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匠

《大明宫匠》

第三十三章 夺宫门一朝天变0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正月十五晚,没心思上元节娱庆的徐有贞、曹吉祥、张軏三人如约来到武清侯府,与石亨在密室中碰面。

石亨首先通报:“诸位,今日石亨至南郊天地坛,代圣上主持了祭祀天地大礼。不难看出,内廷的太监们人心惶惶,个个都在考虑自己的后路。”

徐有贞问:“陪祭的太常寺官员有何表情?”

石亨道:“太常寺卿许彬老狐狸,不动声色。其他人似乎尚不知情,皇上病重的消息是严格保密的。不过,看来皇帝真的撑不了多久了。所以嘛,此举正当其时。如今又有徐大人加盟,更是如虎添翼了。大家说说,这件事应该如何办呢?”

徐有贞问:“南宫知道了吗?”

“知道了,”曹吉祥答。“他已应允。”

徐有贞道:“只要太上皇应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曹吉祥道:“仁寿宫也支持咱们。孙太后说了,她要让她哥哥参与此次行动。”

“太好了!”徐有贞道。“这就算是与孙太后绑在了一起。那么,有贞就来说说我所制定的具体计划吧。”

大家都看着他。

“第一步,张軏将军以边关报警、护卫皇宫为名,率一支京营军来皇城。”

张軏道:“这个我可以做到。只不过,不能让士兵们知晓此行的真实目的。他们若是知道了是去政/变,有可能不听话。”

徐有贞道:“这是你的事,不许出疏漏!先做好骨干军官的工作,士兵们都听军官的。”

“明白。”

徐有贞接着讲:“第二步,武清侯用自己保管的钥匙打开皇城城门,放张将军的队伍入城,担任警戒,以防禁军反扑。”

石亨拍胸脯道:“放心,开城门的事包在我老石身上。”

“第三步,去南宫接出太上皇,拥他进入內苑,登上奉天殿,趁景泰帝病重,宣布复辟!诸位看看,有何遗漏之处吗?”

张軏道:“步骤清晰,我看很周全。事不宜迟,应及早动手!”

徐有贞道:“张将军说的对,及早动手。就定在明晚吧,正月十六,正式行动!”

石亨仍有几分不放心,问:“有几成把握?”

“万无一失,我等一定能够成功!”徐有贞的口气不容置疑。

“有你这句话我老石就踏实了,”石亨道。“明晚动手!”

徐有贞道:“有贞觉得,我们的力量仍然稍显单薄,不妨再拉几个同道者进来。”

“徐大人认为谁还能与我们同心?”石亨问。

“有贞想到两个人,他俩一向忠于前朝,视太上皇为正统所在。”

“愿闻其详。”

“第一个是杨善,他曾出使瓦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也先释放太上皇回京。立有如此大功,今上对他却赏赐甚微。他对此颇有微词。”

“行,算他一个。”石亨同意。

“第二个是靖远伯王骥,”徐有贞道。“他曾在宣德、正统两朝长期担任兵部尚书,三征麓川,平定苗乱,在西南和西北都屡立战功,是我朝文官中因军功而封爵的第一人。景泰初年,皇帝命他守备南宫周边,兼负监视之责。可他在此任上,对他的监视对象太上皇却很是同情,百般照顾。”

石亨道:“靖远伯对太上皇忠心耿耿,这不用怀疑。可他的年纪是不是大了些?已经七十九岁,在安度晚年,他愿意冒这种有可能祸及九族的风险参与政/变吗?”

徐有贞道:“靖远伯虽已年近八旬,在家养老,他的身体却钢钢的,仍然跃马吃肉,盛情于声妓之中。有贞与他聊过,他为太上皇大鸣不平。”

石亨道:“既如此,徐大人就把他也叫上吧。”

“那我们就定下来了,”徐有贞道。“就明晚了。届时大家先到有贞家聚齐,再最后碰一次,落实细节,然后行动!”

刚刚过去一天,不知不觉中他已成为了这个阴谋集团的定盘星。

“好,一言为定!”石亨道。

大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

王直、胡濙、王文、陈循等朝廷重臣最后一次聚在朝房中议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商辂、礼部侍郎姚夔也都参加了进来。

王直道:“明日圣上就要在奉天殿举行年后的首次大朝会了。新年新朝会,因此格外重要。咱们须利用此次机会,把该说的话都对圣上说出来。”

于谦问:“王大人指的是立储之事吧?”

