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士无双

《唐士无双》

第133章贞观第一科举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某要见陛下!某要见陛下!”

窦恽哭嚎着,涕泗横流,如丧考妣。

“陛下,臣忠心耿耿啊!”

“臣为大唐流过血,臣为陛下挡过刀。”

“陛下,臣知道错了,饶了臣这一次吧,臣愿意回乡种地,再也不涉足朝堂。”

。。。。。。

又是一月一度的大朝会,李世民倾听着民部的奏表,很是满意。

今年又是大熟,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市面上也繁荣了不少,赋税增收了不少。

所以,民部的人弹冠相庆,很是开心。

李世民也很开心,于是大手一挥,令工部与将作监,共同拿出一个治河的方案来。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自然不会有人反对,更何况如今国库充盈,不花钱留着干什么?下崽吗?

长安至洛阳的直道,也交付给了南山集团。

一时间朝堂皆大欢喜,你好我好大家好。

冯智戴就是在一片和谐之中,走进了长安。

他对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就是个质子而已,这一次入长安,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岭南。

所以,他带的东西很多。

各色特产,各色宝色,一大车一大车的运到了长安。

这其中,有进献给皇帝的宝物,有用来走关系的资金,还有他自己需要的钱财。

卫尉少卿,就是冯智戴的官职。

就是个散官,没有实权,养老用的。

然后,他就入了国子监。

他本来想去南山书院的,为的是跟南山集团打好关系,可惜没有通过考核,书院自然不会收他。

更何况他年纪也不小了,已经二十多岁了,在南山书院一群半大孩子中,着实太过显眼。

国子监就不同了,这里连三十多岁的老书生都有。

如今国子监江河日下,度日艰难,许多好苗子都投奔南山书院去了。

毕竟,在国子监读书,了不起就是参加一下科举。

但是南山书院不同,选择比较多样化。

更关键的是,你想要参加科举,也得能中才行。

三十多岁的老书生就是个明证。

在大唐,科举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很难。

大唐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还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大唐读书人要夺状元,并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三级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才参加国家级考试,国家级考试又要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复。

大唐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

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

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大唐是没有后来的什么状元、榜眼、探花的,那是宋朝才出现的玩意。

各个时代都有黑幕,大唐也无法例外。

大唐科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推荐,考生因此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趋之若鹜,这种体制隐含着很大的裙带关系和腐败倾向,但是也的确有很多学子因为才华显露头角,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结果受到了极力称赞,白居易的仕途因此得益不少。

相比后代的科举而言,大唐科举取士中投卷、荐卷之风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科举的公正性。

大唐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这就是应试考生的“投卷”。

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他们向知贡举官推荐,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

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

为了加深达官显贵、文坛大师对于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考生们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

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

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

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更多人才。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政府机构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科举中投行卷的做法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唐文学的发展。

大唐崇尚诗赋的社会风气促进大唐的诗歌创作,特别是进士行卷对于文学创作起到重要作用。

投卷、荐举制度的推行时间一长,便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声誉。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官宦子弟则往往占尽先机,因有其父兄亲友及各种官场关系为其攀联请托,行卷时便易于受重视,更容易科场及第。

正因为此,以致于出现“错认颜标”的笑话。

考试与自荐、推荐相结合,虽然在一定程度推动唐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克服科举“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但实行时间一长,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金秋十月的时候,贞观年间的第一场科举便开始了。

一连三天的考试,实在是乏善可陈。

冯智戴也参加了,他自觉考的还不错。

南山书院,遣学生十人,也参加了贞观第一科举。

这其中,就包括王玄策、狄仁杰,两个娃娃。

他们没有去投行卷,因为不需要。

很简单的考试,但是许多人也在看笑话。

因为南山书院的学生,最大的也不过十六岁而已。

十六岁,要是考中了,在隋唐两朝,都算是天才了。

更何况最小的狄仁杰,也不过六岁而已。

六岁的孩子,开什么玩笑呢?

不过当考完试的时候,负责阅卷的官员们坐蜡了。

这是贞观改元的第一次科举,可谓是举国关注。

所以,李世民特意点了礼部尚书豆卢宽作为主考官。

当豆卢宽看着一模一样的试卷,除了墨义、经帖有细微的差别外,几乎一般无二。

而且准确率百分之百,墨义、经帖也颇为出色。

豆卢宽很为难,这要不是作弊,只能说明南山书院的学生们,实在是太逆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