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宝葫芦!

《我有一个宝葫芦!》

第九十六章 野菜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林间溪流流经的湿润地带通常植被种类都会比较丰富,在野外只要能找到这样的山涧地带,水源、各种野菜以及小动物,通通都能凑齐,基本不愁没吃的了。

因此两人沿着小溪上游走了没多远,脚下就出现了一丛叶子形似韭菜的植物,张浩看见后当即抽出刀子,开始采挖起来。

旁边的李卓伟开着直播,跟上去好奇的问道:“耗子,这是什么野菜啊,给大伙介绍介绍呗。”

张浩一边埋头采挖一边解释道:“看这叶子大家应该很眼熟吧,跟家种的韭菜叶子差不多,其实它就是山韭菜,我们当地人也管它叫石蒜,不过这与另外一种被人俗称为彼岸花,有毒的石蒜是不一样的,这只是我们的当地的叫法而已,大家千万别搞混了啊。

山韭菜虽然外形和味道都与家种韭菜比较相近,但气味更为鲜香浓烈,口感也更好,少许辛辣味,还能去除鱼虾类的腥气,正好挖点回去炒一盘湖虾。”

反正也不耽误干活,张浩索性就多说了一点。

“这山韭菜不仅四时常青,不畏霜雪,不落叶,是作盆景的佳品,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医书本草中就有记载,山韭菜亦称不死草,作菜食,能养血健脾,强筋骨,增气力。连根捣汁,则治跌打损伤,敷患处,可散瘀血而止疼痛。

根部如果和赤石脂,也就是红土一起捣烂,晒干成粉末,对擦刀斧伤,生肌长肉有神效,被古人视为刀伤之圣药。”

老爷子留下的众多医本杂书,张浩回来后闲着无聊就拿出来翻一翻,加上如今记忆力又好,姑且不谈实际操作怎样,理论知识说起来那是一套一套的。

这不,洋洋洒洒说了一通,不知不觉中就在李卓伟和看直播的网友面前装了个**。

“我去,耗子你是学中医专业的吧,这草药功效是脱口而出,医书背得滚瓜烂熟啊。”李卓伟怀疑道,毕竟不是学中医的,外行人就是照着百度百科念,也不可能像他这样说得那么顺溜。

“哈哈,还真不是,我可是正儿八经学旅游专业毕业的,至于说知道草药的功效,那是因为我家老爷子就是老中医,耳濡目染下多少也知道一些。”

“张老板的知识面够广啊,佩服!”

“就喜欢张老板这样淡淡的装逼!”

“好吧,看场直播居然又学到了一个无聊的小知识。”

“还是很有用的,毕竟在野外多认识一种止血药就多一份保险……”

直播间的弹幕越来越活跃,看来网友们对山间野趣也是比较好奇的。

张浩蹲在草丛里挖了一捆山韭菜,感觉够炒一盘菜后,就顺手拿到溪边清洗了一下泥沙。

随即又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看到了一只受惊逃窜的山螃蟹,有三指大小呢。

“咦,没想到这小溪里的山螃蟹还挺大个的,正好捞几只回去和草虾一起熬粥,那就更美味了。”

“这个可以,摸螃蟹我还是会的。”李卓伟听了立即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山螃蟹一般生活在溪水的石头下面,往往随手翻开稍微大点是石头,下面就有好几只山螃蟹,这条小溪因为少有人打扰,所以张浩和李卓伟挽起裤腿下水随便摸了几块石头,就捉了十来只山螃蟹。

资源可谓相当丰富啊,看得直播间的网友们又是一阵啧啧称叹

毕竟随着现如今农村的建设,农药、化肥等东西的使用,以及水体污染,让山螃蟹的栖息地越来越少了,很多地方都已经看不到这种野生的山螃蟹了。

“够了大伟,这山螃蟹没什么肉,有这些调调味就可以了。”张浩把还在小溪里摸得不亦乐乎的李卓伟喊上岸。

李卓伟闻言依依不舍的上到岸上,“啧,我还没过瘾呢,下午再来摸多一点回去油炸着吃,味道也很不错。”

“也行,那就下午再来吧。”

将洗净的山韭菜和山螃蟹分开装到两个塑料袋里,交给李卓伟拿着,两人继续往山涧上搜寻。

没一会,又发现一丛植物,叶子是细细的圆柱状,张浩随手拔了几棵,底部的根茎是一个白色的小块球。

不待李卓伟发问,便主动解释道:“这是野葱,山坡上和水边都有生长,做鱼虾少不了的一种调味料。而且野葱性温、味辛,能发汗也能消肿,对伤风感冒,头痛发烧,消化不良等病症都很见效的。”

李卓伟一只手举着手机,一只手默默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表示佩服。

将采集的野葱洗干净丢到装山韭菜的那个袋子里,然后又往前面走了一段,张浩在离溪边不远的山坡地上瞧见了一株长得很普通的带刺灌木植物。

不过他倒是显得格外惊喜,连忙跑过去,避开尖刺采摘起灌木顶上的嫩芽来。

“哈哈哈,没想到这里还长了一株野生枸杞,这枸杞叶和鲫鱼烧汤可是一绝,味道极其鲜美。”

