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战国兵雄传》

第八回 鬼谷谜解寻父路 踏遍河川入青州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八回鬼谷谜解寻父路踏遍河川入青州

回前词《水龙吟》

孤子略施小计,路资飞来何其易!心知肚明,亲情相助,牵挂维系。儿行千里,母心恒毅,嘱托话语,敦敦教导祥,肺腑之言,不容忘,须牢记。江河南北东西,任吾行,风雨逶迤。为寻父踪,求问无着,从未泄气。蹉跎时光,岂惜耗力。有志竟成。返祖乡、青州云洞山中,偶逢奇遇。

话说王秀英艰难抚育王栩成人,也是付出了常人难于忍受的困苦,却也甘心坚耐,并悉心教习其文字武功,自己亦苦练剑法,独创剑术,竟有所成。而王栩在成长过程中,虽然并没有受过吃穿之困,可却面对没有父亲的缺憾,也是受尽了孩子们的讥讽蔑视,逐渐形成了自卑之心,养就了沉默寡言的自闭性格。王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好许以练好文法剑术后,便让其去寻找自己生父为诱导,使王栩受到了激励,从内心也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因此隐忍坚持下来。待其长大成人,母亲便将原委如实相告,使王栩明了自身并非什么“鬼谷”转世,而自有生父存在,便决意去寻找,给母亲带来惊喜,也是怀着一片孝心。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却说当王栩母子,得到了门下馈赠钱款后,数之还真是不少,当然欣喜若狂,知道这是王家财主所送,却不为自行索取。王秀英便问王栩道:“你是如何让他们,主动送到家中呢?”王栩便将做法讲出,并说这是隔空透息,两厢情愿之妙法,何能不灵验呦!王秀英听后暗自思谋,觉得这儿子虽是有些沉默寡语,可却心计了得,不失其父之能,心下甚觉慰籍。于是说道:“看来你已经成熟,心思缜密,怀智不凡,我也就放心喽!但出门在外,独自一人闯荡,常有不测风险,可是要当心呐!”王栩便道:“娘亲不必挂怀,儿自会应对不测,趋利避害,早已有所准备,定不会让娘失望!”说完,还调皮的一笑,显然是心自坦然,具有举重若轻的意念,使秀英暗自夸赞。于是娘俩商议,再添置些新衣鞋帽之类的旅途用品,妥为上路做好准备。

其实王家父母姊妹,看到这个小妹过的艰难,失去了从前的优裕生活,却能自立成家,也从心底里佩服,早就愿意帮扶些个。可碍于早年所定之规,始终不能相亲互爱,怕遭人闲话,只能暗地里给予些资助,也怕风传有耳。再有这秀英自小倔强不屈,也是想自立自强,竟不肯领情认输,只好将就过来。这回听说那王栩小儿放出口风,说要外出学艺闯荡,还发狠话说要报复仇家,分明是想索要路费盘缠,正好应了本家之愿。哪能不给予大力资助呢!于是便将大包钱款,趁夜无人时,暗送至草寮门下,实不欲让人知晓,便做了这桩益事,也是心甘情愿。这样结果,早就在王栩的盘算预料之中,可见其心机,要远高于其母,有着过人的才智,不战屈人的绝妙策谋,令人刮目相看。

此后,王栩同母亲一道,请来曾有恩于己的乡亲们,还有较为要好的少年友伴,都来草寮做客,热情招待一番,留下关照母亲的话语,众人自是欣然接受。王栩待安置妥当后,这才告别娘亲好友,安心上路远行,走向了长时寻父之道,却也尝尽了旅途孤独之苦,阅尽了人间百态。其先往齐国游历,即为山东境内淄博地方,古时为临淄,以找寻生父的踪迹,并无多少有价值信息可寻。后听说有个叫孙武的将军,曾是齐人,却在吴国率军,攻灭楚国建功,便转道去了吴国,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其国都即如今苏州市。在那里打听到传闻说,孙武率吴军战胜楚国之后,在楚都郢城待了一两年之久,也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市,北面近郊的纪南古城。却在回军返吴的路途中,不辞而别,失去踪迹,谁也不知去了哪里。这让王栩很是悲观,因失去了追寻的目标而烦闷无着,打问再无出名的姓孙将军,心下茫然失措,经历了困顿难当的艰惑时期。

