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拼历史:复活历代皇帝镇四方

《国运拼历史:复活历代皇帝镇四方》

第25章 好家伙,朱允炆是真傻啊 (求鲜花!)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拍摄的第五十二天。

今天第一场拍摄的内容,是郑村坝战役结束后,建文帝朱允炆所做出的应对之策。

郑村坝战役结束后,李景隆退到德州。

随后被召回朝廷。

燕王朱棣也趁着李景隆战败,上书朝廷,极力抨击黄子澄和齐泰。

言称二人是乱世之臣,祸乱朝纲,是天下动乱的罪魁祸首,应诛之。

朱棣上书一事,也闹得沸沸扬扬。

建文帝迫于压力,也只好表面免去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但,依旧把黄子澄、齐泰当成心腹。

一有大事,就会和二人商议。

此时。

新戏份拍摄现场——大明帝都,应天府。

紫禁城奉天殿内。

“早就该罢免掉黄子澄和齐泰了,不过这时候罢免了他们两个,也算你朱允炆还有点脑子,算是亡羊补牢了。”

拍完罢免黄子澄、齐泰的戏份,隋炀帝杨广不由吐槽了句,他没看过后续剧本,不知道朱允炆是假罢免二人。

朱允炆:“……”

求求你别重点提这事,也别说我有脑子啊……

朱元璋也不知道后面朱允炆又启用了二人,也附和道:“允炆啊,你这孩子,就是吃了大亏才会长记性。

这个阶段,你吃了大亏,罢免了庸臣,朝中还有不少人可用,也还有一些大将在。

在有了深刻教训后,你后来怎么还是输了?”

李世民也有些疑惑,说道:“朕看了下目前你朱允炆的朝臣,有贤臣,还有大将,兵力也还剩不少。

和朱棣的兵力对比,你朱允炆确实还占很大优势。

除非你又来神奇的騒操作,不然朕想不明白你后面是怎么输的。”

赵承安笑了笑,说道:“确实是又有了騒操作。”

“还来?”

曹操诧异地看向朱允炆。

秦始皇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请你大胆地把你后续騒操作说出来。

不用怕,你爷爷已经经历过降压药、救心丸、救护车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化,百毒不侵了。”

朱元璋:“……”

“……”

朱允炆有些头皮发麻,连忙道:“各位先辈,你们别拿我开涮了,承安,赶快拍下一场戏吧。”

“好,各部门准备。”

“开始!”

赵承安见演员们已经就位,也直接下达了导演指令。

奉天殿内。

齐泰、黄子澄、朱允炆出现在镜头前。

看到三人又同台,朱元璋、李世民、曹操等人表示不理解。

刚刚不是还罢免了黄子澄、齐泰吗?

怎么又上演一幕三人商议大事的场面?

很快,朱允炆就开口了,看向黄子澄、齐泰说道:“子澄先生、尚礼,燕王上书,诋毁你们,朕不得已罢免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够理解。”

黄子澄立马表态,惶恐道:“皇上,臣的一切,都是您赐予的。

臣的命,都是您的,如何处置,臣不敢有任何怨言。”

齐泰也赶忙说道:“皇上,是臣无能,未能助皇上成功削番,导致燕王反叛,臣该当下狱,该当万死!”

“子澄先生、尚礼,你们言重了。”

朱允炆摆了摆手,一副贤君的姿态:“今日朕召你们前来,其一,是想告诉你们,罢免你们,只是缓兵之计。

燕王谋逆,打着清君侧旗号,剑指你们二人,扬言不把你们二人斩除不罢兵。

所以朕罢免你们,也只是为了让燕王息兵而已。

但眼下看来,燕王没有中计。”

“皇上圣明!”

黄子澄、齐泰立即大呼。

朱允炆沉默片刻,再次开口:“其二,便是想和你们商议,接下来的局面,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

李世民:“???”

曹操:“???”

杨广:“???”

卧槽!都这样了,还跟黄子澄、齐泰这俩货掏心掏肺、商定天下命运?

