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不须啼

《嫁娶不须啼》

弹劾齐王一系还有什么动作...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裴观那道弹劾奏疏, 经由左右谏司,呈至御前。

自景元帝将御史台与左右谏司分成两个部门,御史监察百官, 左右谏司广收谏言。

招谏、伸冤、建言、献策, 皆可通过左右谏司呈报。

裴观那道奏疏, 既是建言也是伸冤。

这些谏自也经过左右谏司官员的挑选,才能真正呈上御案, 每日多则有十好几封谏言呈在红漆盒中呈到御案前。

左右谏司初立, 许多下层官员还未反应过来。

待景元帝从谏言中挑出几封大加赞赏, 又升那些低阶官员的官职之后, 下层官员这才闻风而动, 明白这一条升官的捷径。

左右谏司门前的谏言箱日日都是满的,官员们只得点灯续昼来查阅谏书。

景元帝当初设立左右谏司,要的便是这个效果,但其中若有夸大其词, 为谋升官胡乱递上谏言书被查实的, 一律夺职下狱。

景元帝下朝之后, 每日案上总有十几封谏书,他这些日子旧疾复发, 靠在榻上,让严墉读给他听。

严墉拆开一封, 匆匆一扫,顿住了。

景元帝背靠软枕,面前药炉点着草药香, 半晌都等听不见声音, 他眯起眼:“怎么?写了什么?”

一看严墉的神情,他伸手:“拿来朕瞧瞧。”

看见裴字, 景元帝眉梢微抬,裴如棠死了,裴家子弟都在丁忧,这个裴观倒还能想着写谏言书。

扫了两眼,他知道严墉为何噤声了,这个裴观,竟然弹劾宋述礼。

宋述礼当了三朝国子监祭酒,如今诸生守官称职者,多出自他的门下。

他竟然会为了当年的同窗弹劾宋述礼?

严墉忽然低声道:“仿佛……太、祖皇帝时,便曾有人参过宋祭酒,当时便参他体罚生员至死,还有克扣师生膳食。”

“哦?”景元帝略一思索,想了起来。

宋述礼深受太、祖皇帝重用,当时国朝初立,刚设立国子监。

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便在国子监中立了两场石碑,石碑上刻的就是宋述礼呈上的学规二十八条。

宋述礼治学虽严,但颇有成果,其后科举取士,国子监监生力压各地书院的学生,榜上有名者,十有七八都是国子监学生。

景元帝又看了眼裴观的奏疏,“哼”一声笑了,先搁置一边:“当时那个官员是以什么罪名处置的?”

严墉对答如流:“似这等事,想是以卑诬尊来定罪。”

以太、祖的脾气,护短也得护到底,那个弹劾官员必是杀头了事。

要不然宋祭酒也不会又安然了二十年。

“陛下有何定夺?要不要……发下去查实?”

景元帝沉吟:“先搁下,眼下要紧的是北狄犯边。”京城虽才秋日,边境已然下雪,秦王不日离京。

件件事都比奏疏中死了的监生更重要。

这封奏疏虽在御前搁置了两日,但风声已经传出去了,连宋祭酒本人都收到了消息。

他年近八十,却并不曾因年老便放松学规,反而愈加苛刻。

裴观弹劾他的事传入国子监中,监生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被宋祭酒看见,严令不许谈论,违者都关入惩戒室内。

一日两日还能按得住,隔得几日,消息越传越广。

裴观的书房内收到许多信件,有大骂他不敬师长的,也有赞许他的,更多的是来劝他的。

“陛下留中不发,只怕有意保宋……”宋祭酒在太、祖朝都能全身而退,当时那件案子已是盖棺定论,陛下又怎会推翻先帝的决定。

裴观心中颇觉微妙,当今连太、祖定的皇帝都推翻了,还有什么不能推翻的。

只这事,上辈子未发生过,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何必如此?宋祭酒年已八十,还能在祭酒的位子呆几年?何不趁他因老病致仕时,再上奏请立新规?”

更激进些的,就差指着鼻子骂裴观欺师灭祖了。

裴家入仕途的几位,都在国子监里读过书,大伯二伯俱都曾是宋述礼的学生,连裴观的父亲也是。

裴大老爷先是因为侄媳妇在留云山房内,故不便来此。

等到阿宝一回娘家,他便赶来:“六郎,你上呈奏折,因何不与我商量?”

