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

《而立》

第5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那时候课外培训班已经兴起,我一年级的暑假就上过英语班,学费只要三百块。可我最想去的是美术班。爸爸带着我找了半个县城,还去过一栋外面贴着招生广告的破旧楼房。我们找遍了整栋楼,也没看到他们的办公室。问过的培训费都太贵了,而且爸爸觉得画画又不能当饭吃,就没让我去。可能是见我太难过,爸爸从长沙出差回来,带给我三本美术书,还给我买了彩笔。爸爸买的三本书里有两本是山水画的,其中一本还是讲解山水技法的作品集。对我而言,就如天书。庆幸的是,另一本是简笔画的临摹本。临摹本上的白纸很快就被我画完了。爸爸就给我买来一本又一本的绘画课本,让我照着画。每天放学后,我就从家里搬出一高一矮的两张凳子坐在院子里,高的当书桌用。花半个小时写完作业,就拿出那本临摹本开始我的美术自习课。来来往往的叔叔阿姨们常会忍不住来看几眼,不少人都夸我画得好。这让我信心倍增,觉得自己在美术上一定天赋过人。

当我认为自己在简笔画上已经再难精进,就问爸爸要钱去买了宣纸、毛笔和墨汁,试图自学那本山水画教程。很快,那份来之不易的自信就随着墨水在宣纸上散开了。我仍不死心,改用铅笔和绘画本临摹,也相差甚远。每天看着王维、马远、黄公望的传世作品,虽然倾慕不已,但却连形似也做不到。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便渐渐抛下了这个爱好。

爸爸见我放学无事可做,带着我去中华书社办了借书卡。中华书社大概有六十多平,借书台就在门口。我还没借书台高。办卡要先交押金,借的书的价格不能超过押金。借书的费用是每本书一毛一天,有的书贵一些,得两毛。每张卡的借书记录都会登记在一张表里,用蓝色的书夹夹起来,交了多少钱,借了什么书,哪一天借的,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果记满了,便在后面另添一张。

书社四周的墙都做了满满的书架,进门处是纯文学,顺着书架走,依次是修仙玄幻、武侠、漫画、科幻和历史学术,中间还有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书架,摆着少儿读物。漫画书的旁边就是楼梯,很多人坐在那儿看书,就能省了借书的钱。

我最开始看的是漫画书,每次只借一本,但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完了。后来每逢周末,我就一次借个十本,够我坐在懒人椅上看大半天。先是老老实实坐着看,坐累了就把脚踩在布上面蹲着看。没多久,那块白布中间布满了脚印。到了长假,卡上的钱显得格外不经用。爸爸一算,还不如让我去学画画呢。于是,我就成了楼梯上的常客,坐在那里看完了整面墙的漫画,《老夫子》都看了好几遍,但我的幽默感却毫无长进。

有一天,我百般无聊下,在中间的书架里拿起了一本《李白传记》,便不经意间踏入了文学的海洋。我先后看了不少作家的传记。他们的生平事迹也没记下些什么。在那个年纪,看书不过是囫囵吞枣,连年份、地理、朝代都不是特别清楚。爸爸虽然经历了三次高考终于如愿,但是个理科生。妈妈作为家中的老大,下面有四个弟妹,仅读了小学就在家帮忙。读书时遇到的困惑,只能靠着《新华字典》连猜带蒙。书越看越厚,内容越来越深,困惑多如牛毛,便连字典也懒得翻了。在那些浅显易懂的文字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形象深入脑海,一度成为自我追求。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读书就是容易上瘾的精神鸦片。阅读速度不断上升,少儿读物越发不经看,我开始翻找其他的书架。《女神》《朱自清散文集》是最先看的两本作品。郭沫若的诗让我味同嚼蜡,再也没看过他的其他书,好像他也没有其他书。冰心的诗要看好一些,却也觉得少了些味道。后来看多了古诗,才明白少的那些味道,被古人称为意境。不过,有个印度诗人的诗却让我很喜欢,名字叫泰戈尔。那本叫《苔丝》的也让我印象深刻。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但翻了几页,就被我放了回去。某天,我在书架上借回一本研究冰心的论述,是我借过的最厚的书,让爸爸对我刮目相看。我硬着头皮翻着两天才还回去,就没看过几页完整的。这或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装逼吧。

五年级时,我开始看武侠。金庸和古龙的书少,看得多是柳残阳、黄某某的。后面又看了些修仙和玄幻,都是些爽文,偶尔还有色情内容。这些书非但无所裨益,还影响身体。晚上关了灯,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的本事,就是那时候无师自通的。很快,视力就急剧下降。爸爸发现后,把情况告诉了王老师。王老师在我上讲台领作业时,向我询问情况。我如实回答了,以为她要训斥我,不由紧张起来。她把作业递给我,只是让我不要影响学习。不过,那些千篇一律的剧情,也很难让人无法自拔。没上初中,书社中已经没什么能让我感兴趣的书。买书的生涯就此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