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时代前沿

《Pk时代前沿》

第一章(19~22)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1.19

一天,新任区委窦书记和当地乡团支部索书记来到庶盶的生产现场,希望看看所产银耳,庶盶突然之间深感犯难。因为,最近一批刚接种没几天,凭肉眼仅仅能够看到生长良好的菌丝体,其他什么也看不见。此前有的干银耳,由于只是保留了合格产品,所占比例远远未达技术要求,不合格的几乎被全部悄悄扔掉。能够拿出来的干银耳,根本就不能代表自己的技术水平。如果真正的技术问题是接种剂量不足,则刚接种这一批就能过关。如果还有其他技术问题,则尚需怎样的过程和周期根本就说不清。同时,合格的干银耳在市场上到处都有了,自己拿出来同样起不到多少作用。有鉴于此,庶盶就对两位领导据实说出刚接种不久,现在什么都难以看到。稍后,他们提出到制种室、培养室看看,庶盶也据实对他们说进去容易导致培养基感染(其实可以采取消毒等进行预防),没有打开相应场所的门。www.vmatch.net 时空小说网

满以为他们都很忙,不过是路过来顺便看看,因此开初毫不在意。过了好一阵子,庶盶感觉和来客之间出现冷场,开初加点开水什么的,还不至于感到过分尴尬。时间一长,这种尴尬就分外明显。庶盶本想打开所有现场的房门,可似乎还是有些不妥。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扶持、塑造当地致富典型,两位领导前来多半与此有关。可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过关,如果被塑为典型,是否会害人又害己实属难料。刹那间,庶盶突然发现自己对为人处世简直就是个白痴。这不,想向领导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可几次话还没出口又自我否定,因为没把握说清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这样过去一两个小时,最后两位领导勉励庶盶一番,随即告辞离去。后来,庶盶一想起此事,脑海中就浮现出“刷大袖子”一词,不论主客观的原因是什么,此嫌肯定不可避免。看来,必须尽快补上社会经验这一课。

加大接种剂量,银耳产量和质量问题迎刃而解。银耳收购价不断下跌,当地医药公司完全停止收购。庶盶突然感悟到:根据生产成本和国内规模,银耳收购价还会迅速下跌(后来,最低曾跌至4元/公斤的收购价)。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银耳由稀缺天价变成几近烂市的白菜价,当前已经趋向微利。鉴此,庶盶强烈意识到,决不能继续依赖单一银耳生产。必须将广泛的食用菌、药用菌进行通盘探索研发,然后择优生产。考虑到从外地寄回菌种时间太长,容易导致菌种老化而降低活力。庶盶一方面希望当地供段木栽培的菌种能够通用于代料栽培,另一方面在当地采集木耳、香菇等分离母种,自我感觉这纯粹就是还没学会爬就想跑。

一次,在当地购买的木耳菌种不小心砸粹包装瓶,扔掉可惜,便随手放在试验室进行后续管理,却意外发现长出了木耳。打开自己分离、制作的木耳、香菇菌种,进行出菇、耳试验,同样长出菇、耳。由此可以断定:段木栽培的菌种和代料栽培的菌种,都同样能够直接产出黑木耳、香菇。由此推论,段木与代料栽培的菌种,二者能够相互通用,就此展开二者菌种通用实验(后来证实二者可以通用)。此外,对天麻、猴头菇、金针菇、灵芝等均积极进行试验。其中,平菇试验一帆风顺,不仅产量高、周期短,而且能够生料露地栽培。平菇尽管暂时还没有市场,但庶盶坚信将来一定会有庞大市场。随着银耳技术的成熟,木耳、香菇等代料栽培技术也趋于成熟。但木耳、香菇虽然市场稳定,但所收购的都是干品,且生产周期较长,利润还不及当时银耳的一半,加上缺乏规模生产经验,所需流动资金又相对庞大,这是庶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此外,天麻室内生产变异较大,室外生产还需进一步摸索。灵芝种类繁多,也不见有任何销路。至于冬虫夏草、竹荪、鸡枞、羊肚菌等系列珍稀食、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在国内外都还存在众多难题尚未攻克,自己当然无暇顾及。这真是,粗看道路多又广,细究处处是难关。

