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吉思汗的秘密

《王:成吉思汗的秘密》

前言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2011年9月18日,手术后刚好一个月,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终于决定开始动笔续写这个多年萦绕在脑海里的故事,终于开始了这个注定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知道这部作品是否会惊世骇俗,但能给一些人震撼和启发的程度必然是有的,因为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看到过类似于这部作品的形式,它将要带给大家的一些知识、观点,历史悬案和自然之谜的答案也将是很多大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它根本就不像是我将要创作的一篇文章,而更像是某一种外人类智慧生物想要灌输给我们的信息集合,给我们在诸多领域中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一个多月前,我和一些朋友在杭州踢球,莫名其妙、不明所以的就坐了“球车”(踢球过程中脚踩在球上),瞬间就造成左腿腓骨和踝骨骨折。到现在我都回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受的伤,实在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大学期间我就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多项体育运动驾轻就熟,有着非常丰富的运动经验,至少是身手敏捷,而且又正值壮年,远没到老胳膊老腿的地步,怎么连一点保护动作都没有就着了道,至今都没回忆起来。

不得不实施了手术,腿上被加了钢板和钢钉,身体从此也将被束缚在床几个月。从学会走路开始,就从来没有每天与床有这么长的亲密时间。立刻,所有曾经都习以为常的,再忙、再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都不得不放下,陪伴我打发时间的就只有电视、杂志和笔记本电脑。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也一直陪伴着我,那就是耳畔常恍惚浮响着一个声音“现在有时间了吧,开始你的工作吧,时间不多了”。其实我对这个声音一点都不陌生和奇怪,因为它已经陪伴我好几年了,只不过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罢了。

最早出现这个声音的时间大概是在2007年吧。那个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某品牌的汽车厂家代表派驻在北京,主要负责华北区域等地的销售管理工作,平时休息的时候大多住在北京的宾馆里。某一个周末,躺在北京宾馆的大床上,忽然夜里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不知怎么脑海里就象过电影一样,曾经的很多经历、所见所闻瞬间浮现。

在此之前,我本人的经历应该说是比较丰富的。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从1996年到后来2010年从这家公司辞职的十多年时间里,被派驻到中国的很多省市工作过,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从东到西,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的大幅区域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个人又喜好旅游、摄影,每到一地都比较有兴趣探究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确实成了我阅历的宝贵财富。

本来一个人刚好赶上休息较好,夜里醒来有些过往的回忆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但奇就奇在不光是我曾经看见过的、经历过的大量图像闪现在眼前,就连一些我未亲眼所见的东西:古代君王、金戈铁马的军队、兵马俑、金字塔、水晶头骨、UFO、USO(不明航海物)、百慕大、龙三角、麦田怪圈、巨石阵、黑洞、时光隧道等等,就像一些编码碎片一样在脑海里闪现;甚至一些不甚了解的、好像听都没听过的名词和概念,如姆大陆、纳斯卡线条、通古斯大爆炸、客星、反物质、异度空间、宇宙引力波等等都一股脑的呼啸而至,让我应接不暇。

正当我困惑不解为什么有这么多闪念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开始象电脑碎片整理功能一样,一点点开始排列组合,不同碎片靠着某一些关系组成的层次越来越清晰,到天光大亮的时候,就象已经完成了一个复杂的程式,随时待命去完成某一项任务。

这个复杂的程式从总体来看更象是一部,但又不类似曾经出现的任何一部,它不光有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剧情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还包含大量丰富的历史故事、百科知识、地理人文等等,尤其对一些历史悬案、自然未解之谜有一些新的探索和见解,连我自己都觉得天马行空、不可思议,但仔细揣摩又好像非常有道理。

所有这一切就成了你们将要看到的这部作品的雏形,而且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将这一切做任何一个字的记录,但它仍然在我随后几年时间里回忆的时候异常清晰、历历在目,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有一些调整、补充和完善。

从那时起,就有一个声音或者也可能是一个意念就在时刻提醒着我“把它写下来吧,让所有人来分享”,而且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个声音催促的也越来越急。但是谈何容易,我并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来就没写过,更不用说包含信息量如此大的作品。尽管作品的雏形有了,也就是框架,类似人的骨骼,但想丰富它的血肉,把它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实在是一个浩大的世纪工程。

我估摸了一下,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即使我辞去工作专心写下它,没有个五年甚至十年是无法完成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的历史故事、百科知识等等信息量实在是太大,很多领域我并不熟悉;尤其是很多历史悬案、自然未解之谜连很多专家、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未成定论。我的作品如果想引人入胜,让广大读者能认真的研读下去,给大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就必须在很多领域中仔细研究细节、深入探究真相。而这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我还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还有自己的其它业余爱好,所以从个人意愿上来讲,我并不想花掉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完成它。