此时的王栩,已然是早就花光了所带盘缠,只好找寻大户高门,给人家当护院帮工,干起了其父亲早年的职业,但也由此锻炼了自己,却是难得的一段宝贵经历。对后来成为千古奇人,打下了初始的基础,还因其牢记着娘的教导,不断找寻能人学艺,却都没能待多长久,便自离开远去。就连有的人家,看上他的才艺人品,愿意招做乘龙快婿,自将爱女许配他做媳妇,可以情受偌大家业,他也坚辞不受,怕有了妻室儿女拖累,影响其寻父大事。所以待到了近二十岁时,他也还是居无定所,独自光棍一条,直到他巡游过了大河南北各地,终因无任何确切信息,只得又回到了齐国境内,想再寻亲父下落,由是已过了四五年之久。

就在他彷徨无着之时,便到了山东青州地界,在州城南郊有座近山,叫作“云洞山”,因其山顶处有个山洞,云雾缭绕,幽深隐秘,为当地百姓所熟知。被人称作“云锁龙洞之门”,是当地的一处奇景,该山也因此洞而得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那深山洞竟被人凿穿,成了山顶处的一道风景,入洞可通到后山崖处,云雾有时穿洞而过,或是风从其间吹过,会发出呜呜声。更增加了奇妙感。所以后来便改叫作“云门山”,成为青州古城的最著名风景点,山上风光旖旎,俯看山下青州古城池,更是一览无余,美不胜收。本作者曾到过此地游览考察,站在山顶云门洞口,俯望周边景致,观览青州古城风韵,则是历历在目,真是心神具畅,是个修道养生的好地方。山腰间便建有道观古庙,是个神教毕集的绝美去处。可是在战国古代时候,却为世间隐者所居之地,并未形成如今的旅游胜地。

再说王栩在青州城内,却打听到这云洞山中,住着一位姓孙的老人,独自以山洞为家,身边只有一个老者同伴,伺候其生活起居,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却还不肯离开此处。可谁也不知其来历,又是何方高人隐士,却也好似是当地不远处人,听其语音辨别,见或是北面地方乡音,竟是个神秘而安闲怪异之人。王栩打听此人时,不禁格外留心,便问其年纪若何,回答是有六十岁上下,竟与母亲所断父龄,恰似相仿吻合,且又为齐国当地之人,闻说孙姓无误。王栩乍一听说此话,心下暗自欣喜,却也难于肯定,或许真的会出现一线希望,这也是他多年来所得到的,最接近亲父特征的疑谜之事。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独自赶往云洞山探寻,急于查询其中奥妙,也是多年的期望使然,可却真还有了转机,也是其人生的转折点突现。

这正是:仗剑千里寻父情,辞母誓言刻心胸。不避艰险走南北,江河湖海历脚程。追寻线索岂遂意,志念坚韧皆由衷。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向古城山中行。

却说王栩背了行囊,身携护身宝剑,一路打听上山道路,也是崎岖难行的林中小道,却也难不倒他坚定的脚步,因其已走过无数名山大川,磨砺出坚强意志。所以听说这抱有希望的好消息,顿觉脚步轻快,恨不得几步便到达山顶洞前,寻找到所盼见之人,获得不小的惊喜。但也做好了失望的准备,须知此事当为大海捞针,哪会轻易有如此奇遇?但却抱着莫大希望,也是一路攀山越岭的恒毅动力。就这样怀着企盼之心,走在上山的羊肠小道上,牢记所问的道路要点,也顾不上饥渴劳累,竟一口气爬上了云洞山顶,连树丛中猿啼鸟鸣的美妙之声,也未顾得上饱览欣赏。竟以超常速度走到了洞岩下,却有一道细微的山溪,伴随着山路的伸展,始终延绵不断地流过脚下,使他能够临机解渴,擦洗一下满脸的汗渍,觉的舒服许多。

