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老寡妇:带着全家去逃荒

《穿成炮灰老寡妇:带着全家去逃荒》

第230章 母女二人和解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赵如宝突如其来的崩溃和质问,让贺传雯愣在原地。

以为贺传雯哑口无言,赵如宝又将埋在心底的不痛快吼出来:“那晚我都听见了,听见了你给假如意取了名字,你连外人都能视为骨肉,为何我只是做错了一件事,就要被你彻底抛弃?”

没等她理出个头绪,赵如宝又将脑袋偏向墙面,任凭贺传雯再询问赵如宝也不再答话。

这时贺传雯也反应过来了,那晚赵如宝因为辱骂周喜儿,和李荷花与钱多多对质后,她和如月谈过一次话,也是在那晚,她认下如月为闺女,并替她取了名字。

恐怕就是那次,赵如宝听见了两人的对话,才会反应这么大。

只是贺传雯没想到,赵如宝竟耐得住性子,从未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

由于赵如宝拒绝和她沟通,贺传雯先离开了,让钱多多和李荷花去瞧瞧。

但赵如宝将房门从里面锁上了,两个嫂子也进不去。

赵家的人轮番上阵,都不能让赵如宝开门,就连如意也没能进去。

怕赵如宝想不开,赵三富准备将门卸了,贺传雯制止了老三,因为她看出来赵如宝分明没有想不开的意思,只是心里有怨,而且这个怨,非得要自己去解不可。

她让所有人都洗洗睡了,如意也先和二丫几个睡在了一起,自己则搬了把椅子坐在门前。

贺传雯冷静了许久,这时才突然发现,自己或许对赵如宝过于严苛了。

如意被柳家人卖的事情,虽然赵如宝是受蒙蔽的,但她下意识觉得是赵如宝没有用心,要是赵如宝早些发现柳絮为人不正,提防起来,如意也不会被卖。

但就这件事而言,赵如宝也没啥错,毕竟她也不是诸葛亮,咋能预测到对她一直很好的大嫂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另外就是五郎被打晕的事情,从头到尾就是柳絮在操纵这件事,而贺传雯觉得是赵如宝没脑子,被柳絮牵着走。

但仔细想想,在那种情况下,柳絮威逼利诱,赵如宝被蒙骗似乎也能理解。

再说赵如宝辱骂周喜儿的事情,以现代人的思维肯定觉得赵如宝是个恶姑子,欺负嫂嫂。

但贺传雯却忘记了赵如宝是个土生土长的古人,她就是会没有理由地将幸事与祸事归结于鬼神。

且周喜儿确实怀八丫和九丫的那段时间,赵家一直不太平。

要不是贺传雯知道,这跟周喜儿真没关系,要以古人的思维来看,肯定会觉得周喜儿确实不吉祥。

而且她突然回想起,周喜儿还没生下八丫、九丫前,赵如宝这个姑姑还时不时帮助周喜儿带七郎、八郎。

赵有田几人设计赵家那晚,还是赵如宝护住的八郎。

赵如宝对五房态度的改变就在周喜儿诞下双生女后。

这样想起来,似乎赵如宝的一切行为都合理了起来。

虽然贺传雯不愿意承认,自认为自己一碗水端平了,但她对赵如宝为何做出这些错事根本没深究过。

而且在赵如宝每次犯错后,贺传雯都没想过要教育赵如宝,或者和她讲道理,只想着要给她惩罚,让她知道错。

这样确实能省不少事,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上次赵如宝承认错误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惩罚太过严苛,她受不了。

想通这一切的贺传雯顿时对赵如宝有些愧疚,觉得自己确实没尽好一个母亲的职责。

要知道赵如宝不过是被娇惯大了的姑娘,她也没啥坏心思,只是思想太过愚昧了,而这和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

想到这儿,贺传雯似乎和这个母亲的身份更近了一步,她背靠着木门,说了许多心里话,好的坏的都有,而且她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不知说了多久,说得贺传雯嗓子都有些干了,她正准备去倒杯水喝,然后接着说,谁知这时门突然打开了。

赵如宝心情复杂,她一直以为娘变了,再也不疼她了。

但没想到,娘心里也有她的位置。

赵如宝也知道,自己以前有做错的地方,但她觉得心里委屈。

仿佛经历水灾后,赵家似乎就再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也难怪赵如宝会被贺传雯说动,在这个时代,可从来没听说过做父母的检讨自己的不足。

见赵如宝愿意沟通了,贺传雯拿起小板凳便跟随赵如宝进了屋。

皆因平日里打呼噜震天响的院落,今晚却安静得出奇,别以为她不知道,其余人都没睡着。

待贺传雯见门关严实后,她才思量着开口:“如宝,事情娘都知道了,你给娘说说,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虽然贺传雯觉得现在问不大合时宜,但白日间,媒婆都上门了,要是她这个亲娘还啥都不知道,实在说不过去。

贺传雯不至于封建,故从李荷花话里的意味似乎赵如宝和那个男子是相互有意。

她想了,只要那男子品行好,对赵如宝好,让赵如宝定亲也不是坏事。

而且贺传雯觉得,还是得顾及赵如宝的名声,因为今晚全村人出动找人,就算赵如宝啥事没发生,说不得也会被以讹传讹。

这个时代,女子要比男子活得艰难得多。

谁知赵如宝脸色一变,快要哭出来,但她忍住了。

沉默半晌后赵如宝才小心翼翼地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娘,我不想嫁人,但我……非嫁不可。”

这可让贺传雯犯了糊涂,为了避免赵如宝再闷着事情在心里,于是贺传雯追问道:“这话从何说起?”

怕赵如宝多想,贺传雯又真心道:“要是你不想嫁,那就在家呆着反正二十好几才出嫁的不在少数。”

贺传雯这话说得也不错,在这儿虽然未婚的姑娘大多从十四岁开始相看,十六七岁嫁人。

但这都是穷人家的旧俗,为了避免官府罚钱粮。

而大户人家的姑娘大多要等到二十后再出嫁,以显示娘家人对姑娘的看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