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教授讲明史

《邋遢教授讲明史》

第四节 赐姓功臣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david,我这个不明白……非常。”洪玫瑰指着资料倚靠上去,胸部紧挨着李大伟的胳膊。

“‘旌善亭’和‘申明亭’?你看到靠近湖边的那个小亭子了吗?”李大伟很随意笑着说:“就像是那种建筑物,‘旌善亭’写着当地做了好事的人姓名和所的事情,‘申明亭’就写着做了不好事情的人和做的事情。”李大伟尽量用简单明晰地方式解释。

谁知道这个外国妹子学会了多少中文呢?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不是学会了文字就能成为中国人的。

看着这个棕发美女大胆豪放,战青云用力按了按太阳穴,深呼一口气晃晃脑袋继续根据笔迹查起了资料。

“垃圾!”马莎突然狠狠拍了一下书后发现不只是几位学伴目瞪口呆看向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也随着自己那一声低吼转过了头。

马莎无辜地耸耸肩:“没一个好东西!”然后把资料往前推了一把。

战青云凑上去瞄了一眼,正是正统帝时期纠正社会作风的记载,于是打趣道:“这个很正能量好吧?!哪里就像你说那般了?”

抬头看向一脸懵的两人轻声笑道:“正统初期的几个风化案子怎么就惹怒了姑奶奶您啊?”

洪玫瑰明显松了一口气。李大伟笑道:“我大概知道你说的了,再往后翻就能看到另外的几个女性案例。我可没有要为男人辩驳又或者歧视女性喔~”

“你们在说的是什么案子?”洪玫瑰有些气短地问道......

*************************************分割线******************************************

致格楼

“正统三年十一月,大理寺评事王亮上奏,针对民间越来越多借着收养义女名义行‘包养’之事分别处理:其一,如果双方存在契约买卖形式收养的未成年女孩,则认定父女关系成立,如果发生两性关系的按乱伦定罪;其二,如果是随正房陪嫁的通房丫鬟,在双方没有强迫且签下契约的情况下,不认为是犯罪。”

“虽然这种分类有些牵强,但在当时已经算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进步’思想了。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地位普遍较低,通房丫鬟是大户人家嫁女儿的必备‘嫁妆’。”

“即便是我们近代史上,仍然有一些民族存在‘娶姐姐、陪妹妹’的一类的风俗,所以在当时认定只要不强迫并且与陪嫁丫鬟有契约的情况下是合法的,这已经在形式上是一种进步了。”

“简单点讲,至少陪嫁丫鬟从法理上拒绝,而男主人强迫的,就会被认定为犯罪。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

“陪嫁丫鬟大多都是家里贫困,很小就被富裕人家买下来陪着家里的小姐一起长大。在当时的封建思想,女性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连家里的小姐都是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丫鬟哪里有什么拒绝的可能性呢?”

“其实,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不只是封建社会时期,即便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会时不时曝出来一些类似新闻。而在当时,‘养义女’也正成了封建时期官商交易甚至官员贪腐的培养皿。”

“‘培养皿’是各位生物科常用的器械,一说大家也就都懂了。商人在景泰之前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因此需要保护伞啊!有了大树罩着就能更好的做生意。”

“正所谓‘无商不奸’吗?当然,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无奸不商’,但仅从字面意思我们就能理解到,这商人都老老实实地怎么获得高利润呢?那么要想获得高利润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有官府的照拂,否则一被官府查办有再多的利益也都白搭了。”

“而一些意志不那么坚定,思想比较活络、意志不坚定地官员,自然就会想过上更舒服地好日子啊!”

“我们要知道,明朝初期官员是很清苦的,自然就会有官员想了,我大权在握,凭什么要过苦日子呢?金屋藏娇也应该是官员标配呀!”

“因此,正统帝接受王亮建议并‘著为令’是对当时反腐肃贪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老百姓中是也有这种生活作风问题引发的案例,而且还非常非常多。”

“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正统初期大量裁撤僧道,其中就一个‘花和尚’的案例,而且非常巧的是这个案子也与前一案例的大理寺评事王亮有关。”

“据记载,正统初在山西有个封为香火旺盛,和尚每天接待大量男女香客,其中有两个和尚分别跟同一位女香客好上了,而这位女香客也来者不拒!有一个晚上,是不是月黑风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在那个夜盲症非常高的年代,

(本章未完,请翻页)

对这庙里的和尚没有影响。其中一个和尚先到了女香客家里,一番云雨过后正在休息,他的‘同事’也到了。”

哈哈哈哈…….