当他来到山洞前时,看到山崖边有座草房,还是个小院落,院落前后还有片菜地,地里种着几样蔬菜,长势正盛,翠绿可爱。还有数只花鸡正在院中啄食,不时地发出咯咯的叫声,倒是很有些生活的气息。在院中有棵大槐树,树冠青翠茂密,树下是个遮阳的好地方,这时却在简陋的木凳上,面对木桌坐着两位老人,头发胡须都已花白,显然是上了些年纪。看到有人上山来,不禁有些惊奇,眼中显示出狐疑的神色,正不知来者何人,前来有何用意。于是其中一位老者,便站起身来,预备迎接这位上山的年轻人,这也是他们这山屋中,不常见的稀客,当是不失热情的接待。

只见站着的老人,突然扬起手臂问道:“喂!客从何处来呀?到这山中作甚?”正在走近院门的王栩便答道:“我是好奇这山洞景致,有意前来观瞻,顺便见过两位老伯,还要向您打听一个知名的人呢!”说着话,王栩便走进了用木棍绑就的院门,其上还有个柴草搭就的小门楼,低矮的还要弯腰屈身而进,可见是人老无力修理支撑的结果。王栩来到两位老人面前,连忙施礼道:“后生前来叨扰清修,不胜惶恐,还望两位老人家见谅!”站着的老者忙回礼道:“后生免礼,恐早就累了吧?爬山实为不易呀!赶快到桌前喝上口水,坐下歇息一会吧!”说着便给王栩让座。王栩即忙解下背上的包囊,随后便将腰间的佩剑放于木桌上,然后便欣然坐下来,也是不失礼数,显然受过良好教育。

这时只见那端坐不动的老者,用眼直看着桌上的宝剑出神,而后又目不转睛的盯视王栩很久,看其已然在喝水解渴,显然是刚才爬山,出汗过多的缘故。等看王栩放下水碗,还是有些汗流浃背,自是惊疑不禁,然后便开口问道:“你这位后生很是面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呀?到此有何贵干?”那位站着的老汉忙说,这是我家主人,在向你问话呢!王栩看着坐着的老者,虽然已是白发间杂,可却精神矍铄,双目有神,说话声音洪亮,显然身体康健。话语间凸显稳重,语气含威,绝非一般人可比,王栩心下有些惶恐,生怕说错什么,或被这人赶出家门,便失去了寻父良机。所以,他抱着小心谨慎的情态,思谋该如何回答老人家的问话,也是有些踌躇不定,但却也经历颇多,充满自信。

只见王栩放胆说道:“我叫‘王栩’,家乡是西面邺城,遵从母命,寻找未曾见过面的父亲大人,已走过江河湖海,高山平川,无数地方,也有数年之久,却是杳无音讯。今日到这山中来,也是想寻得隐士高人,从便打听父亲下落,也好实现多年夙愿,望两位前辈以实相告,自是感激不尽!”说完赶忙拱手施礼,表示的虔诚无比。只见这位老者道:“你今年龄多少,可有乃父所留信物否?”王栩便说年庚近二十岁,带有家父所留随身宝剑一柄,其它别无证物。老者便说道:“难道连你父亲姓名都不知吗?可知其为哪里人氏?”“据母亲说,家父当时躲难在外,到其娘家做武师护院,其名叫作‘子系’,恐为假名,她猜测是姓孙,因孙字拆开便是‘子系’二字,其它便不知晓。但娘说爹善武能文,曾教过娘识字舞剑,是个大能之人,娘断定,爹日后定会做出非凡大事。早年曾是齐国将军,因获罪潜逃,其名或与习武相关,让依据此猜断寻找,定然不会有错!”王栩一口气说完,再看着老者。

只见这老者仍不动声色,却拿起桌上宝剑观看,随即问道:“你父如今当有多大年纪?能说清吗?还有你为何姓王!难道是姓了母姓不成?”王栩一听,都是问到了关要处,且猜到了自己姓氏由来,可见此人见识果真不凡。于是便坦然答道:“我爹如今应在六十岁左右,我姓王姓,果真猜的不错,因不知父亲真实姓氏,只好随了母亲姓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若找到亲父,还是要改过来的,这也是我所愿也!”王栩说完,还是显得有些激动。再看那坐着的老者,低头沉思了一下,然后问道:“你都寻找了什么人呢?是否找到真实线索,可否告知一二?”王栩便道:“娘说让我重点找寻,姓孙的出名将军,且为齐国人为准。可却打听到只有吴国的孙武帅将,听传闻为齐国人,似与娘所说相符,其它别无类似之说。可我到了吴楚两国,皆说此将在很多年前,率军回到吴楚边境时,便与副将伍子胥分别,说是事已办了,当急流勇退,否则将不得善果。后来果然悄自隐遁,不知去了哪里!世间称其智者,高瞻远瞩,实非凡比!”老人听着点头。

