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17.作诗镇石牛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17回

李白作诗镇石牛

太守上山观奇鸟

(太白编年:玄宗开元10年/23岁)

第二天吃完早饭,李白等一行五人向石牛沟出发。

五位都是妙人儿,个个长得如花似玉,一路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

李白身材最高,也最引人注目,不时有人指点议论。

“那不是陇西院的李白嘛!”

“是啊,十五作大赋,就是他吧?”

“正是!听说他出生的时候,长庚星落到母亲怀里,是太白金星转世呢!”

“不对,是他母亲梦见长庚星落怀的。”

“听说他从小聪明过人,可不好好学习,后来在象耳山下碰到菩萨化成的老婆婆,用铁棒磨针点化他,他才上山完成学业。”

“对对。”

“他十五岁不是上岷山找高人去了吗,怎回来啦?”

“不知道……这几个孩子长得可真标致,这是去哪里呢?”

“走,没事的话,大家跟着看看去。”

这一路,跟行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听说是到石牛沟看石牛,看热闹的人更是纷纷奔来。

石牛沟终于到了,早有人自报奋勇在前带路,走进沟里,指着前面的一块大石说:“看,那就是石牛!”

这块大石头有两人来高,有鼻,有眼,有角,有尾,像在与人相抵或奔跑,周围的蒿草高矮不齐,有的已经漫至口鼻。有两个好事的顽童爬到石牛身上,扳住两角吆喝不停,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石牛——”一位老汉大声道,“长庚星来了,从今往后,你不要再遭蹋庄稼,祸害人了!”

李白笑笑,围着石牛看一会,心中忽有所动,随口吟道:

此石巍巍活像牛,

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

雨打浑身似汗流。

芳草齐眉难入口,

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

天地为栏夜不收。

吟声一落,人群中一片惊叹之声。人们纷纷议论一会儿,那个老汉又高声道:“石牛,你听到没有?长庚星不高兴了,天地为栏,为什么夜里不把你收回来,圈在此地呢?”在场的人没有发笑的,都虔诚地注视石牛,看着李白。

李白刚要说什么,忽然,一只青鸟从空中飞落下来,栖在肩头。李白伸手将青鸟轻轻抓住,将缚在腿上的字条解下,打开看一看,就撮口呼哨一声,青鸟盘旋一匝,又向远处飞走。“真是神人啊!”人们纷纷惊叹。

李白面露急色,带领四位少年,分开众人要走,那位老汉道:“李公子,请你把刚才吟出的诗句再说一遍,行吗?”

吴婉儿迎在前面道:“做什么?”

“我们想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把这头石牛镇住。”

“好啊,那我给你背诵一遍吧。”吴婉儿把双手往身后一背,笑着说。

老汉立刻转头,朝人群中喊道:“有识文断字、随身带纸笔的没有?快帮着记一下!”

王宗之把带在身上的包拿下来道:“不用喊人了,我这里有现成的。”

他也不让吴婉儿背诵,刷刷点点写下来,交到老汉手上。人们这才将五人一起放行。

大家离开石牛沟,李白道:“师傅让那只青鸟送来一封书信,催我速速还山,不知出了什么事。”

吴婉儿一听,都要急哭了,眼泪汪汪地说:“怎这样急呀!”

“是啊,”王宗之说,“大家在一起,都觉得相见恨晚,你这样说走就走,一时真让人无法接受。”

“李白兄,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呢?”吴指南问。

李白望着天际道:“目前还没想好。不过,早晚我会到司马相如说的云梦大泽看看,顺便游历一下中原的名山大川。”

“我看,凭你的才学,还是走科举之路好,否则就浪费了你的匡世之才。”

“安社稷,佐皇极——我早有此念,可我不打算步出仕之人常走的那条路。”

吴指南若有所思地道:“你打算怎样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鹏扶摇而上,也是待风而起。当今圣上主张遍举贤明,野不遗贤,时机一到,大鹏自然能高举万里,击水三千,一鼓而达目的!”李白豪壮地说。“

李白兄,”吴指南眼里亮晶晶地,“今后不管你到哪里,我都愿意追随!”

