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太子

《隋太子》

第193章 登基(下)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上至大隋朝廷,下至普通百姓之家。

祭祀之事,一直都是大事。

《周礼》、《礼记》等无不于此有所述,更有严格之规定。

《史记·礼书》有言:“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今日之于登基大典,首当祭祀天地,再以宗祠之祭,告慰先祖。

而祭祀天地,正是处于郊外之所。

杨昭出面后,乘车,带着诸多朝臣,同往郊外布置好之地方,以行祭祀。

由御道而走,确也是一路顺风。

但当此事以结束,再往宗庙而去,这般忙碌下去,就已经快到中午了。

在此之间,自是有礼部大臣于旁侧宣告,并有杨皇室成员以见证。

此中之诸礼,无不以吉时而行,精确到每一刻间。

祭祀结束,方是登基之第二步骤,即杨昭到于大兴殿,接受朝臣之于跪拜,并以接受天子玺。

当忙完所以祭祀之事,到达大兴宫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

也就在杨昭踏入大兴殿的那一刻,早先一步,奔来此地,满头大汗的百官臣子,当即行大礼参拜,口呼“万岁”。

“平身!”

时处于最上方台阶上的杨昭,望着下方之群臣,朗声道。

其之声音,很是清晰的传入到了每个人的耳中。

便在此之时,有黄门郎拿着天子玺,来到了杨昭面前,其人将之高举过头顶。

在群臣注视之下,杨昭缓缓接过了天子玺,然后将之拿起,举在面前,向群臣高声宣布道:

“朕即国家!”

大业十二年六月初九。

长安,大兴宫。

皇太子杨昭,于杨广禅位之后,正式以登临皇帝位。

皇帝杨昭,弘农华阴人,生于开皇四年正月初五,乃太上皇杨广嫡长子,母为太后萧氏。

自之出生,大隋开国皇帝,文帝杨坚于之非常喜爱,将之养在后宫之内,常为文帝以亲自教导,文献皇后亦独喜爱此间皇孙。

杨昭在之三岁时,于玄武门外玩耍,当时文帝与文献皇后游览于此,见之大量宽厚得礼,以文皇帝赞之曰:“天生长者”。

群臣见之,亦时常赞之:“皇孙昭雅兴谨慎,言色宽厚,有君子之量!”

仁寿初年,其人十八岁,受封晋王,为文皇帝并授予内史令、左卫大将军。

大业元年,以立太子。

……

如果问是正统,当今之天下,自没有比杨昭更为正统之人以行登基,何况是杨广早先言之于禅位。

“朕即国家。”

这四个字,就像是有魔力一样,不断在耳边回荡。

群臣迅速下拜,再以口呼“万岁”。

同日间,宣布大赦天下。

且自同年七月开始,改“大业”年号,为“安泰”年号。

同年即为安泰元年。

六月十四日。

在新皇杨昭登基五日后,皇帝杨昭,再以宣布新诏令,以大刘氏为皇后。

安泰元年八月初九,皇帝杨昭,再以下令,宣布立皇长子杨倓为太子,内史令。

而在杨昭的数月内,又连番于房玄龄,杜如晦,秦琼等一应人,给予重要任命。

此中重要班底,也是作为重要部下,多充于朝堂六部之内,担任要职,或于外放磨砺。

也有小部分还兼任着东宫之职位,就如房玄龄、杜如晦,时下皆以为皇帝杨昭,亲自任命之太子先生,以兼顾教导太子杨倓学问。

但杨昭也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无论是杜如晦,还是房玄龄,皆不能于皇太子杨倓以直接灌输,更当以引导,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次之外,对于皇太子之考核,皇帝杨昭,还是自己拟定题目,让太子杨倓以行寻找答案。

