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到外星科技开始

《从捡到外星科技开始》

第58章航天飞机的采购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接下来,王磊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天文所的成员,投入到了后续的工作当中,王磊身为天文所所长,他的任务可不仅仅是建设这架天文台而已,他们的任务是对太空进行观测,构建全息立体的宇宙星体网络。

这一套网络首先的是要完成的是太阳系内的网络构建,这也不单单是对几大行星进行观测,更包括了那些更小的碎片等。

在这一步进行完毕后,还有接下来的一步,以每10光年进行划分区域,对以太阳系为中心进行网络模型建设。

这一套宇宙全息星体网络模型才是最终的目标。

说起宇宙,最近蜀飞的项明飞为了一架航天飞机跑断了腿。

终于经过层层通关,他最终拿到了20亿的经费,这笔钱是用于采购航天飞机的经费,给了钱,当然也有条件,上方给他的要求就是,力求最大的可能将技术拿到手。

所以在3月中旬的一天,项明飞来到了峰潮科技。

本来项明飞已经准备好了和侯平谈判的一番说辞的,在项明飞的印象里侯平这个人看起来挺好相处的。

但是工作人员的告知是,侯平总指挥并不会负责采购的事项,这让项明飞心里隐约不安了。

峰潮科技的航天部门早在一个月前就进行了改制,三方分立。

在项明飞的等待中,他见到了前来接待他的人。

峰潮科技航天航空总署公司,简称峰潮航天总署。

前来和项明飞接洽的是一个小组,总署下对外合作交流总局的其中一个办公室。

对外合作交流总局旗下包含对外出售航天飞行器,提供空天轨道运输服务,以及其他等。

会议室里,项明飞和小组组长短暂交谈后,他表明了他的来意,“我们打算采购一些航天飞行器,这是我们的方案”

“等等,我看清单还有其他的,怎么有分项采购?我们除了发动机和整体飞机出售,并不单独出售其他的部分!”小组组长开口道。

这下轮到项明飞纠结了,事实上他们提出的方案有些理想化了,果然不行吗?

那么剩下的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毕竟他带的经费本来也不多。

如果按照峰潮科技给定的单价,一架飞机10亿元,单台发动机5000万元来计算,那么他们顶多可以买上两架而已。

不过买卖既然有报价就有还价。

项明飞不擅长砍价,但是他随行的队伍里有擅长的人。

经过和峰潮科技的一番唇枪舌战,一架飞机的价格被砍到了9亿元,单台发动机的价格被砍到了4500万元。

对于这样的结果,项明飞长舒了一口气,至少采购任务他完成了。

接下来,项明飞询问了一下技术出售的事情,可结果不好的,峰潮科技暂时不会出售技术。

这让项明飞有点失望,如果能出售技术就再好不过了,后边的一些详细合作事项由身后的随性团队负责,项明飞主要洽谈了一下收货的日期,毕竟这也是挺重要的。

项明飞得知只需要三个月后就可以收到飞机后,大由感叹,这速度也太快了,这家公司很强大也有很多秘密,为什么他不能早一点发现呢?

采购这一件事只算得上是峰潮科技公司的一个小插曲,一点都没有引起波澜。

于此同时在现在的时刻,公司内部正发生着一件较大的事情,社会学科院对于未来公司发展的一点提案。

此项提案的核心是建设发电厂。

这一项提案也是社会学科部门提出来的。

社会学科院经过长达半年的调研以及对未来的推演,社会科学部门提出了未来公司将面临的一些困窘。

电力能源的不足。

这是社会学科部门的第2次全体会议。

会议上,发言人主要指出了,未来电力是主流能源,其使用占比将超过95%以上,这对现在的占据43%份额还有完全一大部分没有实现,但是这份份额在不断的增加中。

在未来电力可能是紧缺的,不仅仅是公司,包括世界都是一样。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预见性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起步,每一次航天飞机的执行任务所消耗的能源就相当于一个5线城市一天的消耗量,而未来将会有很多的航天飞机,仅是这一个能源缺口就足以引起众人的重视。

