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太子

《隋太子》

第113章 两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今年的雨水很足,且无干旱,一定是个丰收年!”

老王头拿着锄头,站在田间,看着如绿豆大小的雨滴,不断从天边降落。

打在额头上,打在脸上,打在人的心头上。

那张黝黑的脸,露出了朴实且又欣慰的笑。

现在已是春末,这场雨水来的很是及时,让田间地头的秧苗得以快速长成,便是菜地里的青菜,也是纷纷冒出了头。

见雨水越来越大,老王头没有多停留,只是垂下身子,用做活做的干裂的右手,拔掉了拇指高的杂草,拿着锄头打算回家。

老王头有两儿两女。

皆以出嫁或是娶亲,便是家中的两个儿子,也是早早的分家了。

回家途中,望见幼子家中冷清的模样,另夹杂着些许弱小的婴儿哭声,老王头叹息道:

“哎,便是二蛋子去岁相应朝廷号召,去往突厥打仗,这都一年多了,家中带把的都出生了,却迟迟没有回信,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他家长子,本也在应征之列,但因四年前,为了大隋的皇帝修建运河,最终一直腿出现了问题。便是正常走路也很吃力,遂直接被负责的官吏给刷了下来。

可也是因祸得福,便是皇帝今年第二次远征突厥,也没有从军。

老王头可是亲眼所见,自己这王家坳,前岁的时候,有十个青壮男儿应征入伍,跟着大隋皇帝去打突厥人,便是到现在,回来的没有一个,便是回信的也只有一个。

其余人呢?

答案充满了残酷,当然是战死了。

十个人只能活下来一个,这等概率,不免让老王头对自家幼子非常忧心。

若是幼子死了,那留下来的母子又当如何?

便是他老王,今年也有五十高寿了,年轻时因为了整个家劳累,整日在码头,到了现在这般年纪,一些病症慢慢增多,就是拿着锄头下地,都变得有些吃力。

“若是二蛋走了,实在没路可走,就让二蛋家的,将孩子送到福利院。至于那家口子,趁着年轻,早些改嫁吧!”

福利院是官府这两年建立,但因战乱之苦,许多家庭没了顶梁柱。一些家活不下去的,将孩子溺亡的大有人在。

也多亏那位在江都的太子仁心,凭着手段,硬生生的在江南各地,都建立起了福利院。但有养不过的,送过去便是。

当然,若是家里还能吗,勉强过下去,谁又忍心将自家孩子送走呢?

说起来,不都是为了活着吗?

斗米小民,本就是处在大隋的最底层,活着岂是那般容易?

若非江都的太子,于这两年间,向朝廷上书减少了不少分赋税,另有开拓海贸,以补贴如他这般的普通人。

只怕饿死的人,会更多了。

当然像他这般的人,高兴归高兴。却也有人愁苦的,比如乡里的一些地主,或是富户,这两年间,便是朝廷的赋税和前线的粮草他们都占了大头,还是按照田产和财物分配。且只要按照隋律办事,好好做生意,当然也是能赚钱的。

之所以特意针对这群富户,用官府传来的那位太子的话说,这叫社会责任。

老王头摇头叹息了一声。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便也多亏这位太子,才能让南方多地的百姓,给好好的活下来。

看到几个穿着官服的人影正从远处走来,甚至还有几个王家坳的相邻。

老王头突然停了下来。因为他们走的方向,正是自家幼子的住处。

难道自家幼子传回消息了?

还是仗打结束,要回来了?

不对,很不对劲!

便是官差来做什么,该不会是……

老王头有些不敢多想,便转了方向,也往幼子的茅草屋走去。看见来人帮忙打招呼,而在发现老王头后,经过乡邻的介绍,大家都知道这是王二蛋的父亲,尤其那几个官吏,竟然忙着过来行礼。

“恭喜王大爷,贺喜王大爷,你家二儿子,因在前线作战勇猛,斩敌十数人,荣升为百夫长。

消息传到江东,朝廷虽然没有下发奖励。

但太子殿下,念及作战兵士的不容易,特意下令,让各地官府加以奖赏,并送来专门让人打造的奋勇牌匾!”