这些自杨倓入主东宫之后,即已经开始了。

杨倓今岁以为十四岁,正是早皇帝杨昭,于十二年前册封太子前两年,方以出生。

其之成长,也正是伴随着杨昭的成长,耳边之所以倾听。同样是父皇杨昭的成长史,面对这般,天子杨昭早早就成了当下的皇太子杨倓之偶像。

即于时下,东宫内。

已是今秋九月。

临近七尺身高的杨倓,形态雄安,即是年少,但已雄姿英发,并以继承了父亲杨昭之眉色,显得人正。

今日虽是休沐,但杨倓没有休息,一大早,房玄龄来为之讲述《礼》,之后,他不过吃了个饭,即于今次半月内,父皇杨昭下达的考题,就已经到了案头。

上面只有三个字,生产力。

父皇杨昭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这三个字,只是传达旨意来的内侍给了提示。

“陛下言之,太子可往城外农庄走走,时于今秋时分,便是城外农户之庄园,另有田间地头,或可以为太子提供感悟。

陛下还有问,太子之于乘法口诀,可曾背熟,可能运算混合之式,明日天子还有‘方程式’之教。”

听到前面一句话,杨倓心以思考,不断颔首,心里甚至有些高兴。

父皇杨昭前番曾言之,要让之出东宫看看,现在机会终于是来了!

这些年来,除了当日离开长安,往返洛阳避难外,杨倓很少出宫的。

与很多时常处于宫内人一样,杨倓非常喜欢宫外之地。

他喜欢那里的宁静,宁静之下,可以思考。

他喜欢那里的清香,尤其是芳草的清香,闻起来非常让人舒心。

他还喜欢树林里的小动物,这是处在高高的宫墙之内,所看不到的。

但在听到内侍的后一句话后,杨倓心里一虚。

所谓乘法口诀,是父皇杨昭,在多年前,于之书信以那个叫“简易数字”的符号,以文字教导后,在之学会加减法之后,于两月前,亲自教导,并以之学习的。

即是父皇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加减法,杨倓用了两年才勉强掌握,而乘除法,以两月之内,未有彻底理解,背确是能背诵,但若说起混合运算,尚有些困难。

所谓的“混合式”,正以加减乘除运算为基础,在这一点上,修学多年的杨倓,自是清楚。

“劳烦公公转告父皇,孤已经背熟乘法口诀,只是混合式,简易之下,孤无恙,若以复杂,尚有难度。”

传达旨意之内侍,也仅仅是一个传达旨意的,自不晓其中艰辛,尤其于学得有些晚的杨倓而言。当然,杨昭当年之所以没有将此知识以教授,正是担心杨倓年幼时,会有拔苗助长,才以之年长,又在身边,亲自做以教授。

数学使人明智,作为未来的大隋皇帝,已为天子的杨昭,自是希望自己的储君,能学得他之脑中装着的知识的部分,以为重要,以为传承。

传达命令的内侍,将此间话语牢牢记下,又将上次皇帝杨昭布置之作业,杨倓之作答带走。

见此,杨倓不由得轻松了一口气。

见天色之早,尚至中午,他打算今日就出城看看。

而且,父皇即已同意,那护卫之兵士,当已经安排好了。

当杨倓以让侍从去东宫外看看时,正以所见,却有兵士到来,于东宫外相候。

来者,正是父皇杨昭平日出行,所率领的虎啸卫。

而虎啸卫之首领,几经轮换,时下不是旁人,正是兴隆卫大将军程咬金。

此中官名,是以父皇杨昭,于一月前,为表彰同他征战天下,往来南北的十四名大将,以专门所赏赐。

还有兴勇卫大将军秦琼,也是杨倓比较熟悉之人,时下正为父皇杨昭所命,于左卫大将军周法尚一道,平西北护羌之乱。兴成卫大将军李靖则是督战辽东,以击退前次来犯的高句丽之敌军。兴忠卫大将军李建成,则率部往北地,以击突厥来犯之地。

于老将如来护儿,宇文述陆续退下之后,一批新的将领,正以保家卫国,共安大隋之天下。

这是属于新帝杨昭的时代。

在得晓程咬金亲率部到来护卫后,杨倓忙换了件常服,然后带着东宫侍从,以出宫迎接。

看到正在东宫旁舍内修整的程咬金,不等程咬金先行礼,杨倓即拜道:“杨倓见过程叔叔。”

