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的辉煌从商鞅变法开始

《大秦:我的辉煌从商鞅变法开始》

6公孙鞅的理想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嬴渠梁感到很有必要同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见上一面:

“景监,明日,你就带着那个年轻人,叫梁元对吧,对,叫他来见我,我相信,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啊。”

“诺。”

景监回到府上,正好看到梁元和梁二现在门口避雨。

“你们怎么在这里?”

“大人,这次如何?”

梁元没有回答景监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明日,你和我去见国君。”

梁元立刻笑了:“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

“我不明白,你与国君差不多大的年纪,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说法。”

“哈哈哈,大人,这个不可说不可说。”

随后,景监三人一同进了府中。

梁元也不是不说,实在没法告诉告诉景监啊。

因为那是他在书中看到商鞅反驳甘龙说的话。

他只是算了算时间,这个时候,朝中的守旧派一定在反驳秦孝公变法强国的心思。

秦孝公肯定正在为此头疼,所以梁元才告诉景监那段话的。

为的便是为秦孝公找到一条反击守旧派的理论,让秦孝公减压,迅速赢得他的好感。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不知道此时还不是商鞅的公孙鞅现在在做什么?

有人笑就有人哭,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对于卫国公子公孙鞅来说,这段时间却是个倒霉透顶的坏日子。

原本各方面都很优异的他,却因为在卫国找不到伯乐,变得十分难受。

尽管现在还没有开启科举制度,公孙鞅虽然也不等同于后世金榜无名的落第秀才。

但,此时此刻公孙鞅的苦闷心情。

丝毫不亚于后世那些学富五车十年寒窗,身怀报国大志,到头来却金榜无缘的失意书生。

而这一切,却并不是因为他公孙鞅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的出身。

公孙鞅虽是卫国国君的儿子,尽管他才能出众,甚至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但可惜在那个注重门第讲究长幼嫡庶的时代,他身上的这些长项却丝毫无助于处于竞争涡流之中的他入围。

只因为他不是卫国国君嫡子。

别看同样都是卫国国君的亲生儿子,但是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君后生的儿子是嫡子,拥有天然绝对的君位继承特权。

而其他嫔妃生的儿子只能被称为庶子。

与嫡子虽说是名义上的亲兄弟,但却没有嫡子所拥有的王位继承权。

中国古代从周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就是说,只有国君的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国君大统。

庶子就算比嫡长子早出生几年,再有满腹经纶,也是无缘君位的。

很不幸,公孙鞅正属于这样的尴尬情况,只是一个庶子。

庶子也罢了,偏偏公孙鞅还生在充满猜忌防范的卫国。

由此,他更是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做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但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胜任一国之君的艰巨使命的。

要知道,治理好一个国家,驾驭好天下黎庶臣民,需要国君拥有超越众人的非凡智慧。

公孙鞅稀罕的并不是国君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荣耀光环。

他需要的是得到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智,谱写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没错,公孙鞅有着卓越见识,有着满腔抱负。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公孙鞅比谁都更清楚。

身处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历史时代,弱肉强食就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规则。

残酷的生存淘汰法则!

出身贵胄的公孙鞅,耳闻目睹了卫国日渐衰落的残酷现实。

也见证了身为卫国国君的君父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落寞与无奈。

身为卫国公室一员的他,实在不甘心自己的祖国成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公孙鞅自懂事以来,便寻找着让国家强大的办法。

他自信他找到了。

他喜好研读法家及刑名学说,也自信自己能够担当得起挽救日渐衰落的祖国的艰巨历史重任!

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自己能够登台执政,成为左右卫国命运的主宰者,一定要大显身手。

他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自己的兴家安邦富国强兵之道!

就有可能改变卫国频临被列强蚕食的被动命运。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地让他屡屡碰壁,让人无奈!

为什么?

就因为自己不是嫡子身份,导致彻底失去了公平竞争的资格!

自己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无从施展啊!

他在内心呐喊,这不公平!

这绝对不公平!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早就注定的结局。

公孙鞅拼命抗争,到处兜售自己的变法强国之策,但都被守旧派驳回。

守旧派便是卫国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又怎么可能让公孙鞅拿走他们的蛋糕,去分给平头百姓呢?

公孙鞅在卫国游说十年,一事无成。

他去找自己的君父做了最后一次游说,仍是迎来当头一棒:

“你小子哪里是想强国?你是巴不得让咱卫国早点折腾完吧,你一个庶子,成天讨论国事,是想干什么?谋权篡位吗?”

公孙鞅第一次感受到了人微言轻的痛苦。

也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不彻底打破旧世界,便无法实现变法图强的理想。

但要想打破旧世界谈何容易?

公孙鞅决定等待时机。

卫国是待不下去了。

公孙鞅已经引起了贵族们的憎恨,一旦与自己血缘关系疏远的新君继位,必将性命不保。

公孙鞅只好离开卫国,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

先秦时期的孟老夫子在其著作《孟子》中写过如下文字:舜发于畎亩之中……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老夫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是想告诉失意中的人们一个屡试不爽的真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公孙鞅告诉自己,真正属于你的人生大舞台是在不久的将来!

请相信,上天早就为你悄然安排好一切,眼前这点儿挫折,不过是你迈向辉煌进程的小插曲罢了,你不必太在意。

所以,公孙鞅来到魏国,本来是打算大展宏图的,却不想在魏国也是遭受打击。

他仍然找不到自己的舞台,仍然无法施展自己法家变法的抱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