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第8章 太后重出掌庙堂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525年,二月,洛阳城。

宣光殿前,月华如水,回头可以看到北方连绵起伏的峰峦。

五年了,又能看到邙山的感觉真好。

她又看了看宣光殿内,那个她曾经以为再也出不来了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

她,当朝太后胡仙真,又回来了。

她本是这个国家绝对的主宰者,朝堂上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寝宫内温香软玉,面首如云。而那个别人眼中至高无上的皇帝,只不过是她的宝贝儿子,一个刚满十岁只会乖乖听话的小朋友而已。

她曾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她不畏旧制拼死为元家生下了皇子国嗣。北魏一朝,子立为储,生母必死的规矩已沿袭成制,后宫虽有佳丽三千,敢于以一身之死为国存嗣的只有她胡仙真一个人。

终于,她逃过了沿袭数代的子贵母死的宿命,躲过了心狠手辣的高皇后的追杀,熬到了儿子登基继位,熬到了自己临朝称制。她很享受这种成功,改令为敕,以朕自称,让大臣们称她为陛下。

她经历过太多惊风骇浪,知道权力永远是危险的游戏。为了确保地位稳固,她掌权后干脆利落地把曾经的高皇后,现在的高太后剃光了头发,押到瑶光寺当了尼姑,高氏一族外戚被剿灭殆尽。接着又迅速撤掉了当朝权臣于忠的职位,把他贬到冀州当刺史。

之后,她又重用清河文献王元怿协助自己处理国家政务。元怿博学多才,礼敬士人,时望甚重,辅政工作做的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元怿美风仪,长得帅,在多次威逼色诱之后,已甘心做她裙下之臣。

当她安排完这些之后,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异己已除,情人在侧,举国上下再没人能对她构成威胁。她将跟几十年前的文明冯太后一样独揽国政,名垂后世。

然而,一夜之间,这一切全都没有了。

回忆起五年前那场政变,胡太后依然满腔愤懑无法释怀。她万万没有想到,背叛她的,是两个自己曾经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刘腾是她的恩人,曾经多次从高皇后手里救过她的性命。当然,她也没有亏待刘腾,封刘腾为长乐县开国公、卫将军、仪同三司,连刘腾的养子也被封为郡守尚书郎。

作为一个宦官,位至三公,这差不多够意思了吧。

而元叉……那可是自己的亲妹夫啊。

可偏偏就是这两个人,趁着她在嘉福殿跟面首温存之际,将十一岁的小皇帝哄到了显阳殿,之后矫诏杀掉了她的心上人元怿,同时谎称她身体有疾,将朝政大权交还给皇帝。

元怿之死,她痛彻心扉,却只能将眼泪流在心里;

权利被夺,她愁闷郁结,却又无计可施。

自那之后,她便被锁在北宫宣光殿内,刘腾亲自掌管着宫门钥匙。宫门日夜长闭,内外断绝,原来的亲近随从都亡逸殆尽,连小皇帝也不许进来看望母亲。

这几年来,她食不饱衣不暖,也不能出殿门一步,只能一个人在狭小的宣光殿内啼饥号寒,以泪洗面。新派来的宫女太监谁也不敢跟她多说一句话,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饥寒之余,她也在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刘腾目不识丁,而且从幼年起就入宫为宦,善于揣摩上意,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样子,但这个人实际上奸诈多谋,仰仗着对胡太后有保护之功,不仅在皇宫内只手遮天,而且逐渐开始干预朝堂政事卖官鬻爵。可惜自己念其旧恩,对此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元叉是江阳王元继的长子,又迎娶了胡太后的妹妹,相当于是自己的妹夫,也就是小皇帝的姨父,从哪方面说都是自己人。何况自己当年里外通吃,偶尔有兴致了,也会召元叉夜宿寝宫。一家人么,不分彼此。没想到元叉自此也开始恃宠骄恣,志欲无极。

问题的导火索,在于元叉和元怿不对付。元叉平日里多行不法,元怿官大,秉公执法也好,暗中吃醋也好,总是事事管着元叉。元叉怀恨在心,早晚惦记着要整倒元怿。正好赶上刘腾打算提拔他一个弟弟当郡守,但这个弟弟实在不够格,元怿没同意,于是刘腾也开始怨恨元怿。