听到是自家儿子得到了军功。

老王头内心舒心不少,但他随之有些忧心道:“不知道我家二蛋什么时候能回家?”

是啊,再多的奖赏,也比不上一个活生生的人。

包括钱财之物,没了的话,还可以去挣。

但若是人没了,那什么都没了。

相比于奖赏和恩赐,老王头像大多是一样朴素,只盼望着亲眷能够平安回来,这便足够了。

为之所问,同来的几人,脸色表情都有些古怪,不复片刻前的喜悦。

最终还是一个和老王头相熟的黝黑男人,走了过来,拍拍老王头的肩膀道:“王大兄节哀,二蛋……二蛋不幸阵亡在前线。

王大兄还记得吗?

从前年开始,到今天,一直没有给家里传回信件的狗蛋他们,也阵亡在了前线。”

这话才刚刚说完,老王头只听了前半句,便战都站不稳了。

若非是乡邻从旁搀扶,只怕现在的他,已经晕倒在地上。

战争两个字,说起来很是简单。

甚至于大隋之前,便是平日听说书人所说所记之话,不过寥寥几句概括。

但实际上,每次大战,尤其皇帝老子远征这等大事,可不都是用累累尸骨给堆积起来的吗?

深深吸了口气,老王头觉得自己的力气有所恢复,他整个人能站起身来。

直到这时,他才注意到,那盘子里,放置的所谓牌子不止一块,而是好几块,只怕这些人,都和自家的二蛋一样,都战死在疆场之上了。

老王头突然有些想哭,却发现没有眼泪留下。

反倒是天上的雨水,越下越大,透过他的脸颊,流到了脖子上。

这一刻,这般春夏交接的雨水,打在身上,只觉好冷好冷。

老天为何不睁眼,让自家二蛋活下来,这该死的老天啊!

老王头想要怒骂两声,却是什么也说不出口。

……

“这仗不打了!”

茫茫无尽头的北漠之地。

一队隋军,骑着老马,走在戈壁之上。

望着不见尽头的荒漠,心中突生了渺小之感。

走在前方的一位骑兵,谩骂了一句后。

后方的骑兵,也开始叽叽喳喳的吵了起来,且都是怨气不小。

“哼,打仗,打什么仗,我看啊,我们中,最后能有一个人活下去都不错了。话说,打仗,真的是这么打的吗?”

“是啊,去年的形势还不错,至少把这突厥人给赶得远远的。但是,谁能想到,今去岁末时,我们这群人连走都走,直接在驻地就被召集起来。因为天子,又要第二次亲征了!”

“嘿嘿,亲征就亲征吧,你们看看,那位根本就不同兵事,却硬生生的将来将军和宇文将军给罢免,自己担任了主帅,又任命一群从未参加过战事的年轻官吏当做副将。就这,便如今次一番,你们说,我们能不败吗?”

“哎,谁说不是呢,便是不知道啊,这仗达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天子若是不愿意放弃,一直坚持下去,这突厥人来无影去无踪,是这般容易全部消灭的吗?”

“那就全部等死了,像我们这般在此游荡,若是碰到了突厥的大股部队,那便是移动的活靶子。”

这边骂骂咧咧,走在人群最后的一名小将,却是分外的沉默。

他望着头顶的日头,又看了眼前侧行进的队列。没有说什么,但拉着缰绳的双手,却是握紧了起来。

这边的异动,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因为此间不满十六岁,甚至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要小很多的少年,他们这一屯人马,才能安安稳稳的在大隋与突厥交战之前线,给活了下来。

