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满四合院之傻柱跑路香江

《禽满四合院之傻柱跑路香江》

第710章 工匠精神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何宇在东方重工画了一个大饼,讲了不少心灵鸡汤,成为独立的集团之后,当然工资也上调了不少。

东方集团想要更加完善的发展也不得不进入相关的领域,这不就妥妥的形成了垄断,还好把发展方向定在国际视野,何宇可不想走三星集团的道路。

何宇随后来到工厂里的研发车间,不少老师傅正在认真的工作着,旁边不少学徒也在认真的学习着。

目前东方重工一共有6个八级工、12个七级工,这些也是东方重工宝贝一般的存在,妥妥的超级人才。

苏联从1926年起便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我国东北地区是从1950年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在1956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八级工资制。

不过可惜的是,1985年开始,在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试行绩效工资制度,八级工资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基本被荒废。

五六十年代最难拿的两个证书,一个是大学毕业证,从小学顺利地读到大学毕业需要16年时间;而另一个就是“八级工”证书,没有几十年努力是拿不下来,当然也有一些天赋卓越的人才。

1960年11月5日,华夏第一颗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1964年的10月16日,华夏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华夏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华夏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成功发射;1970年12月26日,华夏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下水,,,

五六七十年代,华夏在技术领域一次次的突破,这些成功的背后和无数的“八级工”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没有先进的机床工艺,这些八级工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简直可以承接原子弹抛光打腊、拆洗导弹发动机、清洗航母油槽、维修航空母舰、清洗卫星表面积尘业务。

何宇想起以前的红星轧钢厂,超过万人的轧钢厂,也只有一大爷一个八级钳工和另一个八级锻工,可见八级工人的稀有程度。

日本在精密领域世界领先,那也是一代代工艺通过家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数代人在一项工艺上不断的研发改进。

德国在重工业处于世界巅峰领域,除了基础工业发达、底子厚、职业教育强之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不断促进着德国在技术领域步步领先。

然而华夏进行工资改革之后,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放在了第一位,也只有很少人再去钻研技术、改进技术,也是一大悲哀。

很多像一大爷这样的八级工人,退休之后也过上了遛鸟的生活,那一身手艺也是断了传承。

何宇想起《情满四合院》这部连续剧嗤之以鼻,一大爷会没人养老,这是开什么玩笑,轧钢厂的徒子徒孙都超过了千人。

东方重工要是能招聘到上百个八级工人,那也就可以吊打日本的那些私人作坊,也就没小林研业、北岛绞制作所、哈德洛克什么事了。

软件编程这块,东方集团是强的一批,各个工厂也是最早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的公司,机床领域更是牛的一批。

未来那些纳米工艺之类的,还不都是先进的机床生产出来的,何宇也是为东方精密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何宇倒是想进入汽车领域,可惜那难度不是一般的高,也不是烧钱就能实现的,还是避免不了扑街的命运。

与汽车工业息息产业也太多了一些,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子、橡胶等等产业,汽车的零部件更是超过千种,没有完善的各种产业链基础,也不足以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

现在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可是超级激烈,美国、日本、德国三分天下,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日本汽车很快的占领世界市场份额,美国也进行提高进口关税来限制日本车企的发展。

不说美国、日本、德国的十多个汽车巨头公司,就是强大的英国车企也早已掉出了一线巨头,未来20年是日本车企的天下。

至于西尔贝、柯尼塞格、布加迪、法拉利、兰博基尼、帕加尼、迈凯伦这些未来的顶级跑车公司,最多花费个两三千万美元就可以打包收购,可是收购这些汽车公司没有任何鸟用。

这些公司都是一百人左右的汽车组装厂,完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所有的核心零件也都是采用的各个军工巨头产品。

东方集团想要进入汽车领域,还是要等到撒切尔夫人上台才行,直接收购成熟的公司,现在何必浪费精力呢。

何宇看着眼前的老师傅很是感慨,这些也都是东方重工的底蕴,以后还是要多搜罗一些八级牛人。

在北方城市,八级工是超级铁饭碗,工资过百也受人尊敬,可不会有人放弃自己的工作。夶风小说

在南方沿海城市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谁家还没有几个海外的亲戚,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到香江这个大都市淘金。

特殊时期的这段时间,香江每天也有着无数的外来人进入,面对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港府当然也是喜闻乐见。

等到1978年年底开始改革开放,来到香江淘金的人也会更多,到时候也可以大力招聘一些高级工人,想想还是颇为激动。

东方集团在技术蓝领这块的薪水,也是吊打公司的高级白领,更是秒杀那些大学生。

八级工人月薪800美元、七级工人月薪680美元、六级工人月薪600美元,年终奖更是高的一批,也基本是3个月薪水起步。

何宇开出这么优厚的薪水待遇,也基本和日本那边的私人作坊持平,为了培养人才、改进工艺、加强研发,这些也只是洒洒水而已。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还好现在是七十年代,一切还是来得及,要是到了九十年代的话,专利壁垒也基本形成,也只能唱凉凉。

日本匠人核心是经验,靠传承;德国匠人核心是精确,靠工业化。

东方集团的工匠精神,那肯定就要两者进行融合,然后取长补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