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开局成为刘备谋主

《徐州:开局成为刘备谋主》

十五 都昌之困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花开两朵,单表一枝。

时值太史慈破城离去,已过了数日。

此时此刻,数以万计的人马,将北海郡的都昌城,给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水泄不通。

漫山遍野、如蚁如蝗,无数面黄肌瘦的黄巾军,从四面向着都昌墙的城头,疯狂涌去。

一边冲锋,这些人一边口吐白沫,依旧悍不畏死地呼喊着:“交粮!交粮!”。

这些看上去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的眼中,没有被压迫者的,那种痛苦的悲愤,却都普遍有着,一种呆若木鸡的麻木,与其下蛰伏的疯狂。

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到了极限的时候,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哪怕,他们没有像样的武器与铠甲,没有合理的指挥与调度,只是如野兽一样的冲锋,嘶吼,咆哮。

大刀,木矛,石块…乃至一切拿得动的坚硬的东西,都可以是他们的武器。

战争,当真可以改变一切。

这些黄巾军们,本来都曾经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现在,却都已经,被迫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士兵。

曾经的老实巴交,善良纯朴,早已经被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给摧残得一丝不剩。

史书上寥寥几笔黄巾之乱,更多的笔墨,往往都着重在那群星璀璨,波谲云诡的乱世英雄上。

不管是现代,还是以前,人们永远都只关注那些建功立业的英豪们。

谁又会过度的,去关心这些卑微个体生命的消亡与兴衰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那边,黄巾来势汹汹,一副誓要一举拿下都昌的架势。

不过,孔融虽然不懂军事,但一向待郡兵十分宽厚。

郡兵皆感其恩德,拼命守城,管亥带人连续猛攻数日都不能下。

接连几天都久攻不下,让管亥焦躁难耐,甚至主动出马,冲着北海方面放缓话道:“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

孔融哪可能,甘心受到如此胁迫?

要知道,他可是孔夫子二十世孙。

四岁,便以孔融让梨之事闻名。

“孝而优则仕”,长大后的孔融顺理成章作了官。

外戚何进执政时,孔融历任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

大概是人生太过顺畅,孔融作官不畏权贵,喜欢仗义直言,董卓擅行废立的时候,他都能“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时不时冷嘲热讽董卓一番。

董卓心下恨极,却顾忌孔融名气太大,只好将他降职为议郎。

恰逢“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让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同举融为北海相。

董卓打发孔融来这里作官,用意如何不问可知。

不过,孔融并没有觉察董卓是在借刀杀人,反而在任上“收合士民、起兵讲武”,准备狠狠教育一下,那些犯上作乱的逆党。

这一次,北海管亥之围,孔融同样高谈教令,奋起反抗。

当然,效果并不好,因为他完全不会打仗。

当时贼围尚未太密的时候,太史慈便是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更自告奋勇,让他出兵前去讨贼。

只可惜,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

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

于是,才有了太史慈突围之事。

如今,面对黄巾猛烈的攻势,孔融咬咬牙,立于城墙之上,怒喝叱道:“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

管亥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孔融,孔融麾下的部将宗宝挺枪出马。

结果,战不数合,就被管亥一刀,劈中右臂,仓促拍马,侥幸逃回。

孔融军顿时大乱,奔入城中。

管亥继续分兵四面围城,让孔融心中郁闷。

这个时候,孔融才感慨到,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毫无作用。

这种时候,讲“温良恭俭让”,根本无济于事。

要知道,他们可是作为提前准备的一方,可以占个先机。

结果一将对将,兵对兵的打,就打成如今的颓势。

斗将输了,士气也颓废了,又该如何是好?

恐怕,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杀出重围去平原求援的太史慈身上了吧。

孔融暗自祈祷。

他早就听说过太史慈此人武艺十分了得,且有个老母在家,因此经常派人照看,这一次,还真就要看对方的本领了。

至于说,孔融去向刘备求援,其实也并非是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更不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缘故。

而是救兵如救火,孔融首先考虑的是就近找人来赴援。

他们二人,一个是北海相,一个是平原相,孔融再不合时宜,却也识‘相’,懂得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

当然了,花花轿子众人抬,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刘备真的来救他了,一些好话,他到时候,也自然不会吝啬的。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