更何况还有不断的进行能源改革的各种交通设备。

而发电这一项,在核聚变还没有真正实现之前,永远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光靠化石能源发电,会产生极大的污染,更别提在全球呼吁倡导的绿色工业,低碳环保等领域,都会受到难以避免的影响。

目前夏国正在逐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建设进程,但是这一步对于峰潮科技的社会学科部门来说,还样的速率还不能够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太慢了。

更何况他们不知道太空时代来的如此突然。

太空时代将是一个极其消耗能源的时代。

所以拥有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变成了当前需要考虑计划的事情。

其实在阿尔法的项目计划中,航天部门的登月其中有一项缘由就是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月球上有大量的核聚变能源,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能源,那么他们面临的一系列能源短缺的问题将会得到完美的解决。

但是在此之前,需要一个过度的发电项目来提供电力来源。

在社会学科部门的调研中,太阳能发电这一方式进入到了他们的视线,在其公司内部的技术储备核心库里面,有人见到了一种可卷曲的薄膜式太阳能发电板,这一种材料帮助人们打开了思维的空间。

这一种发电薄膜,是利用高分子聚合材料以及硅锰钛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其发电效率可以达到18.4%,平均一平米的太阳能薄膜可以达到200W的功率。

虽然在功率上不及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但是它有一个好处,相对其他太阳能电池板,好处在于轻盈、便捷、耐磨。

成品工业型太阳能薄膜可以长达100米,宽度可以控制在两米左右,而这样一款太阳能电池薄膜才仅仅100公斤。

在社会科学院人们的畅想里,这种薄膜可以直接铺设在地上,并且可以和多个发电薄膜并联,实现功率提升。

经过了一番验证,这种畅想是可以实现的。

这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利用太阳能电池薄膜建立太阳能发电厂,那么可以缓解未来电力不足的一些困境,但是带这些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成规模化。

如果想要达到规模化,这种太阳能薄膜的面积至少也要1000平方公里左右。

按照现有的发电功率计算,1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发电厂每日可发电量10亿度。这个年发电量将相当于全国总和的1/3。

但是想要达到这种规模,光是投入成本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提其中所存在的各种艰难。

为此社会学科部门进行了大讨论,其中,经济科学院一名研究员提出了一项方案。

规模产业增值方案。

这一套方案的核心在于一套成本回收和投入的数学模型。

假设有足够的面积,以及充足的生产力。

投资人A拿出20万元,即可投入一套太阳能发电设备,这里设置一个太阳能投入成本和产出收入比,将这一套设备的成本回收时间长调整到2个月的时间。

那个,再投资人A的第一个周期(2个月)后,他会收回成本,而收回来的成本继续进行投资一套同样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而这一套投资的回收将会缩短到1/2个周期内,也就是1个月,而继续将收回来的成本投入设备,下一个周期会缩短到1/3个周期。

这样循环下去它的数学模型变成的:{总资产=20万元*总周期个数;总周期时长=2个月*(1+1/2+1/3+1/4+1/5+…………+1/总周期个数)}

其实这就是一套简单的利滚利模式,主要在于回收的周期。

经过这种利滚利的方式,可以在总周期10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总资产会达到初始资产的80多倍。

通俗的讲,这是一个投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资产增值80多倍的魔幻方式。

这名研究员提出了此项方案,他给众人带来了一份希望,规模化此事可行。

因为商人都是逐利的,在这种暴利的引诱下,恐怕没有人能够把持的住。

但是想要让此魔幻方式成为现实,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却远远小于规模化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便是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产出比。

假设每度电能的卖出价为0.5元。

那么要把太阳能电池回收周期控制在2个月,则需要每平米太阳能电池薄膜的单价不高于30元。

如此一来,才可以保证此魔幻方式的可以进行下去。

第二项,安装、维护、出售等所需的人工成本,不得高于每平米5元,否则会导致方式运转不起来。

第三项,是之前假设的充足的土地。

充足的土地是考虑免费的基础上的。

那么哪里有使用土地是免费的呢?因该是没有的吧!如果此项条件不成立,那么也导致运转不起来。

第四项,是太阳能设备的生产方要有无限充足生产力和成本低廉的产品。

以上四个问题如果能解决,那么规模化自然而然的会快速形成,所设想的发电工厂也会实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