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州幽梦

《半州幽梦》

第二章 半州最高学府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半州,三国时期是吴国属地,历史上曾称之为泮洲,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次子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假节开府,治半洲”,而半州城也正是孙虑当年在此屯兵修筑而成。因其南负烟墩山(也作胭脂山),北临长江,三面环水,隔江与汉寻阳城翘首相望,素为长江南岸戍守要冲,也是孙吴沿江置督的军事要地之一。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东晋梁州刺史庾怿屯半洲。至咸康八年,褚裒为江州刺史,镇半洲,仍治于此。

此地跟风水太搭边了。按老人讲,要风得风,要水得水。长江赤壁的下游,半州城似十月怀胎的少妇,腹部圆润,江水滔滔,将凸出的沙滩冲刷的曲线更加优美起来。江水之中的的半州凸显其要塞的险恶地势。

半州的沙滩,砂砾美的亮眼。城市里头爱美的人,多来此地捡一些奇特的鹅卵石装饰新房。还有一些勤劳朴实的村民时常在枯水季节聚在沙滩上淘金。

半州的乡野,树木参差,高低不平的丘陵,几条人工修建的羊肠马路穿插其中,在乖戾的江风中显得十分的诡异。也许是古今厮杀的战场,血液将这片土地浸透。这周边的地名和典故就显得名副其实了。那低洼之处有杨七郎战马化作的白马湖。那浅滩则能在雾霾中氲氲氤氤的看到孙虑指挥军队巡防的身影。那高坡上则留下溃不成军的国军将士的遗骨,偶尔还能嗅到日寇小钢炮的火药味。再凭高远眺,可以望到赤湖游击队抗日栖息的湖汊。

云高日丽,这是一块令人流连忘返的处所。夜黑风高,却让人胆战心惊惶恐不安的地方。所以留在此处安身的居民大多是蛮流之辈。由于此处多水,居民多以打渔为生。不论旱涝,都能过得一年的温饱。

却说半州城内有一处村庄,住着百户人家,因为绝大多数姓韩,所以此处就被称作大屋韩。村庄虽然距离长江近,但村民皆不以打渔为生,生活的来源依靠种植棉花和油菜。低洼之处略有水田,一年可收割两季稻子。村民闲来则聚在村子中间的祖祠里闲聊,也有好逸恶劳之辈在祠堂里开起牌局。当然这些都会以败兴而归告终。各自的婆娘都不是省油的灯,凡事自有一物降一物。祠堂在祭祀的时候就显得威严肃杀。全村的韩姓男子都要在列祖列宗面前跪拜,祭拜的程序和仪式当然按照规定执行。说到男子,这里不得不说他们对女性的歧视了。在祭祀时节,女性是不得进入祠堂的。但凡谁家没有生儿子的,则被称作切菆,即断根的意思。如果吵架骂人用到此词,被视作最恶毒语言,一般会引起很大的纠纷。

在村庄的东头有两处建筑,一者坐落在茂密的竹林深处,曰土地庙,摆放着泥塑的土地公婆雕像。文革时曾经断了一段时间的香火,如今,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上香祈求保佑。一者地处于村庄的地界,曰家庙,又称岳霖寺。日本侵华前,岳霖寺闻名遐迩,方圆千里,香客不断。不过在日本攻打九江城的时候,此寺被飞弹击中。又加上新中国破四旧,此处便杂草丛生,无人问津了。改革开放后,信男信女们出钱出力,须臾又立得一座小庙。近些年,国家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求神赐子的香火便应接不暇。心诚者还真能百求百应。因而,小庙的春天又来了。

在乡村的西部,被大屋韩三面包围的一处丘陵上坐落着半州城的最高学府,半州中学。因此韩家村的子弟读书十分的便利。从恢复高考以来,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半州中学培养了许多名牌大学生,为此得到了省长白东才亲笔手写的嘉奖令。由于地方教育改革,出台了集中力量办教学的优秀政策,县教育局取消了半州中学高中教学的权利。半州中学的优秀资源都被调度到县城,留下的老师基本属于年轻的土生土长的本地教师。村庄的西头地势略高。一排排平房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那儿有参天的法国梧桐。这几年恢复高考,学校为国家送了不少优质人才。蛰伏多年的莘莘学子在严冬过后不断冒出芽儿,茁壮长大,一鸣惊人。考得好的被清华北大录取,考的不好的也能读上九江师专。真是一个读书考学的好地方。

西头有学堂,

东头有庙庵。

祖坟烧高香,

来年中状元。  28460/1108908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