1.20

投料生产一批平菇,是骡子是马,只有等到产出以后,在市场上才能见分晓。等待的日子很受煎熬,正在不知所措之际,有报道称康安地区有两个青年,成功用代料大规模种植香菇,庶盶决定前去学习香菇规模生产的经验。可是,翻箱倒柜找出所有的钱,还不到二十元。举目四望,除了一批尚处发育中的平菇外,能够变钱的一无所有。转念一想,能够成功大规模生产香菇者,再怎么说利润还是不错,借点返程路费一定没有问题。为了在平菇投产前赶回,庶盶决定冒险启程。临走时瞥见墙上挂的电表,想起电管站人员曾对庶盶说过:“买不买电表都行,如果不买我们按你的用电量收费就行了。”想来真是有些后悔,若当初不买这将近五十元钱的电表,或许就不差这次的费用。没及多想,认为电表可有可无,现在缺钱,不如带上它以防万一。

一路上局促不安,终于找到这家菇场。庶盶一到,受到热情接待。走进菇场,实在让人傻眼:偌大的菇场,整齐有序的平铺着一排排没有长出菌丝体的代料压块。依据庶盶的经验,这是产不出香菇来的。难道是自己孤陋寡闻,连这样的生产捷径都闻所未闻?搬起压块一看,有点菌丝体,但绝大部分被杂菌彻底包围,已万无生机。庶盶突然明白,他们的技术不仅远远不够成熟,而且可以说是没有入门,这纯粹就是血本无归啊。四下一望,这个菇场东南边是原集体遗留的大晒坝,地面用石灰等“三合泥”夯成。西北边由田地平整出来,总共大约不下两千平方米,全露天菇场。这等规模的投资,是庶盶投资的若干倍。很快,对方道出实情,果然损失超过万元。庶盶接着也说明来此的目的和实际状况,对方两人一听完,赶紧东摸西掏,总共拿出十二斤粮票和两元多的人民币。庶盶热泪盈眶:“我们这些热情大方、不缺事业心的人,咋就都这么背时来的哦!”告别时,对方毅然决然地将钱和粮票塞到庶盶手中。

返回到康安,身上的钱只剩几元。庶盶心中又急又气又悔,就想找个地方倾述倾述,不知不觉走进地区科委大院,庶盶拿出有县科委鉴章的介绍信,径直走进科委办公室。

接待庶盶的是一位端庄娴熟、内秀外美,具有典型公务员特征的职业女性,经一番自我介绍交谈,庶盶知道她姓王。“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别称我老师,就叫我姐好了!”“继续说说你的经历吧!”王姐很少说话,时不时一句“你继续”、“我很高兴听”或者“嗯!”、“嗨!”、“好!”等语气助词。当听完庶盶的叙述,王姐义愤填膺地说道:“个别记者不负责任的报道,真是害人不浅。”接着,她亲切询问“那你回去后打算怎么办”,庶盶表示自己认为微生物领域天宽地阔,加之又毫无退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必须杀出一条血路来。“年轻人原本就该这样!不过,我看你就这样回去也是身无分文,又难以获得其他援助,要迈开下一步将是异常很难的事。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联系一个工地,我保证他们一定照会顾好你的,不让你干重活,吃住全包,你啥时要结账都可以。若能够挣点钱,你回去后就好办多了。”庶盶欣然应下。

临走时,王姐拿出十元钱和十斤粮票:“我的工资不高,还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顾,能够资助你的就只有这点了。”见庶盶坚决不收,王姐以严肃神态道:“你不是已经把我叫姐了吗?做姐的表示点心意,你不接受就不要怪姐给你翻脸哈。”望着长姐为母般的王姐,庶盶本有千言万语要说,可突然被堵在喉头说不出来,觉得眼眶中暗潮涌动,只好一步一回头离开王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