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盛世

《长明盛世》

第二章:迷雾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塞北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将常明远,监军何忱都已身亡,这本已让人十分震惊,然而与之而来的消息却让人更难以接受。太傅何忱叛国投敌,误传军情,坑杀大军二十万。此时已是胤德五十六年的年关,皇上照例登天岳山祭天,入玄妙观闭关直至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之间,没有人可以知道皇上在观中何处,也没有人可以入观。

然而大靖律例,凡军情之事,拖延不过三日,由三司会审并六部同理,依律例而断。即使没有圣旨,当塞北的军情传来之时,刑部,兵部以及大理寺三司都已震动起来,随后便是一种紧张,严肃而急迫的气氛充斥三司之中,而除却刑部,兵部之外的四部同样感到震惊,但是他们却更加迷惑,有三司在前,他们难以知道其中的详情。

此时本已近年关,到处都充满喜庆的气氛,但是连日的大雪已减弱一些,塞北的军情再一传来,整个朝堂上下那种喜庆便已荡然无存。

李府近两日显得十分安静,府里下人走路都是静悄悄的,书房里此刻燃着檀香,房屋四角放着火炉,无烟的木炭不禁使得房内充满暖意,混着檀香更令人心神舒宁。

李隶提子落下,笑道:“你心神不宁,这棋应该下不下去了。”坐在李隶对面的那人年岁和李隶相仿,年近五十,只是身形相对要臃肿一些,脸色也并不十分好,即使屋内十分温暖,却仍着厚衣,似乎十分惧寒。

那人哈哈的呼了口气,端起旁边的热茶深吞了一口,惬意的笑道:“好茶,我可是一直想着你这云尖茶,怎么也喝不腻。”李隶也抿了一口,摇头道:“这茶叶太少,你就别想了,最多让你多喝两杯。”说着,对面那人也摇头笑了起来。却一时,房中沉寂了片刻。李隶叹息了一声,道:“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只是我也是身在其中,能看得清什么。”

坐在对面那人双眼略显红肿,似乎是连日难眠,精气神显得很衰败。他抬头直视着李隶,道:“我不相信老师会做出这等背信弃义之事。”御史中丞苏三省,当朝官居三品,虽是御史台副职,但是领御史台众官员,掌风闻奏事之能,仍称得上是位高权重。苏三省早年就职于司天台,后又升迁至礼部员外郎,得何忱提携,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路高升,才得如今的高官厚禄。

李隶看到苏三省眼里的血色,心中微微叹息,起身来回踱步,又沉默良久,方才回身道:“这件事,你一定不能插手。”摆手制止了苏三省似乎张口欲言,继续道:“陛下已经年老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何太傅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大靖三司曾同掌其二,后又身兼宗人府令,掌司天台,掌天下情报。可是如今,仅仅是出塞一战,损失了二十万大军不说,堂堂太傅和司徒竟同时身亡,我大靖何时有过如此蒙羞之日,这其中蹊跷你我怎能说得清。”

苏三省似乎脸庞扭曲了一下,他双眼瞪大,有些难以置信,却又深深吸了一口气,归于平静,只是声音还是止不住的颤抖:“难道这是陛下......”

“噤声!”李隶打断。“此等话岂是你我臣子能背后非议的,陛下自有决断,”李隶声音低沉下来,“京都必然暗流涌动,你我置身事外,方能看出真相,你可不要意气用事,切莫自误。”

苏三省心中惊骇莫名,有些话不能说,可是如何想,谁又不知?他稳定心神,忍不住反问道:“老师晚年方得一子,如今满城风雨,莫非就要让老师就此绝后?我苏某绝不是此等忘恩负义之人。”

李隶重新坐下来,喝了口有些冷的茶。茶冷了,便只剩下苦味。他沉思片刻,道:“小辈的事便让小辈去做。”说罢,他又问道:“那位武状元可从南方回京了?”苏三省点了点头,道:“已经在连夜赶回来,不日将到。”李隶点了点头,道:“四皇子监国,深得陛下神意,又有国公爷辅佐,如此大事,没有人能草草了事,其中的牛鬼蛇神早晚会露出踪迹。”

苏三省沉默了一会儿,问道:“若是牵扯到太子之争呢?”李隶默然无语,立国本乃是禁忌,谁敢乱言?

屋内一时静默下来,李隶落子,轻声道:“你应当知道那何祠的身世,二十万人都埋在了塞北的黄土之下,却独独他一人活了下来,两相结合之下,又如何洗得清这罪名呢?”纯白的棋子已充斥了在苏三省的眼帘中,让他看来有些恍惚,有些茫然。

他端起茶杯,放到唇边,杯中水已尽,他却恍如未觉,又放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李隶也只是沉默,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有等待,和希冀,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时值中午,风雪也渐大,李故书昨日回府之后便未去衙门,如今之事已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并其余五部同理而断,兵部之中也只有上面几位知晓详情,他一名员外郎却无权知晓更多。

李故书心中愁闷,走至前院廊下,怔怔然看着鹅毛般的雪花飘落。却突然传来铜环击门声,急促而沉闷。李故书皱眉思索了一下,立马急步穿过前院,走到门前,身后的雪地上脚印浅淡。

下人已打开朱红色的大门,外面正站着一个身上积满雪的人,李故书已认出那人的身份,那人见了李故书也急忙行礼,道:“李大人,兵部急讯,要请侍郎大人回兵部商议重大事情。”李故书挥手让下人退开,点了点头,道:“不知是何事?竟如此急切?”话落之后,李故书似乎隐隐有所预感,却未及细思。

来人拱手道:“从塞北押来了一个犯人,如今各部之间都在争论该羁押在何处,几位部堂大人差点大打出手,如今还在兵部衙门里僵持着,尚书焦头烂额,所以请侍郎大人尽快回兵部。”

李故书眉头紧皱,心中却觉得颇为不安,不禁问了一句,“那犯人可是一名少年?”

“这......”来人犹豫,面露挣扎之色,李故书见此才知道自己本不该问的,便想开口,可是那人却突然很快很轻的道:“是一名年仅十四五岁的少年。”话音落后,便立刻拱手离开,转瞬便消失在风雪里不见踪迹。

李故书向那人离去的方向看去,不知想了什么,便转身向书房奔去,他的身影似乎已与雪融为一体,身若柳絮,过雪无痕,转瞬无踪。

文武双才,文状元的境界已是不凡,不知那位武状元又是何等光景?

李府里仍然十分沉寂,可是兵部却已火热的似夏伏天一般,让兵部的热闹更加剧烈的是,大理寺和御史台也知晓了,而且这两司之中最为难缠的两人都来了,这不禁让六部的各位部堂大人生出了同仇敌忾的心思。李故书却也不在李府,员外郎大人已出城接人去了。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