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

《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134章名将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史书上说「一时名将称徐(达)、常(遇春)」,其实对徐达有些过誉了,真正名将应该是常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是史家们对常遇春极大的赞誉。

朱元璋手下真正的大将,过去还有已经「犯上伏诛」的邵荣,但在六月前,常遇春一直是朱元璋手上,真正骁勇善战的大将。

或许,朱元璋在坤宁宫,故意做戏给李文忠看,确实是希望李文忠透漏些讯息,那门婚事自己在皇后这关过不去,希望常遇春打消嫁闺女的念头。

只不过,时也、运也、命也,在塞外炎热的夏天,在酒酣耳热的庆功宴上,常遇春正得意自己取得大战功,女儿婚事更有谱时,却札札实实地被浇了一盆冷水。

这心情从「大喜」、「大惊」,到「大怒」、「大怨」、到「大恨」,瞬间转折,而人的一生会有几回如此剧烈转折,这一身血气急冲上来,人的身体又有几人负荷得了。

莫说,朱元璋故意害死常遇春,这样不公道,而局势掌握稳定后…可能有这想法;但至少,在大明朝刚创立、在洪武二年,还在建造功臣庙时,朱元璋还没有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心思。

所以,听闻常遇春的噩耗,朱元璋心里确实大为震惊、难过,史书说「太祖闻之,大震悼」,十有八九分是朱元璋真正内心的感受。

当「丧至龙江,亲出奠」,还命令礼部官员,拟定天子如何为大臣举办哀礼;也把已经封为「颚国公」的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

………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常遇春传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1355)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

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

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

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

而为什么,说徐达是「名将」,有些过誉?

常遇春征伐上都,仅用了不到半月时间,便攻下开平,其余时间是在塞外奔波,追逐元帝踪迹。而徐达自从五月派遣各路军围攻庆阳,却打了几个月还攻不下来。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六月十九、辛巳日

大将军徐达督兵攻庆阳四门,城上矢下如雨,达兵不为之动……获张良臣(张思道之弟)谍者竹笴,斩之以徇城;笴,张思道理问也。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汉名)自宁夏遣其来庆阳,觇伺王师,庆阳既受围,张良臣复遣还宁夏求援,故获、斩之。

六月二十、壬午日,张良臣自西门出兵挑战,宁国卫兵与战、少却,良臣复以兵薄兴武卫,营指挥张四,坚壁不动,右副将军冯宗异以兵击之,良臣走还,达复以都督佥事陈德,守其西门。

六月二十三、乙酉日,参政傅友德移兵会庆阳城下。

六月二十四、丙戌日,右副将军冯宗异,营卒夜获王保保谍者四人,斩之。

六月二十八、庚寅日,庆阳大雨雹,山水泛溢,张良臣纵兵出城争汲,龙骧卫兵击之,战至二鼓,敌大败。

七月初四、丙申日,张良臣乘大风出兵,与我师接战,我师击败之。先是庆阳守者百余人,潜出东西门诣大将军降,及是战败来归者,又千余人。良臣惧,明日登城呼吕德约降,大将军不听。

七月十七、己酉日,张良臣复以兵出东门挑战,龙骧卫官军击败之,获其枢密同佥等官。

………

总说一句,徐达就是采取「围」的策略,如同先前「围武昌」、「围平江」,「围」到你天荒地老,「围」到你粮尽援绝,到目前已经「围」了两个月。

不过,你这边要「围」到粮尽援绝,也不一定会「援绝」,张良臣不是和「王保保」之间,一直有「间谍」往来,有的还被抓到吗!

(同上实录)七月十九、辛亥日

王保保遣部将韩扎儿,攻破原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庆阳城的西边),指挥陈寿俱陷没。是夜,扎儿复攻陷泾州(甘肃省平凉市泾州县,位于庆阳城的南边),丁千户退保灵台县(泾州县之南)。

好吧!若考虑张良臣曾经「诈降复叛」,「围」或许也算是「名将」该有之作为!

………

八月,常遇春灵柩运至,朱元璋亲写祭文的后面这段,算是朱元璋的肺腑之言。

洪武二年,八月初一、癸亥日

鄂国公常遇春柩车至龙江,朱元璋亲致奠,为文以祭之。

「……今朕全有中国,尔功懋焉,虽古名将,未有遇之者。

天下克一,朕方将定功行赏、共享太平,少副报功之意,何其未遂,遽尔云亡!

曷谓柳河之川,失我长城之将,丧今南还见,语无由,哀痛切心,与谁言哉!

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

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车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

祭毕,恸哭而还,命择地于钟山草堂之原,营墓建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