“皇上,臣以为,此次郑村坝之战,战败主要原因,在于主帅曹国公(李景隆)统兵不当。”

齐泰率先开口,接着又道:“燕王、宁王联合,也只有不到二十万兵马,主帅统兵稍微懂些战术,也不至于让燕王得胜,更不至于如此惨败。

故,臣以为,皇上应当撤换主帅,令一经验老道的大将统兵,重振我军士气,定能平定叛乱。”

黄子澄很清楚,上次让李景隆当主帅统兵,是自己极力推荐。

如果这次换帅,李景隆的下场肯定很惨。

甚至自己都会被祸及,到时候就不会罢官那么简单了。

而且,他也不认为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李景隆,于是开口道:“皇上,此时换帅,臣觉得大为不妥!”

“哦?先生仔细说说。”

朱允炆朝黄子澄做了个请的手势。

黄子澄斟酌了下,说道:“皇上,郑村坝之战,战败主要原因,不在于主帅。

臣觉得在于天时和地利。

先说地利。

郑村坝在北方,燕王的士卒,对于那边地形十分熟悉,相当于在自家门口作战。

他们完全可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随时布置、转换战术,可攻可守。

在自家门口作战,他们的粮草、军需补给,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

而我们就不同了,在陌生地形作战,不利于展开布置,也不利于粮草、军需的补给。

再说天时。

郑村坝之战,恰逢北方寒冬,天将冰霜,不时大雪。

燕王的士卒,常年在北方驻扎,早就习惯了在寒冬作战,再恶劣的寒冬天气,对他们影响都不大。

而我们的将士就不一样了,常年驻扎南方,对于寒冬天气极其不适应。

在寒冬与叛军作战,本来就吃了大亏。”

齐泰眉头微皱,立即反驳:“雪,是天降的,人力无法改变。

但人是活的,应懂得变通。

主帅曹国公(李景隆)明知寒冬大雪天不利于我军作战,却还要和叛军一战。

此举,显然是不懂带兵打仗。

倘若他及时撤兵,等到天气好时,再和叛军对决,岂会败?

即便败,又岂会败得如此惨重?”

黄子澄辩解道:“曹国公(李景隆)自幼就开始读兵书,懂得不少战术。

他只是缺乏了在战场和敌军交锋的经验而已。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教训,曹国公定会反思自己。

有了这次的经验与教训,他定然想一雪前耻,再和叛军交锋,定然会加倍小心。”

“呵呵。”

齐泰轻蔑一笑,沉声道:“你如何能确定,曹国公(李景隆)会反思自己?

又如何能确定,继续由他掌兵,能够一雪前耻?

就他这几场战役来看,显然是一个冒进、对战争毫无敬畏之心的年轻人。

再由他担当主帅,这就是在用大明国运冒险。

胜了还好,一旦失败,我大明元气大伤。”

说着,他又看向朱允炆,请求道:“皇上,臣以为,还是应当撤换主帅,稳健一些为好。

并且,还要重责曹国公(李景隆),才能让新的主帅,时刻保持着对战争的敬畏,时刻稳扎稳打。”

黄子澄再次反驳:“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

战败一次,就令其受重罪,谁还敢为我大明领兵?

故,臣以为,让曹国公继续担任主帅,意义重大。

可以向我大明将士们表明,我大明皇帝陛下,有一颗包容之心,不会因一两场战败,就诛其性命。

可以让将士们知道,为我大明而战者,可安心冲锋陷阵。”

秦始皇:“……”

朱元璋:“……”

李世民:“……”

杨广:“……”

曹操:“……”

这他娘的,还真是荒谬,还真会诡辩。

果然,读书人的一张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朕觉得,子澄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朱允炆再次做出騒浪的决定:“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一战而定其生死。

朕相信,有此惨痛教训,景隆定当会竭尽全力,平定叛乱。”

朱元璋:“???”

李世民:“???”

杨广:“???”

你他娘的还真信??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