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锁宫楼

《凤锁宫楼》

第三十二章 政权动荡外戚翦除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文嬿跨步入屋内,轻轻推开门,屋内一切如旧,唯独少了三哥。轻抚屋内陈设,都是三哥的影子。桌上盒子里,打开是三哥雕刻剩下的木料,里面有几颗似乎人为毁坏的佛珠,文嬿轻取一颗,发现正是三哥给自己刻的纹路。

文嬿沉思:三哥为何故意毁坏了这白香木的珠子,百香木本不易破坏,以三哥的手艺不至于......

章氏担心文嬿伤了神,劝说着文嬿离开了屋子,文嬿依依不舍的关上了木门。

午间一起用了饭,如今卫氏有孕在身,文嬿与之话多了起来,闲聊了几句,朝堂之事,文嬿向来不多干涉。因文嬿双身子,下午便匆匆回宫了。

今夜是中秋佳节,往年宫中会热闹非凡,今年因为无人操办,皇宫竟这样冷清。

文嬿独坐在院中看着天上的圆月,陷入沉思。

陛下偷偷提着玉兔灯笼来带长秋宫,玉容准备揖礼,陛下示意退下。

“哪位仙子在想念天上的玉兔,想的如此出神。”

文嬿微微一笑准备起身,陛下赶紧扶了过来,免了行礼。“陛下竟也知道这些个民间传说。”

林致拿出灯笼,文嬿惊讶又高兴,像个孩子似的开心。“陛下那里来的灯笼,太应景了。”

“早前就偷偷学习,自己亲手做的,嬿儿可别嫌弃。”

文嬿莞尔一笑:“真是太应景了,陛下费心臣妾怎么会嫌弃。记得儿时的中秋节,可以去长安的街上参加中秋宴会,那时候就是提着灯笼,大街小巷的与哥哥们参加灯谜......”提到伤感之事,陛下打断了文嬿的话语。

“今年中秋虽然不能去长安街头,有朕和皇儿陪伴嬿儿,往后年年中秋望月圆,由朕和皇儿陪着你。”

文嬿倚在林致身旁,林致是最懂她,最能温暖她的人了,手里的玉兔灯闪着温暖的火苗。

“陛下可要说话算话,嬿儿向来很贪心的,岁岁年年,不负月圆。”

“好,朕答应你。”

这几日,因为中山王和陛下的推动,对行政很多人不满,新政阻力巨大。太皇太后对此是装聋作哑,留着难题给陛下处置。

文誉担心玉阳侯久不理朝政会在太皇太后面前胡言,得知百姓为中山王私下鼓动,今日一早主动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

文誉跪地叩首行稽首礼:“老臣叩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大司马来了,快快请起。大司马在家休养,今日怎得进宫来了。都言大司马鞠躬尽瘁,是北周之福啊。”

“老臣愧不敢当。那日回乡见到阿母,阿母感叹久未姑母,甚是想念,侄儿今特地来给姑母请安。”

“是啊,上次嫂嫂见孤还是孤未出阁的时候,眨眼这几十年过去了。你阿母身子骨可好,一人在乡下还住得惯吗?”

“回禀太皇太后,家母身子尚可,此次进宫,老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哦,大司马有何事?”

“远离家乡,近乡情怯。此次归乡,见老人两鬓斑白,身为儿子却不能在旁伺候,枉为人子。老臣想跟太皇太后请旨,将阿母接至长安,近在身旁侍候。”

“老夫人为诰命夫人,大司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此事得当,确实该将老夫人接至长安,颐养天年。准了。”

“谢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老臣还有一事要提醒。”

“哦,大司马请说。”太皇太后猜测到文誉想说什么。

“卫姬之子中山王至今仍没有回到封地,留在长安。久在长安容易生出隐患。中山王也并不是安于现状,据臣所知,中山王在长安私下大量结交士大夫,可能有所谋划。”

“当初陛下求情,中山王才得以留在京城至中秋,现中秋已过,也是时候该回到封地,不然孤如何向众王交代。”

“当初卫姬心生怨恨离开宫中,太皇太后不得不防。”

“此事你提醒的及时,不然孤还真是忘了卫姬的好儿子!”看的出来,太皇太后还是恨卫姬的,连带着恨上了他的儿子。

文誉得到太皇太后的准许后,安排专人将自己的母亲先行接回长安。此孝举动文誉命人在长安传唱,很快整个长安都在夸文誉是个孝顺恭检之人,百姓无不夸赞,风声一时压过了士大夫反对新政的怨气。

林致拍着桌子,筹谋已久,却被文誉搅局,如今中山王不得不回去封地,林致失去一臂之力。林致一气之下,身子开始有些内热,瘫坐在龙椅之上......

