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耕战天下

《战国:耕战天下》

第4章商人贱丈夫也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现在的赵王名何。

对这个名字,李非有些陌生,但是赵何他爹的谥号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名号,就算是历史小白可能也听说过。

赵国后期军力日益强盛,赵武灵王功不可没,主要原因就是他推行了军政“胡服骑射”。

而且赵武灵王吞灭了战国第八国之称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这些游牧名族。

开辟云中、雁门、代郡北方三郡,还修筑了绵延千里的“赵北长城“防御匈奴的入侵。

按理来说,如此功成名就的一位君主,死后怎么是“灵”这样的下谥?

“灵”----乱而不损为灵。

什么意思呢?

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害到根基,身为国君不去治理,谥号为“灵”。

赵武灵王身高八尺八寸(约米),胡须浓厚,由于长期在马背上风吹日晒,脸色黝黑发亮。

他胸肌发达,三尺的胸宽(约70厘米),大有海纳百川的气势,一身霸气就算是百年后的项羽也不遑多让。

这连现在的老秦王秦稷也曾被其气场所震慑。

这样一位令万千少女着迷的猛男,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却把王位禅让给小儿子赵何,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赵武灵王的做法,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家伙挺前卫,很有想法。

不管是胡服骑射,还是主动禅位给儿子,都能说明这是个剑走偏锋的领导。

成功,自然是好领导,比如说胡服骑射的战争福利,就让赵国成为战国晚期除了秦国之外的山东六国中的最强国。

可禅位的后果,却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赵武灵王有些过分的天真,或者理想化了。

废长立幼本来就是君主传位中的大忌,但赵武灵王对血缘亲情有着过分的自信。

他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却把北方五郡的军权交给了大儿子赵章,不知道是不是想要补偿这个大儿子,但最后的结果却引出来了沙丘之乱。

赵章想要杀赵何,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王位,结果失败了,自己反而被杀。

就连赵武灵王也被公子赵成和太傅李兑(李非先祖)幽禁沙丘宫而死。

赵武灵王是活活饿死的!

做君主的,不能太相信情感!有时候,权力的欲望膨胀后,会吞噬一切。

现在的赵王赵何其实也不错,手底下人才辈出。

廉颇、蔺相如几乎是妇孺皆知,还有马服君赵奢、平原君赵胜、名将乐毅、都平君田单等等,手里面一大堆王牌。

李昭要把做豆腐的方法献给赵王何。

李非有些不明白老爹李昭的脑回路,按他自己的想法,可以自己搞搞全国连锁的豆腐生产作坊,这样应该能挣不少钱。

以后他们家虽然没办法和赵王比阔,但至少也应该能吃得起牛羊肉了。

“阿父,为何将此法献与大王?”李非问道。

“此法惠及黎民,我把此法献给大王,赵国国人都会受益。”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李昭没有说出来,他来邯郸7年,一直担任田部吏这种小官吏,心中纵有万千抱负,却难以施展。

李昭最苦恼的事,就是多年来,一直不受赵王重用。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古代男子的最正常想法。

如果能把此等惠民良法献给赵王,也许他就会得到重用。

“那为何我们自家不去兴办菽脂作坊,只要我们控制好价格,一样可以惠民。”李昭试问。

“不可,商贸乃贱业,我李氏子弟断不可为之。”

李昭压根就没想过靠这个赚钱,咱们身份在那儿放着呢,虽然现在有些落魄,但咱祖上可是做过相的。

放着贵族的身份不要,去操持贱业,祖先的脸都会丢尽。

孟子曾经形象地描述过站在集市高地上操纵贸易、司机牟利的商人。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后来,垄断的说法,就出自于此处。

吕不韦最开始就是赵国的商人,后来做了秦国丞相,也依旧被贵族所看不起。

李非来自后世,心里面自然没有这一套士农工商的阶级价值观,在他看来,钞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吕不韦要是没钱,秦异人连赵国都跑不出去,更别说上位当秦王了。

“阿父,那您去把方法献给大王,能允许我自己开办作坊吗?”

李非并不吝啬一个做豆腐的方法,其实来到赵国以后,李非就有一个商业梦。

石磨都有了,面粉也就很容易得到。

面条、馒头、花卷、油条、麻什、烧饼、饺子、包子、馄饨、肉夹馍、羊肉泡、葫芦头,这一大堆美食都在向他招手。

可是这年头,好东西,贵啊!

依靠老爹的俸禄,天天吃面条都吃不起。

作为一个吃货,想让自己的生活美好那么一点点,李非也不容易啊!

他很早就明白,以后阻挠他经商的,不仅是父亲李昭轻商的思想,还有传统观念里面大众对投机倒把的商人的厌恶。

商人,贱丈夫啊!

果然,听到李非想开工坊,李昭脸都绿了:“你想去做贱丈夫?”

李非做了李昭七年的儿子,这点眼力还是有的,如果再多说一句,李昭绝对会动手。

李非老实地摆了摆手,说道:“不是,我就是多嘴一句,其实并没有这般想法。”

李昭严厉说道:“你和你兄长每日要练武,还要习字,研读兵书。此乃正途,以后出将入相,我们李氏才能重获荣光。”

停顿了一下,李昭加重语气:“如若敢有从商的念头,我先打断你的腿。”

李非苦恼,任重而道远啊!

想要卖豆腐卖酱油开饭店,他爹这一关就不好过。

下午,李昭果真吩咐家奴去市场买了一条鲤鱼,然后交给李非烹饪。

做鱼除了鱼要新鲜之外,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有姜。

李非有姜。

战国时期,姜产自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李非很早之前就让人寻姜,最后在一行商处以高价买得。

因为在赵国买姜很贵,李非索性将第一次买的姜种进了家里的菜园,繁衍两年至今,李非手里姜是不缺的。

有了姜和盐,再有切碎的葱花点缀,鲤鱼炖豆腐很快做好。

李非把鲤鱼分成许多份。

先秦时期,吃饭是分食的,大家席地而坐,一人一个小俎案,人各一份食物。

不用“津液交流”,干净又卫生。

李非不仅给他们一家五口准备了饭食,就连家里仅有的两位门客,他也分了一份,等会儿让婢子端去。

作为底层贵族,李非家里肯定也有一些奴婢,不过数量不多。

晚餐过后,鲤鱼炖豆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就连门客丘伯都特意找来询问,今日和鱼一起炖煮的食材是什么?以前不曾见过。

李非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解释。

按照父亲李昭的要求,李非并没有把所有的豆腐用完,还剩下了一小半。

第二日大清早,李昭就用青铜簋装着剩下的那块豆腐出门了。

李昭要去把这块豆腐献给赵王,具体怎么献,李昭没有和家里人细说。

但李非想,他爹一个小官吏想要面见赵国大王肯定需要费一番周折。

豆腐献出去就献出去吧,如果对他爹能有所帮助,就算做儿子的一番孝心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