元叉和刘腾私下里一合计,现在咱们虽然看起来有权有势,但只要元怿在,就始终不能为所欲为,还是非常不爽。现在正好我掌管禁军宿卫,你控制内宫事务,不如联合起来把元怿做掉,再把太后一关,天下不就是咱哥俩的了么。

于是两人终于铤而走险,悍然发动了宫廷政变。

说到底,对于欲求无度的人,更大的权利只会导致更多的贪婪。想到这里,她自恨养虎为患,可是现在后悔也晚了。

胡太后曾一度形槁心灰,对未来已经绝望,以为这清冷的宣光殿就是她最后的归宿了。

毕竟,如果是她,是绝不会给政敌隐患留任何生机的。权利的游戏,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一点瑶光寺里暴毙的尼姑高太后想必非常清楚。

她每日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每一次人影走动,每一次敲门送食,都会让她毛发竖立心跳加速,唯恐那是来向她宣布最后消息的。

但几年过去了,除了在噩梦里,那个让她害怕的情景一直没有出现。元叉和刘腾不知道是政治斗争经验不足,还是念及旧情不忍下手,始终没有理她。她好像已经被遗忘了一样。

渐渐的,胡太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这些年,她的儿子,也就是皇帝元诩,在慢慢长大,如果她能坚持到皇帝亲政那一天,她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肯定是会被放出去的。

实际上,她不需要等那么久。因为就在前年,刘腾死了。

刘腾是在司空的位置上病死的,时年六十岁。刘腾当时极尽显贵,死后朝廷的王公大臣们都去送葬,丧礼之隆重无出其右。

胡太后不关心这些,刘腾之死对她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人再看着她了。本来刘腾和元叉的分工是刘腾主内,元叉主外,互为表里专权擅事。刘腾在的时候,虽然没有对胡太后下毒手,但日常的防备还是很严的,胡太后基本没有机会私自接近皇帝元诩。刘腾死后,宫内再也没人有权势阻挡她,而元叉又是个只会贪图享乐,没有任何政治敏感性的纨绔之徒,经常外出游玩留连不返,对胡太后的戒备情况漠不关心。现在胡太后不仅可以迈出宣光殿,甚至还可以在北宫和西林园内小范围走动。

胡太后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知道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刘腾老奸巨猾,有他在,胡太后没有任何胜算。但元叉不同。她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妹夫,不学无术好大喜功,政治上基本上是个小白,对付起来要容易得多。

但她还必须非常小心,元叉手里还掌握着兵权,还有一些党羽在给他出谋划策。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打草惊蛇,功亏一篑。

她知道,最重要的棋子,就是她的儿子,那个小皇帝元诩。

她必须把元诩从元叉手里争取过来。

当时正值北魏的多事之秋,西北边镇反叛迭起,羽书频传。元诩已经十四五岁,也有些懂事了,害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为什么当年母后听政的时候一片歌舞升平,换成姨父元叉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呢?于是元诩也有意向胡太后赔礼请罪,缓和一下母子感情。

去年中秋,元叉不在,元诩曾带着多位大臣到北宫朝见胡太后,胡太后设宴留饮。酒过数巡之后,胡太后见时机难得,可以试探一下,便于席中长叹不语。元诩见老妈有心事,赶紧追问原因,胡太后说,我自还政后被关在这里,多年来母子不能见面,还不如布衣百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还是去嵩山出家吧,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说完拿出一把剪刀就要剪头发,元诩见事不好,赶紧抱住胡太后的胳膊不让她动手,群臣也懵了,纷纷离座叩头苦劝。胡太后一看有效果,故意不依不饶,涕泪纵横。元诩便让群臣都退下,只留他和胡太后二人,母子抱头痛哭,各述离别思念之苦。

当晚,元诩便宿于太后宫中,与太后坐谈至夜。胡太后抓住时机,屏蔽左右,旁敲侧击地跟元诩说,自从元叉专政之后,朝纲大坏,以致人心愁怨盗贼四起。如果不早点除掉他,迟早会天下大乱,大魏的江山社稷也非常危险。儿子你怎么还不醒悟呢?

元诩开始还不相信,说姨父对我很好啊,经常哄我开心,怎么会是坏人呢。再说老妈你一直在内宫,咋知道这些的?太后说你还是个小毛孩,太容易被蒙蔽了。元叉所作所为天下皆知,可不只是我一个人知道。大家担心你不相信,所以都没敢跟你说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