杨倓嘴非常甜,也很有礼数。

于当众之间,自是呼唤程咬金官职,但在私底下,以子侄后辈相称呼。

他人知道,自己为太子,是处于父皇杨昭的羽翼下,即是将来,自己的太子之位能否稳固,能否一直得父皇杨昭信赖,同这些与父皇信任之将领,打好关系很重要。

当然,于其他人,一些不熟悉之将领,且非父皇杨昭嫡系之将,杨倓也很聪明的保持着距离。

而被太子杨倓之喊叫,自家女儿已经八岁的程咬金,脸上顿时笑出了花,道:“太子还是直接叫俺老程名字吧!太子这般,俺老程难当啊!”

程咬金甚是智慧,太子杨倓与之亲切,他能感受到,太子杨倓之目的,他同样知道。

于此,程咬金知道皇帝杨昭于下属甚是信任,但也绝非是毫不顾忌之人。太子杨倓年少想的少,自以之他作为天子亲信将领,以为影响非凡,但若是长久,很容易出现其他问题的。

这也是程咬金第三次拒绝皇太子杨倓如此叫法。

杨倓即是再笨,也明白了其中之缘由。

自己方为父皇立为太子,当以坐好本分,行此间小事,恐不会成之所愿,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他默默为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上一条:太子本分。

为太子行以本分之事,勿要弄一些小心思。

杨倓的思绪转换的也快,很快便言之打算出宫,并于人前,以正式称呼程咬金之官名,但之敬重却是实打实的。

当坐在专门的加厚马车里,透过狭小的车窗,望向随行的数百虎啸卫兵士,杨倓脸上满是好奇。

原来就是这么一部兵士,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父皇杨昭阻挡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

而此间兵士之装备,也痛大隋的正规之部不同,人皆身着轻型铠甲,还带有面罩,多背负弓弩,手持锋利刀剑。

即是上于马上行进,无不给人于高大之名。

沿大兴城的大道走过,长安百姓,亦是纷纷留步注目。

过往数月内,皇帝杨昭三次出城,皆以体察民情,遂以大兴城百姓早已熟悉,但见此卫于旁侧,多是皇帝于内。

但也有眼尖的人,发现了其中之于细节,比如皇帝杨昭前番的几次出行,多有大隋龙旗悬挂,另多以早上一大早,甚至天还明时,以防止打扰百姓。

但于今日却是不同。

也就在杨倓的马车走过不久,一则从皇宫传出,原来皇太子杨倓是受皇帝杨昭之命,往城外体察民情去了。

这则消息传出,大兴城内,亦是沸腾了一片。

于当下的天子,百姓多以敬爱。尤其自天子登基数月以来,数次实行惠民之举,让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但当今天子之后呢?

一些思虑远之人,已是想到了这里,现在看皇太子杨倓也出外巡视,许多人不知为何,心皆有安然下来。

大隋的未来会更好,大隋百姓的未来生活会更好!

城外。

农田里忙碌的百姓们,尚不知大隋太子杨倓正以走来。

时下,处于今秋之际,正以粮食收割之地。

更有人在早先收割了农田里,以做犁地,准备冬小麦之耕种。

在田亩之边缘,则能见农监,正以指挥着匠工,安装农业器具。

此中器具,早数年,已经在江南之地,开始实行了,有水车,亦是有犁之物。

天子杨昭,自前岁尚以太子监国时开始,正是于关中之地,也以推广。

去岁以天旱,且也多亏此中农器,尤以水车,作用甚大。

而那个叫曲辕犁的物件,在代替老旧之犁后,于农事播种速度也是提升不少。

为管理好农具,另有各家各户的耕牛,时下各地,已经早早有农监司以做统筹。

各乡地之农监司,更是直属于县令督导,在之上方,则是归属于户部。

民以食为天。

这等系统化,细节化的管理下,不论关中,便是早些年,为兵乱而荒废的大隋天下之地,正以可见速度恢复。

按照户部去岁之统计,各地合计之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开皇年间,最盛之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