“正是。如今圣上龙体不豫,却储位空虚,人心不稳。王直请大家来,就是想商议商议如何立储,统一口径,好在明日的朝会上正式向圣上提出。”

陈循道:“王大人说的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今日于大人也来了,我们又多了一个脑瓜,有主心骨了。”

于谦道:“于谦一直卧病在家,对立储之事从未参与。还是听大家的,听大家的。”

王直道:“好,那王直就先说两句吧。怀献太子是今上唯一的儿子,怀献太子薨逝后,今上的这一枝再也推不出任何人来了。既如此,王直以为,不若恢复沂王的太子身份。”

胡濙道:“胡濙同意王大人的提议,复立沂王,众望所归。”

王文反对:“王文以为不妥。钟同和章纶就因为呼吁复立沂王,受到了重责,钟同被活活打死。殷鉴未远啊!”

“此一时彼一时,”王直道。“那时怀献太子新逝,圣上一时难以接受,也是人之常情。况且,当时圣上的龙体尚健,指望再生出一个自己的亲骨肉来,当然可以理解。可如今圣上已经努力了两年多,毫无动静,且病体日渐沉疴,储君之位,便关系到社稷的安危了。”

王文道:“不准复立沂王,这是今上明确过的态度。我们何必要去批逆龙鳞呢?”

胡濙问王文:“王大人认为复立沂王不妥,那么,你心目中可有太子的人选么?”

王文道:“除了沂王,不是还有那么多藩王嘛。我们为何不可以把眼界放宽一些呢?”

胡濙:“藩王?愿闻其详。”

王文道:“诸位想啊,今上与太上皇的积怨甚深,复立太上皇的儿子,肯定过不了圣上这一关。既如此,我们何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在藩王中挑选,就避开了如此的尴尬,容易为今上所接受。”

“王大人看中了哪一家藩王?”陈循问。

“王文遍观诸藩王,觉得襄王世子朱祁镛条件最合适。他是今上的堂弟,若是立他为储,也算是兄终弟及了。”

胡濙道:“王大人差矣。立储最讲血统,今上虽无子嗣,可废太子沂王朱见深是宣宗皇帝的嫡长孙,皇家血统,一脉相承,至纯至正。再说了,他也是今上的亲侄子,他与今上的血缘关系,较襄王世子更近。就此而论,沂王最有资格承袭大统。胡濙同意王直大人的意见,复立沂王。”

于谦道:“立储之事,于谦本一直置身事外。可如今储君虚位已闹得威胁到了社稷安危,于谦也不得不说几句了。”

王直道:“于大人请说。”

“于谦同意王、胡两位大人的提议,复立沂王。至于襄王世子朱祁镛,虽然口碑不错,也算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选择,可他毕竟不是先帝宣宗皇帝的血脉,理应排除在外。”

景泰三年易储,于谦在家养病未能干涉,朱见深失去了太子身份,他心中不是滋味。这回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纠正的机会,他当然要努力争取一把。

胡濙道:“于大人说的对,储君应从宣宗皇帝一脉中挑选。就此而论,沂王乃第一顺位。”

“若圣上不答应,那又怎么办?”王文诘问。

于谦道:“在场的都是朝廷重臣,理应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至于圣上答不答应,那就需要我们的说服与劝谏了。否则,要我们这些大臣做什么?”

陈循道:“于大人说的好!”

众人纷纷附和:“对,听于大人的!”“复立沂王!”

于谦道:“好吧,那就起草奏疏吧。大学士商大人是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学问最好,这个奏疏就由商大人来起草吧。”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科举考试中解元、会元、状元的一并获得者,也即连续取得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难度极大。明朝开国至今九十年,商辂之前连中三元的幸运儿仅有一人。

“那商某就勉为其难了。”商辂道。

王直:“笔墨伺候!”

礼部侍郎姚夔在案子上备好纸笔。“商大人请!姚夔亲自为商大人研墨。”

商辂道:“侍郎大人给在下研墨,商某可担不起!”

姚夔道:“别客气了,大才子,下面就看你的了!”

商辂坐下,起草奏疏。

与此同时,徐有贞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游说。他来到王骥家,把前因后果综述了一遍,道:“靖远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圣上怕是来日无多了,我们打算放手一搏,迎太上皇复位!”

“太好了!”王骥激动得就差跳起来了。“太上皇本来就是社稷之主,迎太上皇复位,正当其时!老夫曾负责南宫一带警戒,太上皇所受的委屈,老夫全都看在了眼里。天理不容啊!太上皇一向待老夫不薄,老夫愿意以死来报答太上皇!你们这回,一定要算上老夫一个!”