“是啊,都是一个庙里的和尚,可不就是同事嚒?!问题是这种事情不是同事就可以谦让的。哦,大家同事在饭堂里遇到了,你先、你先,相互谦让一下。但是这种事情让两个和尚都有火,谁也没让着谁,一见面就打了起来。”

“可能前一个和尚太辛苦了,劲还没缓过来,就被后一个和尚给硬生生给打死了!这一下闹出了人命,想瞒也瞒不住了,于是山西省衙迅速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和审理。经过一番审理,判决杀同事的和尚处以绞刑,并上报正统朝廷。”

“当时做为大理寺评事的王亮,认为判绞刑与大明法制精神不符;按祖制和尚有妻又犯通奸罪的,应当加重处罚;但山西这个打死同事的和尚毕竟没有与妇人通奸的直接罪证呀——人家才进门还没办事就发现了先到的同事正在那喘气休息了,虽然自己一口气没憋过来就直接打了起来,但也很自然的就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有通奸行为!”

“而且,按照《大明律》的立法理念来看,是要惩处通奸行为,那么打死犯了通奸罪的同事这么看起来似乎还有功无过了?!”

“于是,王亮提出主张,此案应当要从宽处理,至少不能加重!”

“就这样,正统朝廷最后定下行凶的和尚处以仗刑,发配远方戍边。要说这个处罚,其实也是只比死刑只轻一等的刑罚了。从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当代案例来看,我们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很多地区,还不如明朝正统初期的有法律意识啊~”

“当然,最后的这个判决相信也与当时统治者们稳固统制目的也是有关的。不然,真的放了这个淫僧不得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吗?”

“话又说回来,如果是前一和尚开心完了还有足够的力气,打死了后来的和尚会怎么样呢?那肯定是死刑,毫无疑问了。”

“聊到这个案例我们不得不提另一个案例,就是正统六年八月份,鹰扬卫百户金琦的姐姐上告朝廷,说自己的弟弟金琦詈骂了自己。”

“要知道,按照《大明律》的规定,这种情况是属于婢幼辈干犯、忤逆尊长辈,这是属于以下犯上。因此朝廷就受理了这个案件,刑部随即审问了金琦。虽然金琦不认罪,但因为亲姐姐坚持称被金琦詈骂了,于是刑部就让金琦出钱赎罪,罢官为民。”

“这件事情在朝廷看来只是罢免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百户嘛,相当于现在某个县下某部门的负责人一般大小的官员,可在当时老百姓来看就是天大的事情了——骂了姐姐就丢了官啊!”

“也正因为如此,金琦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找来了金琦和他姐姐询问事情原委。问清原委后,金琦姐姐不仅不认错,反而詈骂自己的母亲,把老母亲气到不行。”

“首先我们来说这个‘詈骂’是什么?詈在《礼记.曲礼》中有‘怒不可詈’的表述,《战国策.秦策》中有‘用使勇士往詈齐王’的记载;这个‘詈骂’就是以恶毒地语言侮辱他人。”

“之前说当官的弟弟用恶毒语言骂了平民姐姐就丢了官,那这么被骂的姐姐怎么就敢用恶毒语言去骂自己母亲了呢?那岂不是罪更大了?”

“这位母亲被女儿激怒了,亲自跑到衙门里状告女儿并抖出了家丑。要知道,即便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些地方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何况当时封建王朝呢!一个出嫁的女儿害了自己当官的儿子丢了官,还要詈骂母亲,这还了得?于是老母亲终于也不再顾及颜面说出了隐情。”

“话说这位金百户的姐姐金氏,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人,她对于家庭不忠诚。这在我们华夏民族传统观念来看,女子如果对自己丈夫不忠是非常严重地重罪,很多地方上都不用上报官府就可能由族长主持将妇女给沉塘了!而女方家人不但不会干预,有些还会嫌这事丢人甚至直接派人参与处置女方,以表示女方家族的态度。”

“金氏嫁人后对丈夫不忠诚,常常与外人厮会,这事被身为百户的弟弟金琦知道后就进行规劝。要知道,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很多受明王朝影响的国家仍然保留了‘通奸罪’这个罪名。”

“姐姐看到弟弟知道了,还被警告了,于是想着恶人先告状堵住弟弟的嘴!于是,就有了姐姐告弟弟‘詈骂’的案子。”

“衙门接到金母诉说后只能上报朝廷,于是正统朝廷安排监察御史对两个案子进行合并审理。经过审理后确认,金氏犯通奸罪和诽谤罪,两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其弟金琦被平反,官复原职。”

“从以上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统初期的政治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风气,还是朝着好的一方面发展的。”

“在这里提

(本章未完,请翻页)