李卓伟给这株植物拍了个特写,说道:“这就是枸杞树啊,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枸杞树是长这样的呢。”

“嗯,这枸杞嫩芽可是我们这里非常受欢迎的一道食材,春夏两季常用枸杞叶与猪肉、猪肝或猪小肠一起煮汤。我们当地还有一种经典搭配的早餐——三及第枸杞汤配腌面,肉汤味清,腌面味浓,一清一浓,浑然天成,相当美味解饥。”

“我刚到你们县城的时候,就是在街上早餐店吃的三及第枸杞汤配腌面,味道确实很不错。”李卓伟每到一处去钓鱼,顺便也会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而这三及第枸杞汤和腌面,就是张浩家乡的特色,他当然是不会错过了。

张浩一边采摘枸杞嫩芽,一边说道:“这枸杞叶炒食做汤都很美味,而且还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生津补肝的功效。”

“医书《药性论》中有记载,枸杞叶能补益诸精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食疗本草》中也说“其坚筋耐老,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甚至这整棵枸杞树都是宝,《本草纲目》中就写道:“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说明其根、茎、叶、花、实都是可以入药的。”

“服了,这一不留神就被张老板灌知识啊!”

“我赌一包辣条,张老板绝对是学中医的,不然谁会那么无聊去背医书。”

“虽然听不懂张老板在说什么,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摘了两掐新鲜的枸杞嫩芽,感觉差不多后,张浩又转向了山坡另一边的地上长着粗齿状叶片的草本植物:“大家再来看这个,这也是我们当地人很喜欢吃的一种野菜,我们这边管它叫苦斋婆,学名其实叫败酱草。”

“以前山里贫苦,村民吃不饱饭都是挖它来做菜的,所以本地有句俗语叫: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苦斋饭,喝的苦斋汤。

不过苦斋婆的味道有些另类,闻起来有一股类似“臭脚丫子”的气味,吃起来也很苦,就跟折耳根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完全忍受不住那种味道。”

说着就弯腰随手扯下一片苦斋叶子递给李卓伟,“大伟,你闻闻看臭不臭?”

李卓伟还是头一次听说这种野菜,就好奇的接过苦斋叶闻了一下,“呸,气味确实有些冲,这菜真的可以吃?”

“哈哈,放心,苦斋菜就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苦中带甜,清爽可口,绝对没问题的。”张浩弯腰扒开混生在一起的芦茅草,开始采集苦斋婆,准备拿回去清炒,当做青菜吃。

“而且我们村里的老人常说,苦斋花香,常吃身体硬邦邦,苦斋叶苦,常吃好比人参补。这苦斋婆也是一味中草药来的,中医认为苦斋苦寒,具有清凉降火,消炎解毒的功效。

在我们这,新鲜的苦斋叶与肉丝伴炒,或者晒好的苦斋干与骨头炖汤,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吃,特别是老人,吃着苦斋菜,再怀念一下过去的贫苦岁月,颇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李卓伟在旁边略带感慨的说道:“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那里喜欢吃折耳根的比较多,苦斋婆几乎都没听过。”

“确实,我们这鱼腥草一般是拿来煲凉茶的,做成菜吃的比较少。你要是想吃,等会我再在溪边采点回去凉拌吧。”

刚才张浩就在小溪边上看到有一大片的鱼腥草,他怕李卓伟吃不惯苦斋婆,索性就都采一些回去。

“那中午的菜就齐活了,凉拌折耳根、清炒苦斋菜、鲫鱼枸杞汤、虾蟹野葱粥、再把那条翘嘴煎了,勉强对付一餐吧。”

直播间的网友听了立即就炸锅了。

“喂喂,你们过分了啊,野营还搞得那么丰富,四菜一汤,我还在吃泡面呢。”

“靠,为什么我光听着名字就在流口水……”

“我也是……”

李卓伟看着直播间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弹幕,不由得意道:“哈哈,各位大哥,我们这还缺一个人刷锅洗碗,有没有报名的,赶紧啊?”

“卧槽,大伟这是飘了啊。。。”

“祝大伟天天空军,龟气长在!”

“+1”

“+1006!”

“……”

逗了一下直播间的粉丝,李卓伟就和张浩一起挖了点折耳根,正准备回营地做饭呢,他突然看见前方杂草掩映中有一条布满青苔,似乎是通往山上的石板梯路。

随即对旁边的张浩好奇问道:“耗子,这山里怎么还修有石梯啊,山上还有村民在居住吗?”

“没有啊,山上就只有一座破落的道观而已,不过早就没人住了。”

“哦?这深山老林里居然还有道观,远不远?要不我们上去瞅一瞅。”李卓伟游钓全国,除了钓鱼,对寻幽探秘也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听了张浩的话后,立马想沿着石阶上山看看。

张浩迟疑了一下,“远倒是不远,这座山本来也不怎么高,只是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上去再下来可能就要耽误吃午饭了。”

“晚点就晚点吧,反正下午也没什么事,走走,上山上看看。”

既然李卓伟想去,张浩也无所谓,就趟过杂草,沿着石阶朝山上走去。

至于还在山下杀鱼剥虾,等着野菜下锅的疯子,则很悲催的被两人选择性的遗忘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