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之虚镜灵心

《三体之虚镜灵心》

第一章 思考的开始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当风筝坐在那狭小的房间中,望着外面的人群,像无数放个中的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一幅画,可笑的是,他们往返徒劳的工作,这是厌倦的唯一原因。

饭店的年轻人依旧准时,空洞的望着来往的客人,招呼着来往吃饭的人,亦复如是,他从来没见过露出任何表情,嘴角的微笑消散的像个水波。

比起自己他们是幸运的,人描写成悲剧更容易共鸣,也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的生命本就赋予了脆弱,这种脆弱来自良知的怜悯,来自生活的艰辛。

人不断制造表面的喜剧,掩盖生存形成不可分割的矛盾,除非他们形成一股势力,大多是不团结的,巧妙的是人对生存的权利,更倾向一日三餐,给张三打工,还是李四,这并不重要,我想也无需重申一遍。

“人的本质就是生存,走向野蛮还是文明才是方向的根源。”

女保姆这几天也总会身处愧疚之中,这种情感化的思维,风筝第一天接触,从小到大,他没有朋友,只有花儿,草儿,虫儿,一块石头,一个泥巴。也可以理解虽无恶意,但也对情感有些偏颇,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主儿。

他总是认为这个女保姆太矫情,他也赞同自己也矫情,可是她不是女保姆,她是没有义务对一个陌生人,实行爱的权利的。她也不应该,对一个不知道哪天是生是死的人,那么温柔体贴的,她总是偷偷进来,站在旁边等待很久,他抽着烟,这是他的命根子。

他很少与她说话,人一旦清楚爱的本质,也就让自己的私心杂念拥有意义。他的名气虽不大,报纸曾经刊登过他的故事,那个写信的玛利亚,成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我就像一个小三吗?从目前的书信来说是的,或许我应该告诉真相,也许我应该隐瞒。

事情的真相,有时候会让人崩溃,哪怕那是善良的。当一个人形成某种超越自己的信仰,信仰的本身就是活的意义。”

她心中暗想着,她愧疚是给了一个人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人失落。当生命的完结的那一刻,他愤怒的写道:

“我多么希望我自杀,这是我一生的罪孽,可是,我的生命此刻有了更大的私心,活着,写下这个充满讽刺的故事。”

两个人对视在阴暗的空间,像在无数次对视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她依旧每天如故的这般静悄悄,他也习惯的掐掉手中的烟,闭着眼睛,等待眼光映入眼帘。

“我,我想让你明白,人的感情是伴随外界而改变的,但是我的内心是拒绝,另一种痛苦打扰彼此的生活。”

她望着眼前的男人,人一旦眼睛与内心交付上苍,第六感还有内心都变得及其聪慧,某种事物成了一种精神,就仿佛病入膏肓那般,变得滚烫。

她会为一只猫在画中展露的悲伤,一只蝴蝶的死亡而深深沉浸在悲伤中,它们并不存在,甚至就像强塞的记忆,可是她却从来不怜悯一个人的死亡。

她内心清楚那是一种解脱,人的生命本就是描绘死亡的场景,人的生命本就是在死亡的最后一刻,自私的窃取自然的美丽,悲哀和衰落,就像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

“人应该让自己的思维成为一种精神的定式,如今,我们灌输人太多知识。去无时无刻的劳作,死亡反而更美丽。它的流动更让人羡慕。”

她是一个绝情的人,从人类经验的定式来说,人若不表现那种悲悯,他有如何同情你的遭遇,这种并非“虚伪”的礼节,客套,成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偏见,也构成了人对文明的判断。

偏见,是的,倘若此刻我们认定这个世界,虚伪,邪恶,狡诈,我们潜意识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质疑或者对他相反的误解。

人是善于隐藏的,这是心理学,自然现象的观测,哲学的思考,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的祸端,当这个社会用多少东西掩盖,就说明存在多少根本性质的问题,浮夸和言语的欺骗,就能窥探一二。

这是她不敢踏入的根本原因,他和他的女保姆都认同的说过:

“人与分子所形成的生物结构没有区别,但是人拥有情感和思考,构造本身就占据优势。

宇宙不会给所有生命与非生命体绝对的公平,这种系统就像人的纷争,哪怕毁灭,都维持一种不可见的平衡,它本身就拥有无数种状态的假设。

人的悲剧联想到某一天被其他生命替代,就心生恐惧。”

人本身就是赋予自然现象显现的生命,这是不可质疑的权威,有一天生命的思考,还是无时无刻的劳作,他们都是一样的。

人本就是内心精神的赋予与外界物质给人留恋的欲望,所构成的生命体。

你一定会疯狂这种想法的:

“什么,病毒也是宇宙的一种模式,真变态,人类成了他们口中的疾病。”

这句话出自风筝,一点也不奇怪,他把自己已经当成了瘟疫,依附在这个世界,发动一场战争,这不亚于一场无声战争,没一种生命都有权夺回自己的领地,他作为人的意志力的代言人之一,他更偏爱人类的,这种私心是公认的,也是值得冒险的。

这种缺陷,由人类支配的一切,就像虫洞那般,最终形成瘫痪,人也可以看成独立系统,运行轨迹,储存方式,数据还有物理结构的一种物质。

其实我们除了维持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这哪怕有些让人恶心,或者心中不愉快带来的麻烦,我们不必介怀,一种跨越种族,思想,空间,时间的幻想,来消除人本身的疲惫。

人对情感的把握是超越其他生命的,就目前来说,可以理解这种由词语引发的危机,就像雕刻师雕刻在骨头中,一个计算机,一个虫子,一片树叶都按照这个先例,构成的一种精神领域的交互。

人的交际,思维方式,出生的命运,还有社会经验都仿佛形成一副牌,而这个看似随意的牌,他们方向,牌点,主次都是分明的,只有出牌的顺序是不变的。

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宇宙当成一个牌面,不过这个牌面不是可见的,是隐藏的,但是我们手中所持有的却是可见的,这就形成了推测的胜算,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我们把自己的牌与对手交换,是思维逻辑中,为什么不借用假设的第三方,来验证这个不成立的公式?

人和物都是一个公式,科学与虚拟时代是无数个公式,我们在不断填补漏洞的同时,重建漏洞获得需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