中山王这边也有些惋惜,不过临走之前,他依旧淡定去了天香楼赴约。今日之约是针对文莫等几家官家公子的,去还是得去。

几人一见面寒暄起来,推杯至盏。中山王主动引起话题:“如今朝堂提出禁止奴婢买卖,小弟到是很想问各家是怎么解决。今个在这说的话都不外传,私下探讨,说完算了。”林密故作小心的建议。

文莫假装半醉不言语,本是自己父亲提出自己就已经很反对,又能如何。

大鸿卢之子心直口快,加之酒劲上头开始口无遮拦:“能有什么办法,很多人还强行要卖身救济自家,先收了再说,就已长久工作在我们高价签下契约,同样也是卖身的一种,他得他得钱财,我们有人伺候,双方都没什么损失嘛~”

林密听了后大赞:“高公子这个不错,确实嘛,这谁家能不需要奴婢伺候、小厮打杂的,如今本王那太后年事已高没人伺候着小弟可不放心出来长安。”

姚胜脑子转的快:“听说中山王归期将至,是否真要离开长安了?”

“是的,今日也是与众兄弟告别宴,虽贵为藩王,却无召不得归京,归期将至啊~”

文莫着急了:“那这回头喝酒又少了一个,没劲~”

“哈哈,是,到时候兄弟们还是要喝好啊。来,再干一杯!”

众人喝的七倒八歪,酒桌上只剩了文莫和林密。

“莫兄,不是本王不提醒你,你得小心点你得父亲。今日酒喝到这份上,本王把你当成亲兄弟。”

“密兄此言何意,我阿翁还能害我不成?”

“你有所不知,本王得到消息,当初你大哥因为反对新政,意外走了,你三哥如今走了,你阿翁还能获得了孝子的名声,看的出来,你阿翁根本不在乎你们兄弟,只在乎这个。”林密悄悄说着,说的文莫心里起毛。

确实大哥当初跟父亲因为新政意见不一争论了许久,大哥去世后阿翁也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多难过,如今三哥自小与父亲不多言语,父亲却极度悲伤,如今还一举弄得个好名声,京中人人皆知。别人不知,自己还是知道的,父亲心思缜密,为人毒辣,当初就是灭了孙家满门......

“怎么可能,那可是我阿翁~”

“哈哈哈,兄弟言尽于此,日后有事尽可联系本王,来,这杯就是承诺。”

“好,干!”

次日,林密带着侍卫等人,直接从长安离开回去封地,连宫都没入,陛下站在宫门城楼上,量思许久。

文誉虽停职在家,可是一刻也没闲着,林密离京,玉阳侯之子因与奴婢发生争执打死了奴婢被人所不齿,一时难以收场。民间有风声:还是文誉做大司马好,为人谦卑恭顺,孝道仁义。

文誉在书房内,起草了密函让人给杜先生送过去,希望杜先生能说服卜须元单于来长安进贡。杜邦将此密函送了出去,文誉踱步至门前,内心似乎有了胜算。

“这朝堂是要整治一番了。”

太皇太后在宫内,正头疼这玉阳侯之子干的好事,此事受害者家人已去长安太守那多次请命,长安太守魏良严多次来太皇太后这哭诉,事情无法处理。

“回禀太皇太后,这鲜卑国传来国信,说因为朝圣北周国力雄厚,久仰北周大国之风,希望可以来北周进贡。”

“真的?此事是何人所为?孤还未派人前去鲜卑谈和。”

“回太皇太后,是大司马文誉文大人,听闻是大司马旧友在鲜卑国颇有声望,此次看在大司马的面子上,力谏和谈。”

“大司马还是一如既往,让孤省心的那个。传孤旨意,让文誉明日参加朝会,官复原职。”

“太皇太后明鉴,如此一来问题都解决了。”

“是啊,孤总算可以消停一阵子了。”

朝会上,众大臣听闻鲜卑进贡一事,纷纷上书请求追加文誉爵位,此乃大功。陛下坐在殿上看着文誉的人一个个附议,毫无反抗理由,有太皇太后在,也轮不到陛下言语。

太皇太后在一旁思索了一番:“大司马大人劳苦功高,却居功不傲,理应封赏。今日起,大司马文誉官复原职,追加一品文周侯,赐食邑万户,封地加至五州。”

文誉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立刻出来跪下谢恩:“回禀太皇太后,老臣愧不敢当,请太皇太后收回成命。”

廷尉请命:“大司马大人谦虚了,历下如此功劳,本该封赏,如今鲜卑议和,于北周来说是最好的消息,匈奴腹背受敌,边疆百姓如今方能安生。”

“是啊,大人就接受吧。”忠臣附议。

文誉再三推辞,最好请求:“老臣接受太皇太后封赏,至于封地还请太皇太后收回吧,老臣坚决不能收,在其位某气职,不能做一点事就要封赏,不是为官之道。”

太皇太后答应了。

当天,百姓中都得知此事,称赞文誉,为文誉上书称颂,文誉成最大赢家,文誉还请求让妹妹等人入京为官,家人团聚。眼见林致的心血毁于一旦,一切恢复从前,失去了外戚帮衬,自己在朝中孤立难支,只得从新谋划。只是文誉有了太皇太后的依仗和信任,如今是权势更甚,想扳倒文誉难于登天。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