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

《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98章围困平江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大宋龙凤十二(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癸卯日

西吴大将军徐达等,率领大军兵至姑苏城南鲇鱼口。

东吴张士诚手下参军窦义,出城巡逻相遇,败走。

西吴都督康茂才水军至尹山桥,遇东吴驻守埠口水军,击败,并焚烧东吴官渡及战船。

西吴大军遂进兵,包围东吴平江城。

徐达军葑门,常遇春军虎丘,郭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军阊门,王弼军盘门,张温军西门,康茂才军北门,耿炳文军城东北,仇成军城西南,何文辉军西北。

西吴大军在平江城外,四面筑了长围围困,准备起长期作战。

另外,又架木塔与城中浮图对望,筑台三层,可下瞰城中,名日敌楼;而每层都施设弓弩、火铳,又设置襄阳炮,让城中大为震恐。

………

东吴军先前的战事,虽屡有败绩,但大多是小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城中逸乐依旧。

不过,自从重要的湖州、杭州相继陷落后,城内逸乐才稍有收敛。

而今,则是西吴大军已开拔至城下,不仅团团围困,而且是八个城门、十一面包围着平江城,甚至还炮轰了几门襄阳炮。

「战争」已不是字眼,而是真真切切地呈现眼前,让许久未有战事的城内百姓,大为惊恐!而太平已久的文人雅士们,更是震恐啊!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平江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短期还不易陷落,但生活总是不一样了,城外有大军,随时在「战争」啊!

城内百姓久未历经战事,众说纷纭。

过去,打仗死很多人的啊!

这次打仗我们百姓会不会死啊?

打仗会不会没饭吃啊?

会不会被抓去从军?

官府税会不会加重?………

帮张士诚「粉饰太平」已久的文人们,心里也震恐,但只好先出来消毒。

各位放心,平江城坚固的很!将士们会守卫住的!

太尉大人一定会击溃敌人的!

吴王仁政爱民,大家要拥护吴王!………

苏州、平江城,自从被张士诚于至正十五年攻下占领后,这么多年来周边无战事,太平十多年,确实是「太平」了许久。

所以也不能说是文人们「粉饰太平」,应该是「粉饰」太平,把太平日子「粉饰」的更是「太平」,让百姓都觉得「太平日子」是理所当然了。

不过,现今可不太平了,大军都已压境,火炮都轰进城来,还有什么太平。

………

先前由参知政事升任为大元朝的淮南、浙江行省平章政事,也是东吴的淮南、浙江行省平章政事:饶介,自从张士诚「自封」为吴王,更逼死了普化帖木儿,以及达识帖睦迩后,心理就不断地犹疑自问,难以自处。

因为自己,先是奉大元朝廷之命,担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虽改为张士诚效命,但张士诚是大元朝的「太尉」,也算是为大元朝尽忠、效命。

可目前,张士诚的吴王「爵位」,并未受到大元朝廷的承认、册封。而「自封」为吴王,应该已属于「大逆不道」之举。

甚至还逼死朝廷命官,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以及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

这两件事一并来看,张士诚应该算是「逆臣」了吧?

只是,大元朝廷并未因此两事降罪,名义上张士诚仍属于大元朝的「太尉」;况且其四弟张士信,虽先自任为浙江行省右丞相,但朝廷后来确实同意,这又不算是「逆臣」。

所以,我们这位平章政事、饶介,这些日子以来,一直犹疑自问,难以自处。

称张士诚「太尉」,是元臣?

称张士诚「吴王」,是逆臣?

那继续「跟」着张士诚,算不算逆臣,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但是不「跟」,吴地仍是张士诚所辖,自己的官位、自己的性命,也是张士诚所挟啊!

………

这日,饶介私下与北郭十子中的几人聚会,叹息声可更长、更常了。

张羽道:「平章大人最近常叹息啊!」

道衍道:「唉!朱元璋的大军都打到城下了,能不叹息吗?」

饶介道:「据枢密院(军方)传下的消息,平江城经过这些年来的修治,城坚池深,不容易被攻陷,要大家放心。」

官至行省太常丞、负责祭祀礼仪的张羽,也道:「现今城外虽被包围,不过仪典并未省略,丞相府也未有备战要求,应该是没问题吧!」

已担任丞相府记室的杨基,接着说:「是啊!先前我送文书到城防那边,我们平江城不只城墙坚固,还很厚实,上头都可骑马了,而且水渠纵横,易于防守,确实可以放心。」

道衍则说:「太尉原本统辖之地,据说往北比邻山东,西至濠、泗,东至沿海、南至绍兴;然而现今,朱元璋大军竟然已兵临城下,团团包围,可见太尉的属地已都被朱元璋给并吞,只怕不久的将来,便可见平江城城破之日啊!」

杨基道:「嘿!你这和尚今天真是乌鸦嘴,平章大人正在叹息呢?多说些好话才是。」

道衍也叹息一声,道:「唉!贫僧也不想乌鸦嘴啊!不过局势已演变至此,大伙儿要有所安排才是。」

张羽道:「我们拿人薪俸,实在不该说三道四,不过道衍说的也有道哩,只是还能有什么安排呢?」

饶介看了大伙一阵,道:「据说朱元璋对主动投降的敌人,大多能善待;对大元朝的官员也算礼遇,若是蒙古人,还会遣送回北方大都。」

杨基道:「不过,我怎么看,太尉大人都不像是会主动投降朱元璋的人。」

张羽也道:「确实,太尉大人虽出身寒微,但也算有骨气的人,应该不会主动投降。」

道衍此时则说:「贫僧倒是觉得,若是各位尚且为未来着想,辞去吴王所命官职,或许尚留有后路。」

这…这…,众人听了一时无语。

饶介反而说:「道衍此说,也是有理,你们为官时日不久,况且任的是大元朝的官位,影响应该比较小些,自己常年效命吴王,恐怕是没有后路了。」

说完,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