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小兵

《回到明朝当小兵》

第二百六十六章 杀手锏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皇粮正税,自古有之,这并非是与民争利,而是朝廷与民各取应得之分,杜大人这是在用歪理混淆视听。”顾静夫站出来,替何孟春回了一道,接着又道:“与民争利之前,是与民争业。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是老百姓赖以维持生计的行当。打个比方,一亩地一个人种,能吃饱饭,可再加一个外人,就吃不饱饭了。”

“不错,静夫说得不错。皇粮正税,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岂是与民争利?反观杜大人所为,岂有用之于民一说?掩耳盗铃,可笑可笑。”何孟春带头笑了两声,剩下的那些人,全都笑了起来。

杜修明倒是无所谓,孙祖寿和徐阶涨红了脸,上前一步道:“你们,你们胡说八道!口口声声,杜大人与民争业,可杜大人至今却只开办了一家酒楼,那还是杜大人发迹之前,年老的父亲所办。这难道是与民争业?”

何孟春颇为高兴,打开折扇摇了摇,笑道:“小小书生,不知世间险恶。你以为杜大人只办了酒楼?他办的是钱庄,又用钱庄入股无数店铺。虽然他不是掌柜,可那些店铺每月的红利,全归他一人所有。所获利润,你知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怼得孙祖寿就是一愣,可徐阶却大笑一声,走了出来,道:“就算何大人所说的都是真的,那晚生请问何大人。若是杜大人不入股那些店铺,那些店铺难道就不请伙计么?若是杜大人不收走利润,那些店铺的利润,就会分给百姓么?当然不会。那杜大人做这些,又哪里有与民争利呢?”

顾静夫忙着争辩道:“那他强征赋税之事呢?轻徭薄赋,乃是盛世之兆,而他杜修明反其道而行之,强征赋税于民,只为彰显自己的政绩,这不是与民争利,还是什么?”

徐阶连看都不看一样顾静夫,回到:“杜大人按朝廷律法征税,何来强征之说?更何况杜大人将税收,全都用于民计民生,这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安居乐业才是盛世之兆,轻徭薄赋未盛之时与民休息的办法。”

余下那些读书人听了,全都交头接耳起来。来京城的路上,他们听了不少杜修明的坏话,可谎言说一千遍一万遍也终究是谎言。只要这些人来到京师,真的肯去市井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就会发现,杜修明完全不是外面传言的那种人。

大部分的读书人,对杜修明的感观有所松动。剩下仍然坚持己见的,无非是利益中人而已。在徐阶的一番争辩之后,众人的那种“松动”就越发明显了。

何孟春见眉头一紧,威胁道:“我认得你,徐阶。听说你也是江南名士,赴京赶考,怎么和杜修明这种武科的人勾搭在一起,难道你不怕天下悠悠众口,寒窗十载,一朝成空么?”

徐阶大声回到:“杜大人在京城的作为,徐某全都看在眼里。杜大人上为朝廷,下为百姓,不知做了多少实事。无数饥寒贫苦百姓,因杜大人而活了下来。朝廷也因杜大人纾困财政,军需官用皆得充沛。”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为天下谋福啊,诸位难道看不见,听不见?只知在这里念几句圣贤之言,翻几篇朱子格言,便不知天高地厚,在这里指摘杜大人所做之事,简直是无耻之尤!徐某虽是文选之士,但心底却敬佩杜大人这种办实事之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徐某敬佩杜大人为民为国办实事,谁若是因此与徐某绝交,绝交便是,徐某绝不后悔。”

好大的口气!

何孟春等人嘴角抽抽,在如此宏大之论下,会场中的读书人,更加偏向杜修明这边了。开始思考,他们过来指摘杜修明,到底是不是对的。这些读书人,心思还是比较单纯的。

而杜修明也未想到,徐阶竟能为他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可真是要些胆量。但他也知道,徐阶这是在豪赌一场。这次文举,乃是天子即位以来第一场,龙飞榜竞争激烈。若是他不做点什么,恐怕和别人的竞争力就弱了许多。

于是,徐阶放手豪赌。赌杜修明简在帝心、赌杜修明在阁老心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重用之才,更赌当今内阁全是务实之人。故而徐阶猛夸杜修明为民为国办实事的一点,就是表明自己也要成为杜修明这种人。

若传到上面去了,定会让内阁对他有印象。到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偏向写这办实事的方面,上面看了他的卷,自然就有高分了。可徐阶还不知道,何孟春等人的杀手锏,尚未拿出来。

何孟春此刻气得发笑:“办实事,好,好一个办实事。他做的那些事情,无不是仰仗朝廷和天子,他自己又做了些什么?依本官看来,杜大人办实事的本事不过如此,可笼络人心,揽功劳的本事可是超乎常人的。”

徐阶还要争辩,杜修明拦住了他,淡淡地道:“子升啊,夏虫不可语冰,你不用和他争辩。”

何孟春勃然大怒道:“杜大人,你入朝为官不过一年罢了,还轮不到你来说 本官是夏虫。你虽有些本事,可治国在于牧民,你这点本事,真若是放到地方上去,当一任县令,还不够用呢。”

杜修明则是冷冷道:“何大人,不妨打个赌,你我同时弃了眼下的官职不做,向朝廷讨一州府。三年一任,一任之后,且看谁的治下更为繁华富庶,谁治下的百姓更加淳朴善良。只怕本官敢去,你何大人不敢啊。”

这时众人都看向了何孟春,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治国在于牧民,那有本事就比一比啊。奈何何孟春虽然是饱读诗书,却根本不懂庶务。钱粮、刑名、赋役一概不懂,就是家里算个账,也完全说不上话。

此刻的何孟春,那叫一个骑虎难下。徐阶、孙祖寿、姚涞等人,无不偷笑,可就在这时,顾静夫不阴不阳地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圣人之训也。国朝以文章治天下,故而兴科举。文武之道并行,则又兴武科。”

“不论文科武科,皆是朝廷抡才大典,不论六部九卿还是州府县各级有司官吏,全是科甲出身。可有的人,在科场之上徇私舞弊,侥幸得了个功名。不知潜身缩首低调行事,反而处处招摇,这就别怪人家揭穿他的老底了。”

“杜大人,你说要和何大人比一比牧民的本事。那晚生失敬,倒要问问你功名的来路。来人,请那几位朋友上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