醒一下做笔记的同学们,这个‘法制’是刀制;按照当今社会一致认同,封建社会时期都是刀制,近代甚至当代才逐渐达到水治的形式,所以请记住是用利刀旁的‘法制’,答错了我会扣你们分的。”

哈哈哈哈哈……

******************************************分割线***********************************************

校图书馆

“乌云,你笔记里关于明朝讲武学堂的记载我没找到出处,能给我讲讲吗?”混熟了之后,马莎也毫不忌讳直接给战青云起外号。

“这个我也不是很记得了,《明史》或者《正统帝实录》再不就是《代宗实录》吧!”战青云对于自己黑人血统被要调侃毫不在意。毕竟,姓战的黑人多是景泰帝赐姓的正经将官,简直就是“荣誉勋章”了。华人很少有人拿这个说事情,敢这么调侃的早就在景泰朝给捏死了。何况罗刹族姓马……呵呵,一听就知道是景泰朝的‘四师’、‘八骏’赐姓后裔了!谁笑话谁呀?!

“哈哈哈,幸好你没提历朝《起居注》,不然所有的参考资料都让你说完了。”李大伟调侃起来:“看我的笔记吧,我在里面有标出处。”

“看看,都看看,这才是正经笔记,瞧瞧你那都记了些什么玩意儿?!”马莎接过笔记看过后嘲笑战青云笔记。

“哈!不要别看,自己记去!”战青云针锋相对。

“我也看看,听说今年考试中明史有很多分。”学中文的玫瑰也凑过来拿笔记当作故事看,顺便提高自己的中文能力。

“其实我这个笔记习惯是从小被家庭教育的,与学校无关。据传我祖上是朝鲜王室,后来内迁的。”战青云听到李大伟的话,搓手的姿势怎么看怎么像是在磨刀。

“干嘛这样看着我,你们很不友善啊!”李大伟赶忙出声解释:“我从小也认为自己是汉人,后来才听祖父辈提起过。我个人是完全不赞同现在那帮子想分家单过的人。”

“嗯,其实也能理解。所谓的超级大国自豪感只是骗百姓用的,百姓更关心自己切身利益。”

“我记得景泰帝原话是:‘大国信仰为愚民策已’!”马莎接话道。

“你祖上是出征朝鲜的马家吗?”战青云似笑非笑看着马莎问道。

“不知道,可能哪一家都不是。毕竟战争影响了很多家庭传承,我是后移民来的,我母亲嫁给了中国的罗刹族,父亲说祖上遇乱世所以传承没能衔接,所以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青云,那是‘驻’而不是‘定’。当心安全部门找你喝茶。”这段时间局势不是很好,其实很多地区在外力挑拔之下蠢蠢欲动的,看起来局势多少有些紧张。

自从明帝退位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从最初各附属国纷纷宣布脱离关系到藩国自立,再到多个少数族裔保留区闹独立,眼下的政府也是焦头烂额。好在底子厚,而且部分附庸国虽然脱离但大多都表示心向明皇,也就这么不伦不类维持着世界和平,否则世界大战早就开打了。

上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准确的说是上一次中国在蒙古统治时期单挑了整个世界,那一顿暴揍啊!何止一个惨字可以形容?!

再之后,除了全世界反元成功,明皇统治中国之后,中国继续单挑世界。一个字:“不服来战!”,又有谁敢不服呢?景泰朝北征、东渡、西进、南巡,强明足下敢称兵仗者只有三条路:绝子、绝孙、绝户!

在景泰朝只有两个方案,打得过就打灭国战,打不过我就玩消耗,最终还是要。论国力,论军力,论变态指数,堪称有史以来世界之最!最最称奇的是景泰帝的思想与历朝历代皇帝都不同,景泰朝哪个大臣敢讲什么“以德服人”、“以德报怨”一类的,整个家族的坟头都不一定能找得到!谁敢胡咧咧,景泰帝就真敢把讲这话的大臣送去以德服人,再顺道把他的全部家人连同祖坟都迁去去以德报怨……

如此,整个世界地图上持大明文碟行走天下,爱去哪去哪!

不认可?真的不认可?那也不用认可了,换了国旗就好了!

当然,作为高贵种族我们还是可以研究一下哪一种图案的龙旗更适合你们的,自大明景泰帝始对皇室各藩王国定了不同的龙旗、仪仗款式,这么多款式总有一款适合你的。

都不喜欢?

没关系,反正也轮不到你喜欢。当代表着大明帝王血脉的龙旗插上城头时,你可以清楚看到龙旗背景会有地图形象,而所站立的这块土地就以图案形式或者取当地民族图腾一部分留在了龙旗一角了。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