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第19章 百日天子窜草莽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527年,十月,长安。

萧宝寅宣布造反之后,原先朝廷按时供给的粮草物资肯定不会再有了。雍州虽然富饶,但刚被叛军洗劫一场,民生凋敝尚未恢复元气,而且毕竟只有一州之地,养不起这么多追随他的叛军将士。

要想保证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只能主动出击去抢钱抢粮抢地盘。

现在雍州以西是万俟丑奴的势力范围,自己既然已经跟北魏翻脸,就不能再得罪万俟丑奴了,否则两面树敌很不明智。

只能向东发展,从北魏手里抢。

雍州的正东是洛阳,东南是洛州,东北是华州。

洛阳是首都,现在肯定打不下来。先从洛州和华州下手比较稳妥。于是萧宝寅先派郭子恢火速东进去抢占潼关,守住关中的东大门,保证长安的安全,之后郭子恢率军南下去打洛州,又派张始荣领兵北上去打华州。

应该说这个部署还是中规中矩的,如果执行顺利的话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但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新的地盘还没打下来,雍州后院先着火了。

首先起兵反对萧宝寅的是北地郡的毛鸿远和毛鸿宾兄弟。毛氏一家是北地郡三原县一带的豪门大族,家财丰厚。毛鸿远原来在咸阳太守帐下担任都督长史,毛鸿宾则任北地功曹。前段时间关中大乱,官军大都撤回渭河以南,北地郡地处渭北,整个被扔给了叛军。毛氏兄弟于是弃官归家,组织乡内豪杰和附近的氐羌部落结寨自保。当时叛军大将宿勤明达的侄子宿勤乌过仁攻占了北地,自号京兆王,毛氏兄弟见叛军势大,不能硬取,便先率领部下诈降,之后趁机偷袭,生擒宿勤乌过仁,平定了北地郡。

萧宝寅策划造反的时候,毛鸿远就已经有所觉察,他跟毛鸿宾商量了一下,觉得萧宝寅难成大事,于是决定坚决跟他划清界限。毛氏兄弟率领部众在三原县马祗栅一带拒守,号称要打到长安平定叛乱。

三原县就在长安的北面,相距不过数十里,属于心腹之患。萧宝寅听闻三原有变,立刻命令大将卢祖迁领兵去灭火。

萧宝寅自己则在忙着更重要的事情,筹备登基大典。

按惯例,皇帝不是随便就能当的,要经过一系列隆重繁杂的即位仪式才能完成,其中的重点是行祭天之典,以强调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萧宝寅是皇族出身,自然非常重视这些内容,于是择吉日率领麾下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出长安到南郊进行祭祀,行即位大礼。结果仪式刚进行到一半,突然战报传来,卢祖迁兵败被杀。萧宝寅大惊失色,他担心毛氏兄弟乘胜杀到南郊,于是天也不祭了,队形也不要了,带领众人狼狈逃回长安城内。

卢祖迁本是北魏大将,在平定西北叛乱过程中屡立战功,但在政治问题上头脑不清楚,居然莫名其妙地选择了追随萧宝寅跟朝廷对抗。结果造反之后卢祖迁战力大减,被毛鸿远一战擒杀,最终好处一点儿没捞着,过往的功绩也付诸东风流水。

回到长安城之后,萧宝寅惊魂未定,他开始隐约觉得长安城内也不甚安全,立刻命令严查城内,结果发现行台郎封伟伯等人也在密谋刺杀他,还没来得及动手而已。

封伟伯一案牵连出众多关东义士,萧宝寅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群众基础并没有原先想的那样深厚,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自己。但事已至此不能回头,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现在只希望派出去的两路大军能快一点攻城略地,用胜利缓解一下内部压力。

因为是从西向东打,所以郭子恢没费太大力气就占领了潼关,之后奉命南下去打洛州。但在洛州的治所上洛郡,他遇到了上洛郡守泉企。

泉家是上洛附近的世家大户,曾祖因功被封丹水侯。泉企少年成名,十二岁就被魏宣武帝元恪特批担任上洛郡守,将上洛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次听闻萧宝寅的叛军来袭,泉企立刻募集三千多人的乡勇起兵迎战。这些乡勇在泉企的带领下,战斗力非常强悍,连战数日,以伤亡二十多人的代价,把郭子恢的叛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回潼关。经此一战,泉企以军功被朝廷加拜为征虏将军。

萧宝寅听闻郭子恢出师不利,便改变战术,再派一万多人出兵青泥绕到上洛的侧翼,同时派人劝诱上洛的豪族反叛,许以高官厚禄,打算里应外合夹击上洛。利诱之下,上洛的豪族有些动心,答应作为萧宝寅的内应。泉企得到情报之后,先下手为强,果断领兵清剿了上洛内部叛乱势力,断了萧宝寅的念想。

萧宝寅见泉企如此厉害,自知搞不定上洛,只好下令退兵,南路拓展的计划就此搁浅。他剩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北路了。

北上的部队正在攻打冯翊郡。无奈冯翊是三辅重镇之一,防守严密,萧宝寅的部队打了两个多月也没打下来。

但萧宝寅并没有太着急。跟南边不同,现在北边的形势对他比较有利。这主要是因为黄河对岸的河东郡凭空多了很多援军,可以替他挡住官军的救援部队,所以拿下冯翊只是时间问题,只要等到城内粮矢耗尽就好。

河东郡的援军的确是意外之喜。萧宝寅在长安称帝之后,河东郡的一些不安定分子见天下纷扰,也打算在乱世中大干一场,所以纷纷起兵响应。河东的反叛主力以汾阴薛氏为首,先是豪强薛凤贤举旗造反响应萧宝寅,攻占了河东郡的安邑县。之后原龙门镇将薛修义受薛凤贤鼓动,一时头脑发热也宣布造反,自号黄钺大将军,帅众围攻河东郡的治所蒲坂县。

朝廷听闻河东郡又有叛乱,马上派都督宗正珍孙率兵去征讨。结果这位仁兄虽然勇武,但领兵的能力不太够,被挡在虞坂两个多月无法前进。

正月,朝廷派来对付萧宝寅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到达弘农。领兵的是行台长孙稚。

长孙稚两年前在讨伐鲜于修礼的时候,因为跟河间王元琛闹矛盾,兵败五鹿,被撤职召回。但那次失败是元琛捣乱造成的,没有体现出长孙稚的实力。现在北魏国内到处是战火,只怕没本事不怕没机会。这两年没有元琛扯后腿,长孙稚成功平定了蜀地的叛乱,战功卓著,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又被升为尚书右仆射。

这次萧宝寅叛乱的时候,长孙稚因为背发毒疮没有痊愈,还在家中静养。胡太后发现身边实在无人可用了,只好请长孙稚勉为其难带病出征。对此长孙稚倒没什么怨言,他表示自己肯定会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