裴观默然:“大伯不会应允。”

裴大老爷一顿,确实,他不会同意。

奏折已经呈上去了,裴大老爷再是急气也无用,他两辈子都不曾对裴观说重话,上辈子更是因为侄儿投到齐王门下,就此辞官。

裴观肃立,此时大伯的年纪,与他上辈子死时也差不多,他躬身作揖:“污名骂名,我一力承担。”

正是因为宋述礼寿数快到了,更该早些替死去的监生们讨回公道。

有骂的有赞的,还有劝的,其中萧思卿,算是来看热闹的。

他看裴观与人说了半天话,等到人皆散去,他才问:“你走这步,我不明白。”难得也有他不明白的事。

“为了求名?这事就算你赢了,也是骂名多过清名。”

“为了求利?能有什么利?你才当了几年的国子监博士?就算他获罪,也不会破格提拔你当祭酒。”

裴观看了萧思卿一眼,他满城找他的心上人,这事儿已经渐渐传遍京城。外头都在传说萧思卿肯以北宋四大家的真迹,换一个女人。

这话一放出去,自有人贴着京城的地缝替他找。

还有人干脆选一位美人送上门,听说他性好冶游,自然就找那些色艺双绝的。可俱都被他赶了出去,人人都道,萧思卿找的难道是个天仙?

听见他这么问,裴观如实答道:“你不记得陈如翰了?”

斋中最刻苦的学生,因家贫,连国子监发下来的衣裳银都要留下,总在衣裳不起眼处打布丁,还接抄写点卯的活。

监生们每日要交五张大字,以萧思卿的性子,陈如翰说不准还替他抄过书。

萧思卿略略思索,摇了摇头,他全然不记得此人。

他记得有许多这样的人,但他们在他脑中并没有脸,也没留下名字。

裴观垂眸一笑,这便是他能跟陆仲豫相交,但跟萧思卿当不了朋友的原因。

这事虽在文人中传扬得广,更有为宋祭酒站队的官员写奏折反驳裴观,连理由都是现成的。

还有将太、祖对宋祭酒的点评写下呈上的,说宋祭酒治学虽严,但严而有爱,广育群英,是天下师之典范。

这些奏折越积越多,消息传到裴观耳中,他知道光一个宋祭酒还不成势,必是有人在后推手。

这人他自然知道,齐王一系一直想要拉拢宋述礼。

裴观先将第二份奏折按下,静待齐王一系还有什么动作。

朝中议论纷纷,阿宝自然不知消息。

她在家中跟红姨一道替阿兄收拾要带的衣裳,陶英红道:“那边儿都已经下雪了,你的衣裳得厚些,最要紧的是鞋,冻掉了脚趾头那可不是玩笑!”

韩征看看母亲,又看看妹妹:“放心罢,我虽调职,也还是有品阶的。”

“甚个品阶,你当我不知道?就你这么个米粒大的官儿,还能呆在营帐里享清福?”陶英红重重叹口气,忍不住念叨,“那家姑娘已经许人家了。 ”

是她瞧中的人,可惜姑娘家不肯等,再说了,你要出征,真定下来也怕人回不来。

韩征听到“许人家”三个字,黯然片刻,又抹脸笑起来:“大丈夫何患无妻!只要我立了功,好姑娘那多的是!”

阿宝眼尖,一眼便瞧见阿兄的剑上多了一串剑穗。

歪歪扭扭,像是亲手做的。

原来那个端阳香包精致得很,这个剑穗倒歪七扭八,比她的手工活还要更差些。

难道是香包是赏赐,这个剑穗才是亲手做的?

她看阿兄一眼,只盼他当真能娶他心爱的女子,而不是为了替红姨冲喜,匆匆娶了妻子。

这回阿兄开拔,阿宝便与红姨道:“咱们一道骑着马送阿兄出城去!”

到了那日,阿宝和陶英红骑在马上,远远跟出城门去,就在城效的土坡上看秦王领着一支军队走官道离开京城。

阿宝正自在兵丁中寻找兄长的身影,就听见身后几声马蹄,扭头一瞧。

马上是位穿着骑装的年轻女子,她虽戴着帏帽掩住了脸,但手上肌肤白皙,腰背板直,瞧着年岁与阿宝差不多。

陶英红也瞧见了,她叹息一声:“不知是不是同咱们一样,也是来送人的。”

阿宝才刚要收回目光,就见那姑娘马边悬的剑上,挂了只一模一样的剑穗。

那姑娘察觉有人看她,也并不理会,待大军扬起黄土尘烟,再看不清队中人,她才拉过马笼头,促马离开了。

陶英红回到家中,接到了卫夫人生辰的帖子。她儿子刚走,哪有心思参加寿宴,阿宝却道:“我去!”

既是寿宴,自没有亲生女不到贺的道理。

卫夫人几年都没办过生辰宴,今年偏偏办了,是不是她不办寿宴,就见不着大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