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夺舍扶苏开始

《从夺舍扶苏开始》

第54章咸阳阅兵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尽管之前已经的得到了匈奴南返的消息,扶苏也已经令蒙恬、王离的军队各就各位,随时准备迎击。

但当战争真正打响的时候,在战争的初期,大秦还是陷入了很大的被动之中。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无敌的军队。

如果没有持续的优质兵员补充,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战斗,哪怕是常胜之师,也会很快的陨落。

自从大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军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生死大战。

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之后再无大的战事。

军队也是有生命的,他会经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然后走向死亡。

几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支军队完成新老交替。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调零。

而这次大秦面对的匈奴军队,是一支一直在战斗的军队。

不久前,他们刚从遥远的北海返回。

这次他们要攻取的是他们旧日的土地,因为战斗热情极其高涨。

而且,头曼单于的军队像是多到用不完一样。

从临洮到辽东的几千里的长城防线上,几乎处处开花。

沿线十二郡国,几乎全部给扶苏发来了求救文书。

前往咸阳的驰道上都是各地派来的信使,败报像雪花一样飞向了朝咸阳。

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三个郡,是紧邻内史的京畿之地,都有大军驻守,情况还算乐观,是有少量的匈奴骑兵侵扰。

九原郡、云中郡两郡位于大秦边陲,首当其冲,几乎被匈奴的骑兵打穿。

前方的障塞全部陷落,匈奴人长驱直入,两地郡守只能据城自守。

好在匈奴人不擅长攻坚,两郡城池暂时还比较安全。

九原郡守唐川对于战争的前景极其悲观,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他在奏疏里写到:“九原外有强敌,内无良将。若是援兵久不至,则城破人亡,玉石俱焚矣。”

雁门郡、代郡、上谷国﹑渔阳国﹑右北平国﹑辽西国﹑辽东国的守军更是被匈奴人吓成了惊弓之鸟。

几次短暂的交战之后,全部以惨败收场。

他们意识到这次进犯的匈奴人并不是以往的小股部族,而是战斗力强横的匈奴主力。

于是他们果断选择了坚守不战,等待朝廷的援军。

地方上的郡国兵数量很少,且战斗力一般,能够守住城池就已经不错了。

那些没有城池庇护的乡野村寨,就这样毫无防备的暴露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

这些好似人间炼狱的长久,再一次证明了战争的就是原罪。

……

咸阳长乐宫,扶苏的眼前堆满了求救的文书。

北方十二郡国,全部坚称自己的防区受到了匈奴主力的攻击,请求援军。

雁门郡、代郡上报他们那里的匈奴敌军不下二十万,

上谷国﹑渔阳国﹑右北平国﹑辽西国﹑辽东国都声称受到了匈奴骑兵攻击,人数十万到三十万不等。

扶苏将各地上报的这些“敌军”简单的加了一些,总数已经不低于两百万了。

对此,扶苏苦笑不得。

匈奴人就是没日没夜的生孩子,也不可能凑齐两百万大军啊。

这些地方郡守都尉,为了能够获取朝廷足够的重视,得到优先援助,全部选择了夸大敌人的数量。

这让咸阳判断匈奴人的主攻方向,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扶苏和朝中大臣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战争的机器全速激动。

对于战事,扶苏不懂,他果断放权给了王离和蒙恬。

西方的军务交给王离全权做主,北方的防线交给蒙恬全权支持。

有时候对于君主,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做法。

要相信手下的人,可惜这个道理常某人不懂。

扶苏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大军做好后勤工作。

每天,都有数不尽的物资被运往前线。

使用的装载工具,是扶苏新近发明的木牛流马。

各地的丁壮,被火速的征集,送往前线。

在咸阳,扶苏每天都会登上咸阳门城楼检阅将士。

车辚辚,马萧萧,士卒弓箭各在腰。

每天都有无数的士兵在扶苏面前呼啸而过。

他们全部抬头望着城楼,距离很远,看到不是很清楚。

不过隐隐约约还是能够看到扶苏皇帝的脸庞。

这可能也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和皇帝同框的机会了。

扶苏站在城楼上高声呼喊,“将士们辛苦啦”,

将士们则整齐的回应着:“天子万岁,大秦万年”

乐师们鼓动着扶苏新近谱写的音乐,让人血脉喷张。

几天下来,扶苏的声音已经嘶哑了。

身边的宦官、大臣等多次劝他保重龙体,回去休息,都被他拒绝了。

扶苏每天都坚持着在咸阳城楼检阅军队,给这些即将踏上战场的儿郎们一些鼓舞。

他知道,他们很多人可能再无无法回到故乡。

他们为大秦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应当给永远铭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