,本来就在三千道藏里,本来就在各种各样玄妙的道韵里。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说,“上真之道有七,太上之道有三,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

又有,上真之道七,“第一曰太上郁仪奔日文,第二曰太上结璘奔月章,第三曰太上八素奔辰隐书,第四曰太微帝君飞天纲上经,第五曰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六曰金阙灵书紫文上经,第七曰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经里有无数问题,经里,也有无数答案。

正因为这样,他的师傅才会告诉他,读完了,背住了,自然就会知道。

十多年来,道士读经背经,遇见无数疑问,又揭开无数疑问,每一次,当他揭开一个谜题时,他的心神,都变得异常愉悦。因此,读经背经这种在常人看来,无比乏味的事情,余生读出了无尽道韵,无尽趣味,无尽玄妙。

余生不修,但天目神通自生。

这种自生,或者,正是藏蕴在道经里的道韵滋养的结果。

不修而神通起,这有玄弥的涵义,所以老道士才在余生现了神通后,要他每日观想,以神以念。数千上万次认真观想,在余生来到一芥天的那个晚上,量变引起质变。

那个晚上,余生太想要看见天外之物,极限运转之下,念力通达,天目生变,发生二次蜕变,在他的眼里,出现了一本虚幻的经书。

这是机缘巧合,也是十年读经,数百个日子用心观想,终于水到渠成。

那个晚上之后,余生发现自己读经背经的速度,对经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经书上蕴藏的道韵的理解,仿佛获得了质的突破,同样的经文,他只需要花费之前一半不到的时间,便能够达到之前的读经效果。

这是好事,余生不知道的是,他的神识海里,一本模糊不清,虚幻不实的玄黄经卷,正在由虚而实。

那本在他眼睛里一闪即逝的道经,碎了,裂了,消失了,但又没有彻底消失。它化在了余生的意识里,随着余生的意识,换了一个地方,跑到了余生的识海里,从无到有,一点点,一点点,缓慢而粗糙的重新凝聚出来。

余生读的道经越多,对道经道卷里蕴藏的道韵理解越深,识海里的玄黄经卷,便越凝练。

七年来,玄黄经卷,虽然还是给人一种虚而不实,仿佛影子的感觉,但却已经可以看见大概,不再难见难闻,倒仿佛是埋藏在无尽时空深处的缥缈存在,投来的真实影子,横压在余生一片混沌的识海里。

一个彻底虚幻,一个渐近真实,虽然都是影子,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余生的识海,也因为多了这一个影子,而变得异常不同,有厚重,有苍茫,有高远……

最重要的是,多了这样一本恒压识海的经卷,余生的识海,仿佛有了秩序、规制、道法、生机,不再是一片混沌死地,永寂虚无。

生灵识海,本来一片混沌,如宇宙未开之前一般。

混沌开而生天地,余生识海未开,却先出现了玄弥经卷的影子,可以说,无中生有,由虚而实,藏着无限韵味,无限道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