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

《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144章驾崩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实在是不想吐槽「编修」《明太祖实录》的那些「儒」臣们,据闻当初负责监修《实录》的大明朝第二国师姚广孝(第一国师当然便是刘基),也认为修得「不太好」,不过再修下去就难看了。

当然,修些小细节、小地方、小事件,也就算了;而不管再怎么修,有些「史实」,儒臣们还是要忠实地保留下来的。

就是擒获故元郯王、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等人…

《实录》是这样如实记载的:「…明日整众出战,诸军争奋,遂大败保保兵于川北乱冢间,擒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阎思孝、平章韩札儿、虎林赤、严奉先、李景昌、察罕不花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

故元的郯王、文济王,怎么会在此处?

还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十万大军需要近两千的官员?帮忙办公?

宗王是元朝及以后蒙古地区,各部落首领之封号,类似于亲王爵位。

后来,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关的蒙古贵族男子,也受封宗王。元世祖忽必烈当年对大元朝的宗王,订有六等品级。

第一等印为金印兽纽,王号为汉字的「一」字,称「一字王」,如当年世祖的太子、燕王真金,皇子、秦王忙哥剌,「一字王」在元朝的王位最高。

「一字王」金印兽纽王,便是当今皇帝的二等亲之内,或真正「黄金家族」直系后代所封的王,也就是说,「有机会继承大元皇位」的王。

「一字王」之下,为「二字王」,王印有五种:第一为金印螭纽,第二为金印驼纽,第三为金镀银驼纽,第四为金镀银龟纽,第五为银印龟纽。

而擒获的「郯王」彻彻秃,是什么等级?

他原封地本来在山东行省境内,是等级「金印兽纽」的一字王。

虽然不是目前元主妥欢贴睦尔的二等亲,却是元宪宗蒙哥之曾孙,而蒙哥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属于黄金家族成员;至顺二(1331)年由武宁王进封郯王,换兽纽金印。

而擒获的另一个文济王,封地也在山东行省境内,为次一级的金印螭纽、二字王。

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脱欢,脱欢的次子蛮子,在元统(1334)年受封,薨逝后由其子不花帖木儿,在至正十三(1353)年袭封,为忽必烈的曾孙,也是黄金家族成员。

回到问题所在,元朝这二个属于黄金家族成员的宗王,怎么会出现在扩廓的阵营中?

这才是扩廓帖木儿真正的「意图」!

或者可说,早在察罕帖木儿当年攻下山东,与两个宗王搭上线,察罕还在世时,就已经精心筹备着的「计划」。

什么计划?「重建」大元朝的计划。

等「当今」皇帝妥欢贴睦尔「驾崩」后,改由「真正」的黄金家族成员继位,而不是与高丽人奇皇后所生的爱猷识理达腊继位,甚至连「新朝廷」官员也都选齐准备好了。

现任元主(帝)妥欢贴睦尔,过去曾被黄金家族其他成员质疑,非前前任(大元皇位的继承很是复杂)皇帝的亲子,而元主与高丽人奇皇后所生的爱猷识理达腊,虽被封为第一皇太子,更被质疑已非真正的「黄金家族」成员。

所以察罕父子两人,早就不期望「昏庸」的元帝以及「腐败」的朝廷,而是到处屯田、建军,尽可能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势力。

期望等当今元帝「驾崩」后,趁机会扶立郯王,或者文济王,继任大元「皇位」,建立新的大元「朝廷」,重振「大元国威」!

只是,时不待也!运不济也!

元帝妥欢贴睦尔,明知奇皇后一心要他「禅让」给皇太子,却继续恋栈着皇位;虽然执政「昏庸」,但没有理由将他拉下皇位。

在位三十多年了,还活得好好地,除非「叛变」、「犯上」!

所以察罕遇刺后,扩廓便接下察罕意志,朝廷之命时听、时不听,先以壮大自己势力为优先;也才会与关中四将对抗,明明实力远超过四将,却又不先将之吞并。

或许当年,犯上的孛罗帖木儿被杀后,扈从皇太子由太原还回京师时,有一时地犹豫,要不要听从奇皇后之命,拥立皇太子,逼退元帝禅让?

不过又想想,爱猷识理达腊也非「明君」,况且就算「明君」,大元的病灶,主要是朝廷被大根脚所据,腐败难救;就算拥立并非大根脚出身的爱猷识理达腊,不可能、也不会将「大元朝廷」整批换掉重练!

所以扩廓帖木儿一直等待的时机,便是元帝被大明大军「擒获」,或者「驾崩」!

当初,徐达的征虏大军打到大都(北平府)时,元帝要各地「诸侯」尽速上京勤王,身为最低阶宗王的河南王扩廓,便置之不理。

未说出口的话,应该便是正等着陛下您「被大明军擒获」或「被大明军斩杀」吧!

没想到的是,刘基建议朱元璋,放任元帝「车驾」上都(开平)…,竟然逃走了!

虽然朝廷由大都暂时「行在」上都,毕竟元帝人还活得好好地,官员虽然不齐,但朝廷也还在啊。

后来扩廓率军由冀宁(太原)攻向大都,其实更像是打下大都后,便准备在京师、大都,另立郯王为帝,不用去管逃到上都的「旧」元帝了。

结果,运不济也!时不待也!

当初是运不济也,信任的手下豁鼻马,竟然背叛、降明,以致功亏一篑。

现在,可真的是「时不待也」!怎么说?

今年年初时,虽然邪魔被道家众真人的大阵所逼,脱身而出,以致有先前史书上记载的「帝疾瘳(病愈)」;不过此邪魔缠身已久,元帝「龙体」已大损,加上应昌非大都,没有宫廷中的设施,水土不合,难以适应,不久元帝便真的「驾崩」!。

大元至正三十(洪武三)年

四月七日,扩廓在沈儿峪战败

四月二十八,元帝在应昌驾崩。

元帝在应昌城驾崩,距扩廓在沈儿峪战败之日,相差仅二十一天。

………

如果,徐达的「拔本塞源」策略,大军扎营立栅再慢一些,再慢一个月…

如果,邪魔未「及时到来」,如徐达原先计划拖到雨季来临,再真正作战…

于是,扩廓便可收到「元帝驾崩」的敕书…

于是,扩廓便可拥立「新帝」重整大元…

如果的如果…

于是的于是…

便可的便可…

历史,常常就在某些人…的某些不经意…的看似不关键…的决定

而整个改变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