这正是:云洞山秀景色新,猿啼鸟鸣唱清音。满坡绿树艳滴翠,弯路曲径湛云春。观瞻草屋独居客,谈吐不凡智识深。探问情由怀拘谨,论道奇才见同心。

王栩看老人点头,便相问识其人否?可那老者却反问道:“既然知道那孙武,是在吴楚边地隐遁不见,距此地也有数千里远,为何不在当地寻找,却又来到了这里,岂不是南辕北辙了吗?”王栩即道:“我也曾在那里周边打问多时,始终未有人知其下落。想必是远走它方,或许因眷恋家乡,回到了齐国之地,也未可知!所以便辗转多时,才又回到齐国找寻,还不知是何结果。若是老伯知情,不妨透些消息,使我能如愿以偿,也是莫大喜事,不知能否以实相告?”说完看向老者。还未等坐着的老者开口,却见站着的老者竟急说道:“看来你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点上了,我这主人便是你、、、、、、。”刚说到此,就见那坐着的老者突然咳嗽一声,即刻打断了此人的话语。

随后便怒说道:“我说你怎这多话呀!不说就能当哑巴卖了你呐!还不赶快给来客倒水,也真是没了规矩,今后不许再多嘴!”直说的那老者惊慌道是,再也不敢说下去,连忙给王栩倒上水来,显然似是主仆相伴,平日训斥惯了,倒也直来直去,不顾忌其它。王栩心中暗惊,思谋这坐着的老者,或许是个非常严厉的人,恐得小心行事,否则便会难堪,心中不禁惊悸非常。可再看其面色,虽是刚才发威,可却对他和颜悦色的说道:“别听他瞎说,我就实话告诉你,我也叫作孙吴,只是那孙武是武艺的‘武’,我的名字却是吴国的‘吴’,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不过你说的那个孙武,我却是认得的,还非寻常之交,也知其最终如何,待我实告于你。”一听这话,使王栩不禁一愣,然后却欣喜若狂,忙想及时问出原委,了解那孙武其人下落。

只见这叫孙吴的老者道:“关于孙武的事,却是个不能告人的密事,一时也难说清楚,咱待慢慢交谈可否?”王栩一听,不禁有些为难道:“我急着要寻家父,哪能等待多时?还请老人家速告与我,也好尽快前去找寻相认,才为眼前正事。”孙吴便道:“此事急也不在一时,着急难喝热羹呀!还是耐心听我说,到时我会让你如愿见到孙武的。但如今我这确有一桩难事,急需你帮忙不可,待我腾下手来,再帮你寻父不迟,可否答应我这个请求?我也不会让你白帮忙,自会教汝一套剑术,也算是个小回报,如何?”王栩一听,觉得这孙吴还算真诚,不答应也无它法可想,于是便问道:“是何事需要帮忙,可说来听听,然后再定不迟,如何?”说的也是合情合理,看是已接受此项要求。

就听孙吴说道:“也没有急难险事可做,就是我俩年龄已高,原来上下山还勉强可行,可近日这老家仆伙伴,突然有些身体不适,腿脚显些不灵便,须得暂养些时日。那么这样一来,上下山就无人可用,采买所需便有所困难,这不正在着急发愁,商议解决办法,也是无有好法可施。正好你赶上山来,就想请你帮办一时,凑合住在一起,也算解了我们的难处,待其恢复强壮之时,权能自理之后,再让你去寻找乃父,看是能否答应?”王栩一听,却是件易做之事,自己年轻力壮,又无它事牵累,还能省却住店吃饭费用,若再能习学一套剑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想来,就可稍待逗留,多益并取,劳微有利,甚为合宜,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即爽快答应下来。从此便住宿在这云洞山上,开始了他人生转折的一段生活。

这正是:世间迷离有奇逢,

不似鬼谷寻父情。

走遍长江黄河地,

踏攀高山深壑藤。

尝尽艰辛游历苦,

失望惊喜交相迎。

谁道坚韧终有报,

全赖上天怜悯成。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