但从此,仿佛那个声音就在我耳畔时常响起,挥之不去;又象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堵在我的心口,无法摆脱。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曾经将这件事告诉了几位朋友,故事的情节大致给他们介绍了一下。他们无不听得瞠目结舌、毛骨悚然,一致认为这必是一个颠覆性的题材,不写出来实在太可惜了。甚至还有朋友故作神秘的说:我奉命告知你,你是我们选定完成这个任务的人选之一,你必须尽全力去完成这个使命。笑话,我自问自己只是在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中极其普通的一个,有何德何能被选中完成这个使命?使命的目的是什么呢?有谁知道?我是不知道。

但潜意识中我可能还是接受了这个所谓的使命,因为自己已经有意无意的为完成它做起了准备。那时候,我已经受聘担任几家汽车4S店的总经理,尽管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只要有空的时候就开始收集一些素材、资料,对中可能涉及的历史、疑案、天文、地理、百科、气象、自然、科幻、宇宙、空间、微观世界等等领域,只要有机会就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我甚至已经计划好,为了缩短完成时间,我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专门成立一个“甲乙丙丁”工作室,邀约几个对此事感兴趣的文学爱好者组成一个专门的团队共同来完成它。“甲乙丙丁”的寓意就是利用大家的团队合作,合理整理有效信息资源,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们的目标。

但实际到现在为止,这部的正文还是一字未动。自身的惰性一直阻碍这项工作的完成,总是给自己找一些借口:自己还要工作等忙过这阵再说;或者最近太辛苦,休息一阵再说。也没有给自己完成这项工作定个时间进度,故而就一直耽搁下来,直到这次莫名其妙的受伤。

开始在今天动笔,确实没有刻意的选择,没有图个吉利的想法,只是碰巧而已。“9·18”——“就要发”,中国人好像这二三十年前开始特别迷信6、8等数字,好像沾了这些数字就会顺利、发财,其实就是代表大家内心一个吉利的愿望吧。而八十年前,不知道日本关东军选择这一天是不是也有图个吉利的愿望呢?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看来八十年前日本关东军这一天的选择给他们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好运。但我想,除了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组成的傀儡政府和汉奸们以外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把这天当作了噩梦的开始。看来,事物往往就存在正反两个方面,连我们的老祖宗似乎都有所感悟——古人发明的太极,就喻示了世间万物是相辅相成的,有正就有反。20世纪,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还存在着一种叫做反物质的东西。它们象幽灵一般出现,又瞬间从物质世界消失,它的诞生和存在是人类期待揭开的迷。

自然界纷呈多样的宏观物体还原到微观本源,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所组成的。这些粒子因而被称为基本粒子,意指它们是构造世上万物的基本砖块,事实上基本粒子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在20 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人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这是人们认识反物质的第一步。到了50年代,随着反质子和反中子的发现,人们开始明确地意识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能量释放率要远高于氢弹爆炸。

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之初曾经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就是由物质组成的,但是那些反物质哪里去了呢?难道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反物质世界?反物质是目前人类能够探知到的的能源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它能够百分之百地释放能量,而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只能达到百分之一。更令人惊奇的是,反物质在创造巨大能量的时候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和辐射。据说,仅仅一克反物质就相当于20万吨当量的核炸弹的能量——比当年扔在广岛的那颗原子弹要强2000多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想把人类送上火星,那需要千万吨以上的化学原料,而如果是以反物质为燃料的话,仅需要几十毫克,同时时间也大为缩短,只需要6周的时间就可以到达。

但是,这个看似吸引人的方案却是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反物质是极其不稳定的,它在我们充满了物质的世界中很难捕捉到,更不要说加以利用了。很多飞碟爱好者认为UFO就是由反物质作为能源驱动的,难道真有智慧生物已经掌握了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科技水平了吗?他们为什么不出现帮助我们呢?为什么不与我们交流呢?难道他们有什么困难或风险吗?

人类在探知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感叹知道的太少。尽管按照人类自身的眼光来看,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当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怪异现象、不解之谜时,我们只能叹息人类能够感知和掌握的还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宇宙之外还有其它世界吗?我们身边就只有这个我们的五官能够感知的世界吗?

8000万年前就懂得建立自己社会的蚂蚁应该算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它们生来就懂得运用团队的合作,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它们庞大的王国。它们合理分工、有效传递信息,共同建造巢穴、采集食物和对付外来之敌。有的品种甚至会缝纫、务农、储藏和殡葬等等。但是,再给他们一亿年、十亿年,它们能达到只有5000年文明史的人类的智力水平吗?人类又何尝不是呢?有没有更高智慧的生物在注视着我们的成长呢?

人的思想真是一个玄妙的存在,它既可能受一定的条件制约,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它又有可能天马行空,不受束缚的任意翱翔。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观望世界的角度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生命就有着多少不同的世界!

作者:老甲于公元2011年9月18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