王骥在正统朝曾如鱼得水,立下了不少战功。到了景泰朝,因为他曾与权宦王振走得比较近,备受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所冷落,先是被打发去南京,然来又被派去守备南宫,坐了好几年冷板凳。他憋了一肚子气。

徐有贞道:“靖远伯老当益壮!佩服,佩服!有贞在这里替太上皇谢谢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现如今武清侯、张軏将军、曹吉祥公公都是咱们一头的;有贞刚刚去找过杨善大人,杨大人也答应参加;还有国舅爷孙继宗,他也会带上兄弟子婿,以及府中家丁,一道参与今晚的行动。”

“国舅爷都动起来了,老夫更不敢落后了!”王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夫也学学国舅爷,这一回不仅自己去,还要把儿子、孙子,全都带上!等了这些年,老夫终于等到了报效太上皇的机会!老夫要让全天下知道,我们老王家也是满门忠烈!”

“靖远伯忠心耿耿,有贞佩服之至!今晚行动,您就做好准备吧。到时候我亲自来接您!”徐有贞道。

朝房里,商辂写完了奏疏,放下笔。将奏疏递给于谦:“请于大人过过目。”

于谦看奏疏。“嗯,写得好。尤其是这句话:‘陛下乃宣宗章皇帝之子,理应立章皇帝的子孙’,在情在理,很有说服力。你们大家也都看看。若无异议,就都签上各自的大名吧。”他把奏疏交给王直。

大家传阅奏疏,依次签名。

轮到王文,他推辞道:“这个奏疏王文就不签名了。王某仍然坚持早前的主张:迎立藩王。”

王直道:“不勉强,王大人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

于谦道:“此刻已日暮西山,这道奏疏今日来不及递入内廷了,就先由礼部侍郎姚大人暂为保存吧,明日早朝,把它当面呈给圣上。”

王直道:“有于少保参与,此事就成了一大半!”

“那各位就请回吧,”于谦道。“于某再看看公文。”

“怎么,于大人,你不回家?”王直问。

“今晚于谦就留宿在朝房里了,省的跑来跑去麻烦。”

“好,那我们明日早朝见!”王直道。

众人纷纷散去。姚夔收起奏疏。

吃罢晚饭,石亨、曹吉祥、张軏早早来到徐有贞家,在书房中密谈。

曹吉祥着急地说:“刚刚得到可靠消息,今日一帮大臣在朝房中议事。他们主张复立沂王,奏疏已经写好,单等着明日大朝呈与圣上。再过几个时辰,朝会就要召开,到那时无论是沂王复储,还是王文主张的襄王世子上位,都与咱们几个无关了!”

石亨道:“时间不多了,大家最后再表个态,究竟是干,还是不干?”

大家的目光全都落在徐有贞身上。

徐有贞在房中来回踱步。时间一点点过去。在同党们焦灼的目光中,他忽然停下脚步。

“容我再去看看天象。”他转身出了门。

石亨、曹吉祥、张軏也尾随了出去。

徐有贞爬梯登上自家房顶,抬头仰望满天的繁星。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的月光格外皎洁,星辰不彰。可是他的心思并不全在这星象上。他的心中翻江倒海,感慨万千。八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他预测到了土木堡的失败。而那次的预测带给他的只是嘲讽与羞辱。为此,他忍气吞声了这么多年。如今,人生到了十字路口,成则荣,败则亡,全凭此刻的决断。

他张开双臂,呼唤:“苍天啊,你给了有贞这次机会,有贞绝不会错过它!”

石亨、曹吉祥、张軏三人在房下等待,他们眼巴巴地望着房顶的徐有贞。

张軏悄声道:“他不会是在装神弄鬼吧?”

石亨道:“事已至此,宁可信其有吧。此时已无退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破釜沉舟了!”

徐有贞顺梯子下房。

“看得怎样?”石亨紧张地问。

“成大事就在今晚!机不可失,动手!”徐有贞的话语斩钉截铁。

大家都不禁打了个冷战。

石亨道:“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我们听徐大人的!”

“你们立刻回去,”徐有贞道。“各自带上人马,四鼓前在长安左门外集合。武清侯,别忘了皇城钥匙。”

石亨拍拍腰间:“放心吧,就在我老石的腰上挂着呢!”

徐有贞道:“有贞过会儿顺路叫上杨善和王骥。曹公公,你通知国舅爷。”

曹吉祥:“好!”

“都抓紧吧!”徐有贞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