只有吴婉儿显得郁郁寡欢:“你们都走吧,走吧……”她踢着路边的石子说。

吴指南看妹妹一眼,真诚地对李白说:“李白兄,临别我对你提个建议。我虽然剑术远不及你,可我看得出来,你的剑意执尚重,应该去戴天山,访访那里的道人,全性葆真,使剑术达于化境。”

想不到吴指南竟有这般见地,李白点头道:“你说的极是,师傅也这样告诉过我。”

李白火速赶回岷山,走进师傅山居,进门一看,堂中坐着三位官人,一位是广汉太守,一位是彰明县令,还有一位是江油县尉。

彰明县令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广汉太守只在五六岁时见过一面,而江油县尉他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这位就是徒儿李白。”东严子笑着介绍说。

李白不卑不亢,一一施礼。得知坐在第三位的雄豪之人就是江油县尉,高兴地说:“久闻县尉文武兼具,今日得见,不胜幸运之至。

”彰明县令讪笑道:“李白,五年前你在县衙里,我就知道你心存淡泊,凡事都不免强,可你不辞而别,却是我没想到的。我这么说,倒没有怪你的意思。而今你名满乡里,连太守都听说了,我和江油县尉特意陪他老人家前来参观。都说你和尊师在山上驯养了好些奇异的鸟儿,一叫便到手掌里吃东西,是真的吗?”

李白一听才明白,敢情太守不辞辛苦,是到山上看鸟来了,颇不以为然。见师傅点头,当下免强走到庭院当中,撮口一声呼哨,果见各种鸟儿从四面八方翔聚而来,随着呼哨不同,便有不同的鸟儿飞到手掌上啄食。太守惊得张开嘴,半天都没合上。

“奇哉!妙哉!”他手把胡须,不住点头道,“没有非凡的道术,常人何能如此!”

接着,太守又要看剑,又要听琴,李白听从师命,只好一样一样敷衍了事。可在太守却是叹为观止,不觉喜上眉稍道:“你们师徒二位,今天所见,道术之高深,确实令老夫开眼。你们如肯下山用世,老夫愿举荐你们参加道科考试,不愁富贵呢!”

“多谢太守抬爱。”东严子道,“可我的心志历来不在用世,何况年已老朽。早晚听风吟,闲时听鸟叫,日来不用心,月去任自然,在我最好不过了。”

“可你徒弟年轻啊!”太守将脸转向李白,“李白,你父亲怎样?为何从来不与官府来往啊?他有你这样一个道行高深的儿子,只要稍微走动走动,何愁不鹏路大展?今天老夫就做个人情,只要你肯下山参加道科考试,剩下的,就全包在老夫身上。你看如何?”

“多谢太守。”李白见太守面上一喜,随即又说,“可我眼下还没学成,下山只能推至以后了。”

太守面有不悦,东严子接过来道:“小徒说的确实是心里话,来日下山后,还望太守多多提携栽培呢!”

太守不再理会李白,改而问道:“老夫近来对丹药之术颇感兴趣,听说大匡山上的太乙真人已经练就了千年不坏之身,你们都属世外高人,不知如何才能得觅他的行踪?”

东严子道:“当年,我去戴天山访道,月光下,瞧见一个老道士在山顶舞了几招太乙神剑,便剑术精进。追想其情状,可能就是太乙真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白更加神往戴天山,去心若箭。

笔者有诗吟道:

久在山上心未染,

一腔豪气可冲天。

纵使富贵来相诱,

陌路人前仍淡然。

不知李白去戴天山有何奇遇,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文献记载,李白与东严子隐居岷山,驯养许多奇禽异鸟,能听人呼唤,飞到手掌上啄吃谷物,引得广汉太守亲自上山参观,认定二人身怀道术,荐举他们参加道科考试,被二人婉言谢绝。本回添加细节,据此衍述,构成情节中之一环。作诗镇石牛也是实有其事,并非笔者凭空杜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