“定方,怎么了?”本部屯骑长,长得甚是高大,留着浓密厚长胡子的李又也将缰绳拉进,望向后侧少年。

少年名叫苏定方,出身于武将世家。

父亲苏邕当前为督导东北战事的行军总管。苏定方本与之父亲在一起,但在皇帝杨广开始对突厥的第二次北征的时候,苏定方主动加入进来。

他没有成为领兵之将,亦没有自己的家世而骄傲。而是选择从小小兵士做起,便是于这危险重重的前线,杀敌,杀更多的突厥人。

便是其手中的长刀,亦无人敢轻视。

就是这把刀,在过去一个月内,就留下了五名突厥人的亡魂。

苏定方的脸上还带着稚嫩,便是说话声,还经历着成年人的变声期。但其一旦开口,便是方才议论者,都认真倾听起来。

他目光远眺,再望向头顶飞舞的大雁,缓缓道:“我想,我们应该是已经进入到突厥人的埋伏圈了!”

这番话,一传十的传下去,一对五十名骑兵,很快被苏定方的结论给震惊。可想到过去一段时间内,苏定方的预测之准,一时间,众人都有些惶惶不安。

却有一些人,也抱着一丝希望,遂纵马过来问道:“定方兄弟,我看此地没有踪迹,你是如何确定我们中了埋伏?伏兵又在哪里?”

苏定方一双剑眉微微一挑,旁人都以为,他会想以前一样,直接用“直觉”二字给搪塞过去。

但看这一次,苏定方竟是跳下了马,然后指着前方不远处的绿洲,以及脚下的戈壁,道:“太安静了!大家难道没有发现,我们走的这半刻钟中。除了天上飞得,便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地上跑的动物吗?

哪怕是一只老鼠都没有!

要知道,便是沙漠里的动物,可比我们寻常人,敏锐多了。

从反常之中,难道不是已经说明问题了吗?”

苏定方的话,很有道理,之前大家一边按部就班的巡视,一边聊天打发着时间,丝毫没有注意到此间细节。

现在苏定方这么一说,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

原来他们粗心大意,已经走进了敌人埋伏。

但敌人又在哪里?

“前面的绿洲……”

有人给出了答案,便是视野可及的那片绿洲。

便于前日,大家还那里歇息,谁又能想到,到了今日,会成为敌人埋伏的地点。

这等转变,让众人一下子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须知此地,可是大隋驻扎在五原郡前线的核心地带。

往南不过五十里,处于武原城池边缘,就是大隋皇帝杨广,而今的下榻之地。于之当下范围内的二十里范围内,另有一部一万五千的大隋兵士驻扎。

突厥人是疯了吗?来的这么近,还是说,这些时日间,召集了足够的部落,打算开始进行反击?

不过,这些尚不属于他们应该考虑的范畴,现在该考虑的是,他们这群人,该怎么逃出去?

“屯长,我们现在要后撤吗?”一名憨厚的兵士,悄悄落后,于苏定方等人身边问道。

“战场上,最忌讳的,便是将自己的后背留给敌人。尤其到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敌人方向的情况下!”一名老兵,忽然开口道。

便在这时,苏定方以马匹作为阻挡,趴在地上,倾听地面震动的声音。

于两息之内,瞬间上马。看向自己名义上的长吏,然后回看四周望过来的眼神,坚定道:“东面!”

东面?

“突厥人的目标,他们的大军,其实不是五原,更不是在这里的天子。而是定襄郡!”

定襄郡!

众人皆是一个激灵。

定襄郡,现在可以说是前线隋军的粮草基地。

要是被突厥人给攻陷了,那前线十几万大军,都将面临断粮的危机。

而于当下,大隋皇帝杨广判断,突厥人大部人马,这次又逃入了荒漠,所以将大军分成了十几部,于四周寻找围剿。且对定襄郡的防卫并不算严密,驻守着,仅有五千人。

而这,就给了突厥人可乘之机。

现在怎么办?

大家忽生了这么一个疑问。

苏定方既然判断出,突厥人前进的方向,乃是东面。那或是埋伏在绿洲的伏兵,便是为了消灭支援的隋军?

“准备突围吧!突厥人正等着我们回去通风报信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